字词 | 卡秋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卡秋莎
〔俄—苏〕 伊萨可夫斯基 苹果花和梨花已经开放, 河上的薄雾轻轻地荡漾, 在高而峻峭的河岸上, 走来了卡秋莎姑娘。 她走着,唱出优美的歌声, 歌唱草原蓝色的雄鹰, 歌唱她热爱着的人, 她正珍藏着他的来信。 你呵,姑娘的歌声, 跟随着灼烁的太阳飞翔, 把卡秋莎的致敬, 带给战士,在遥远的边疆。 让他记起这朴素的姑娘, 听一听她怎样歌唱。 让他保卫着祖国的边境, 卡秋莎把爱情永远保藏。 苹果花和梨花已经开放, 河上的薄雾轻轻地荡漾, 在高而峻峭的河岸上, 走来了卡秋莎姑娘。 (蓝曼 译) 伊萨可夫斯基(1900—1973),苏联俄罗斯诗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发表第一首诗《士兵的请求》,引起俄罗斯文学界的重视。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沿着时代的阶梯》。1927年出版的诗集《稻草中的电线》,受到高尔基的高度赞扬。此后出版了多种诗集,主要有《外省》、《种地的能手》、《四个愿望》、《诗与歌》等。1943年和1949年,他曾先后两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晚年专门从事翻译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古典诗歌工作。 1934年的一天,伊萨可夫斯基偶然听到一支电影插曲,歌词正是他的一首小诗《沿着乡村》。这件事启发了他,他意识到,诗谱上曲,会借助优美的音乐形象使诗更美,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流传。从此,诗人便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歌词,如《有谁知道他》、《列宁墓边》等。《卡秋莎》这首诗歌写于1938年,由作曲家勃兰捷尔谱曲后,这首歌像风一样传遍了俄罗斯的城市和乡村,继而,又超越国界和时代,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流传最广、且久唱不衰的歌曲之一。 《卡秋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它歌颂的是卡秋莎姑娘与一位边防军战士纯洁高尚的爱情。伊萨可夫斯基的诗歌多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使诗歌既有情节文有抒情,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卡秋莎》开篇就是一段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描写:“苹果花和梨花已经开放,/河上的薄雾轻轻荡漾,/在高而峻峭的河岸上,/走来了卡秋莎姑娘。”这里既有多彩多姿的景色描写,又有具体的叙事抒情;读来是首意境优美的诗,看去又像是幅生动迷人的画,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接着,诗歌写卡秋莎姑娘用优美的歌声,“歌唱她热爱着的人,”并让飞翔的太阳带去姑娘的歌声和心意,衷心地希望在远方的恋人安心保卫边疆,因为“卡秋莎要把爱情永远保藏”。诗歌把卡秋莎姑娘接到恋人——边防军战士来信后的欢快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一个忠贞于爱情和热爱祖国的完美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里,《卡秋莎》这首诗并没有停留在抒发一个姑娘对恋人的个人情感上,而是将姑娘对恋人的忠诚挚爱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水乳交融在一起,从而使抒情诗产生更大的感召力,大概这也正是此诗成为举世共赏的艺术之花的原因所在。 《卡秋莎》虽然是诗人在和平环境中创作的一首歌,但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广大战士经常唱起这支歌鼓舞士气,并用“卡秋莎”这个名字为一种很有威力的武器命名,这就是著名的卡秋莎炮。 这首歌从五十年代就开始在我国广泛流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今天许多人仍然在唱着这首歌,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卡秋莎苹果花和梨花竞相开放, 河上的薄雾轻轻地荡漾, 卡秋莎向着河岸走来了, 走向高高的、陡峭的岸上。 姑娘的歌声在河岸上飞扬, 她把草原上灰蓝色的雄鹰歌唱, 她歌唱自己心爱的人儿, 姑娘把他的来信深深珍藏。 呵,你,歌声,姑娘的歌声, 你快随着明亮的阳光飞翔, 你把卡秋莎的问候带给战士, 他正驻守在遥远的边疆。 让他想起平凡的姑娘, 让他听到,姑娘在怎样歌唱, 让他好好保卫祖国的土地, 而卡秋莎将永远把爱情珍藏。 苹果花和梨花竞相开放, 河上的薄雾轻轻地荡漾, 卡秋莎向着河岸走来了, 走向高高的、陡峭的岸上。 (吕进 译) 米哈依尔·伊萨柯夫斯基是我国广大读者熟悉的苏联著名诗人,根据他的这首诗谱曲的《卡秋莎》风靡了五十年代的中国。 《卡秋莎》是一首谱写青春美的歌、展示心灵美的诗。诗人塑造了卡秋莎这一温柔可爱的少女形象,运用第三人称袒露了一个俄罗斯姑娘纯朴、美好的心灵。通过无形的“歌声”,诗人为卡秋莎和她“心爱的人儿”边疆战士架起一道心灵沟通的彩虹。卡秋莎和战士,一个在家乡河岸,一个“驻守在遥远的边疆”, 现实的时空阻碍了情感的交流,卡秋莎深明大义,既歌颂爱情,又深深理解了战士的追求。这样,一个“平凡的姑娘”呈示给我们一种崭新的姿态,她的精神境界远离了“小我”的狭隘自私,升华为祖国之爱人民之爱。虽然卡秋莎的“歌唱”在诗中只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但我们仍可感受到卡秋莎的人格力量和美好情愫。无私的奉献、坚贞的爱恋,都是如诗如画青春的证明。 卡秋莎作为诗人讴歌的对象,她就是美的化身。她的出场是诗意笼罩的: 苹果花、梨花争妍斗艳,薄雾轻轻荡漾;在一个诗的氛围里展开诗的对象,使外在自然景观的美与抒情对象的内在美达到一致的和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诗的语言单纯、透明,色彩明亮、欢快,给读者的感觉是亲切自然、蓬勃向上。一九二七年,伊萨柯夫斯基的诗集《谷草里的电线》受到高尔基的赞许,高尔基称誉他是新俄罗斯的歌手。 《卡秋莎》可说作是苏联那个时代动人的音符。卡秋莎这一诗歌形象受到了不同肤色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她身上散发出的人情美的光辉。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把最有威力的大炮命名为“卡秋莎”, “卡秋莎”大炮曾打得德国入侵者望风而逃。 译诗以四顿句为主,多押下平声一先韵和上声十五翰韵。诗首尾单节重现,像戏剧里的“化入”“化出”,又像音乐中的单主题回旋,突出了艺术效果。 《卡秋莎》写于一九三八年,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读来还那么清新、那么温暖。 (余长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