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卡拉卡尔帕克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卡拉卡尔帕克人Kara-Kalpaks自称“卡拉尔帕克人”和“卡尔帕克人”。苏联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今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费尔干和花剌子模等地。共约30.8万人(1979年)。属南西伯利亚人种类型。其祖先可追溯为公元前七至前二世纪时就已居住在咸海南岸的萨哈-马萨盖特人。公元二至四世纪,部分东来的匈奴部落在咸海草原地带与当地居民相结合,六至八世纪时又与突厥人结合,形成了彼切涅格人(Pecheneg)和*乌古斯人。十世纪初,部分彼切涅格人往西迁移到南俄罗斯草原。在俄罗斯文献中称其为“高筒黑帽”(“卡拉卡尔帕克”一词在突厥语中是“黑帽子”的意思)。留居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山之间的彼切涅格人与来自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克普恰克人相结合,十四至十五世纪又与邻居诺盖人结合形成民族。十九世纪后期被沙皇俄国兼并。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32年成立自治共和国。操卡拉卡尔帕克语,分东北和西南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928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从1940年起又改用俄文字母。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多住毡顶帐篷,部分住粘土草顶平房。妇女上身穿束腰连衣裙,下身穿灯笼裤。直到二十世纪初,宗法封建关系占统治地位,盛行族外婚制、夫兄弟婚等。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渔业相结合的多种经济,过着半游牧的生活。现在,工农业得到发展,建筑材料和金属加工、农产品加工(棉花、肉类、鱼类)等都比较发达。 卡拉卡尔帕克妇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