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卜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卜居

卜居

《楚辞》篇名。战国楚屈原作。篇中采用设问质疑方式,表现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悲愤及坚持真理、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战斗精神。然句中有“屈原既放”、“屈原曰”云云,似出于第三者记述,故今人多疑其非屈原所作。

☚ 远游   渔父 ☛
卜居

卜居

楚辞篇名。王逸《楚辞章句》以为屈原作,近世学者多认为是屈原同时或稍后的人所作。“卜”是求神问卜;“居”是立身处世,“卜居”就是假托向神求卦,以问处世之方。篇中写屈原被放逐,“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向太卜郑詹尹问卜决疑,从两方面提出了八对问题。其中心是说:在混浊不清的世道中,应继续坚持廉洁正直的操守,还是应采取随波逐流、苟且偷安的态度? 实际是借正反两方面的提问来表明屈原的可贵品格和正确选择。此作文辞优美,构思新颖,全篇用对问体,对后世主客问答的赋体作品有相当影响。

☚ 远游   渔父 ☛

《卜居》

 
 屈原既放,① 屈原已经被放逐荒远,
 三年不得复见。② 三年终不能再见君王一面。
 竭知尽忠,③ 他为国竭尽才智,精忠报效,
 而蔽鄣于谗。④ 却遭到谗臣的诬陷和阻挠。
 心烦虑乱, 他思绪纷乱,心情烦恼,
 不知所从。 无所适从,真不知如何是好。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⑤ 于是去拜访太卜郑詹尹,向他请教道:
 “余有所疑, “我有困惑和疑难
 愿因先生决之。”⑥ , 想仰仗先生为我决断。”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⑦ 詹尹便摆正蓍草,拂净龟壳,恭敬地问道:
 “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 “您有些什么问题见教?”屈原问道: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⑧ “我应该勤勉诚恳,质朴而忠实,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⑨ 还是送往迎来,应酬周旋终日?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⑩ 我应该除草拓荒,努力耕耘,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11) 还是游说王侯卿相,成就功名?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我应该直言是非,无所隐讳,不顾牲命,
 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还是随世从俗,贪图富贵,苟且偷生?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12) 我应该超然世外,隐逸高举,保持自己的纯真,
 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13) 还是忸怩惶恐,唯唯诺诺,事奉高傲的妇人?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我应该清廉无私,正直坦率,修身洁行,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14) 还是夸夸其谈,圆滑世故,邀宠求荣?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15) 我应该昂首特立,如骏马一日千里,
 将泛泛若水中之凫,(16) 还是随波逐流,似野鸭水中游戏,
 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浮沉上下,苟全自己的躯体?
 宁与骐骥亢轭乎?(17) 我应该与骏马并驾驰骋,
 将随驽马之迹乎?(18) 还是随劣马,步其后尘?
 宁与黄鹄比翼乎?(19) 我应该同黄鹄为伴,比翼飞翔,
 将与鸡鹜争食乎?(20) 还是与鸡鸭争食,你夺我抢?
 此孰吉孰凶?(21) 这一切,哪些是吉,哪些是凶?
 何去何从? 哪些应该摈弃,哪些应该依从?
 世溷浊而不清:(22) 人世间浑浊污漫,是非不明:
 蝉翼为重, 蝉翼说得那样重,
 千钧为轻;(23) 千钧看得这般轻;
 黄钟毁弃,(24) 青铜的编钟被毁弃不听,
 瓦釜雷鸣;(25) 土烧的瓦缽敲得如雷轰鸣;
 谗人高张,(26) 毁善害能之辈气焰嚣张,声威大震,
 贤士无名。 贤达睿智之士埋没无名, 默默无闻。
 吁嗟默默兮, 啊,不再说了,不再说了,
 谁知吾之廉贞?” 我的廉洁忠贞又有谁知道?”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27) 詹尹于是放下蓍草,辞谢道:
 “夫尺有所短, “尺虽长,有时却显得不足,
 寸有所长; 寸虽短,有时却变得有余。
 物有所不足, 事物未必尽美尽善,
 智有所不明; 智慧未必洞徹明鉴;
 数有所不逮,(28) 术数也会力所不及,
 神有所不通。 神明也会不知所以。
 用君之心, 按照您自己的心志,
 行君之意, 实行您自己的意愿,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我的龟壳和蓍草对这事儿实在茫然! ”

 
 【注】①放: 放逐。可能指楚怀王初放屈原于汉北事。②见: 朝见。指朝见楚怀王。③知:通“智”。④蔽障于谗:被谗人阻塞了忠谏报国之路。⑤太卜:官名,掌管国家卜筮的官员。郑詹尹: 太卜名。⑥因: 由,通过。⑦端策: 策,蓍草。箜用策,占卦前将策端端正正地摆好,以示虔诚。拂龟: 龟,龟壳。卜用龟,占卦前将龟拂拭干净,以示虔敬。⑧宁: 应该。悃(kun) 悃款款:忠恳勤勉貌。⑨将: 还是。劳: 慰劳。⑩诛锄: 锄除。(11)游: 游说。大人: 指贵人,王侯卿相等。(12)高举: 远离世俗。保真: 指保持纯真的本性。(13)哫訾(zu zi):忸怩承颜,以言求媚。栗斯:当即“慄斯”,惊惧惶恐貌。喔咿:言辞不定貌。嚅唲(ruer) : 强为笑噱, 柔顺曲从貌。 (14)突梯:滑㳠,圆滑。 滑稽:圆转谄媚貌。 如脂: 如油脂般滑。 如韦: 如熟牛皮般软。絜楹: 量圆曰絜,屋柱曰楹。指絜量木柱,欲削方为圆。喻随俗邀宠。(15)昂昂: 昂扬奋发貌。(16)泛泛: 随波漂浮貌。凫: 野鸭。(17)骐骥: 骏马。亢: 相对举。轭: 车辕前架在牲畜颈上的曲木。亢轭: 犹“并驾”。(18)驽马: 劣马。(19)黄鹄: 大鸟,相传能一举千里。(20) 鹜(wu) : 鸭。(21)孰:谁,哪一个。凶: 不吉利。(22)溷 (hun) 浊: 混乱,指是非颠倒,黑白不明。(23)钧: 古制三十斤为一钧。(24)黄钟: 古乐十二律之一,器最大,声最宏。指音律合于黄钟的乐钟。(25)瓦釜:陶制的锅。(26)高张: 气焰嚣张貌。(27)谢: 辞谢。(28)数,术数,此指占卦。逮: 及,到。
 
 《卜居》最早见于汉人王逸所编 《楚辞章句》,列于屈原名下。后世学者颇有以其文体、风格与《离骚》,《九歌》等篇殊异而疑非屈原所作者,但迄今尚无确证。郭沫若以为,“即使不是屈原所作,在研究屈原上仍然是很可宝贵的先秦资料” (《屈原赋今译》) ,揭示了 《卜居》的研究价值所在。
 题名 《卜居》,意为 “卜己居世何所宜行” (汉王逸《楚辞章句》) 。《易 ·系辞》有 “上右穴居而野处”语、“居”、“处”对文互训,故“卜居”即 “卜处”,亦即请教处世之方。诗人以 “卜居” 的独特方式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激愤和抗争的精神,奇辞奇体,奇情奇思,堪称千古奇文。
 以虚设之辞,抒实有之情,此奇一。屈原 “竭知尽忠”,却遭受放逐,“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以”,于是问 卜于太卜郑詹尹。詹尹 “端策拂龟”,问屈原 “将何以教之”。宋朱熹 《楚辞集注》云:“端,正也。策,蓍茎也。正之,将以筮也。龟,龟底壳也。拂之,将以卜也。”但古时卜则不筮,筮则不卜,不能兼而用之。可见这虔敬庄重的占卜场景,出之于诗人的虚构。清王夫之《楚辞通释》 云: “《卜居》者,屈原设为之辞,以章已之独志也。居,处也。君子之所以处躬,信诸心而与天下异趋。澄浊之辩,粲如分流; 吉凶之故,轻若飘羽。人莫能为谋,鬼神莫能相易。恐天下后世,且以己为过高,而不知俾躬处休之善术,故托为蓍龟而詹尹不敢决,以旌己志。因穷弇娿病国之情状,示憎恶焉。”这种匠心独运的艺术虚构,正是为了一泻无余地发抒屈原积郁已久的真情实感——屈原卜居的大段激扬慷慨、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无疑而问,有感而发,此奇二。屈原自谓“有所疑”而问卜,愿因太卜而“决之”然而当太卜问他“将何以教之”时,喷薄而出的却是八对截然相反的问题,通过“宁……将……”的句式,明确表明自己坚定的抉择——肯定“宁……”,否定“将……”。显而易见,屈原并非真的“有所疑”,真的不知“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而是是非曲直了然于心,是愤世嫉俗的无疑而问。他鄙夷随波逐流、谄媚取宠的苟安偷生者,决意与世俗抗争,洁行高志,我行我素。他揭露黑白颠倒、混浊颓败的世风,指斥趋炎附势、卑鄙无耻的小人,控诉社会对廉洁忠贞之士的不公。这一切,又是他郁积于心、一吐为快的慨叹与激愤。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云: “屈原疾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设为不知所从,而假龟策以决之。非实有所疑,而求之于卜也。”可谓深得《卜居》精义。
 借人之口,言己之志,此奇三。屈原大段“天问”式的问卜,正气包举,气势磅礴。太卜闻而敬畏,释策辞谢,连连声称“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要屈原“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其实,这恰恰反映屈原作为“一位不信上帝,不信卜筮的理性主义者”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的唯物观,同时也表明屈原不屈服,不动摇,“用己之心,行己之意”的决心。
 全篇以散行韵语写成,或隔句押韵,或一句一韵,换韵自由; 句式或两两对偶,或长短参差,变化奇妙,错落有致,读来音律自然谐和,别有一种声情互生的韵致。中间八对问句,以“宁……将”句式,排比铺陈,一气贯注,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概。每对问句措语强烈,对比鲜明,具有不容辩说的理性力量。大量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 (如“悃悃款款”、“哫訾”、“栗斯”、“喔咿”、“嚅唲”、“突梯”、“滑稽”、“昂昂”、“泛泛”、“默默”等) 交错运用,又平添诗情韵味。
 唐代以鬼才称著于世的诗人李贺读了《卜居》后称道说:“《卜居》为骚之变体,辞复宏放,而法甚奇崛。其宏放可及也,其奇崛不可及也。”(引自明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 他确是品味出了《卜居》的妙处的。

诗词《卜居》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鄣于谗。
 心烦意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
 “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
 以事妇人乎?(11)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12)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13)
 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14)
 宁与骐骥亢轭乎?(15)将随驽马之迹乎?
 宁与黄鹄比翼乎?(16)将与鸡鹜争食乎?(17)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18)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19)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20)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21)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注释】 ①知:通“智”。蔽鄣:遮蔽,阻挠;鄣,同“障”。②太卜:古代掌卜筮(shi示)(占卜、算卦)的官。郑詹尹:太卜的姓名。因:借助。③端策:把蓍(shi诗)草摆端正。策,蓍草,用以算卦。拂龟:拂去龟甲上的尘埃。龟,龟甲,用以占卜。端策,拂龟,是卜筮前严肃虔诚的表示。何以教之:有何赐教。④宁:应。悃(kun捆)悃款款:真心诚意。朴以忠:直率而老实。⑤将:或者。劳(lao涝):慰劳。无穷:无休止。⑥诛锄草茅:除去杂草。⑦游:游说。大人:贵人,此指当时的诸侯国君。⑧正言:直言。⑨婨:同“偷”。⑩高举:远走高飞。保真:保全自己真实的本性。(11)哫訾(zu zi足紫):献媚,奉承。栗斯:恭谨,阿谀。喔咿儒儿(ni尼):强颜欢笑。妇人: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12)突梯:处世圆滑,善于迎合别人。滑(gu骨)稽:与“突梯”意同。如脂如韦:光滑如油脂,柔软如熟牛皮,形容人无骨气。脂,油脂。韦,熟牛皮。絜(xie谐)楹:测量屋柱,看其是否已成圆形,比喻改变自己正直性格而与世圆顺相处。絜,测量圆形。楹,屋柱。(13)昂昂:气概轩昂。(14)泛泛:浮游不定。凫(fu扶):野鸭。(15)亢轭(e愕):并驾齐驱。亢,通“伉”,并。轭,车辕前套在马脖子上的横木。(16)鹄(hu胡):天鹅。(17)鹜(wu雾):家鸭。(18)黄钟:青铜大钟,古乐器,音调响亮洪大。黄钟毁弃:比喻良好的风尚被人抛弃。瓦釜(fu府):陶制的锅。瓦釜雷鸣:比喻社会充满鄙陋的风气。(19)高张:得势,窃踞要位。(2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指度量长短的尺寸有时也不标准,或比规定的一尺短,或比规定的一寸长。比喻用以决疑的卜筮有时也无济于事。下四句与此意同。(21)数:术数,指卜筮的技术。不逮:不及。
 
 【译文】 屈原遭放逐已有三年,三年来他无法再见到楚王。虽然竭尽智慧和忠诚,可是进见之路仍被小人所阻挡。他心烦意乱,不知今后路在何方。他拜访了太卜郑詹尹,说道:“我心中疑惑不少,愿先生为我指点大道。”郑詹尹摆好蓍草,擦净龟甲,问道:“先生你有何赐教?”屈原说:“我应当真心诚意,朴直忠厚呢?还是要无休止地应酬俗人,忙于送迎?应当开荒锄草,亲自耕作呢?还是游说诸侯、博取声名?应当直言劝谏,不顾安危呢?还是追求富贵,随俗偷生?应当超然远走,保持真性呢?还是阿谀奉迎、强颜欢笑去侍奉妇人?应当廉洁正直,自我清白呢?还是处世圆滑、丧失骨气丢本性?我应当像千里马那样昂首奔腾呢?还是像水鸭那样,随波逐流保生命?是与骐骥并驾齐驱呢?还是跟在劣马后面慢走徐行?是与天鹅比翼齐飞呢?还是与鸡鸭夺食相争?这些事情,哪些吉,哪些凶,我该往哪条路上行?世界是如此混浊不清,说蝉翼甚重、千钧甚轻;黄钟被人毁弃,瓦釜雷鸣得势;小人飞黄腾达,贤士默默无名。我已无话可说,谁人知我廉洁忠贞?”郑詹尹放下蓍草回答说:“一尺有时会短,一寸反而变长;万物虽多,仍有欠缺;聪明智慧,有时料事也茫茫;卜筮的技术无法测算万事,神灵也有不懂的地方。先生你怎么想就怎么做,龟甲蓍草实在无法帮你忙。”
 
 【集评】 汉·王逸:“《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直,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龟,卜已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楚辞章句·卜居》)
 清·沈德潜:“《卜居》、《渔父》两篇,设为问答,以显己意,《客难》、《解嘲》之所从出也。词义显然,《楚辞》中之变体。”(《说诗晬语》卷上)
 清·蒋骥:“居,谓所以自处之方。以忠获罪,无可告诉,托问卜以号之。其谓不知所从,愤激之辞也。”(《山带阁注楚辞·卜居》)
 清·崔述:“作赋者托古人以畅其言;固不计其年世之符否也。谢惠连之赋雪也,托之相如;谢庄之赋月也,托之曹植。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神女》、《登徒》亦必非宋玉之所自作,明矣。”(《考古录·考古续说》卷下《观书余论》)
 
 【总案】 卜居,即借卜筮以寻求居世的态度与方法。旧说此诗为屈原所作,但自清代以来,此说已逐渐动摇,现多数人认为诗篇的作者应是屈原之后的楚人,为战国末期的代言体诗作。作者借求卜郑詹尹,表现屈原廉直保真的人生准则,以及对混浊世风的不满与批判。由于篇末有“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之语,致使不少人对诗的主题产生误解,以为屈原是因为心迷意惑、不知所为,故而才决之蓍龟,以定嫌疑。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屈原在问卜语中,列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其措词也迥然有别。第一种,作者为屈原选用的是浩气宛然可见的褒义词,为正言不讳、超然高举、廉洁正直、名驹骐骥;而第二种,选用的则是猥琐卑微、令人厌恶的贬义词,如成名偷生、从俗富贵、哫訾栗斯、水凫驽马等。这一正一邪、一褒一贬,作者笔下屈原的思想倾向、人生道路的选择不是一目了然了吗?显然,屈原的问卜不是有疑而问,而是借问以抒情明志,故明代孙说屈原乃“誉己嗤众,以明决不可为”(见明·蒋之翘辑《七十二家评楚辞》卷五《卜居》)。孙可谓《卜居》作者的千古知音。

哲理诗《卜居》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 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 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洙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馋人高张, 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 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本篇以“卜居”名篇。 卜,就是占卜,问卦,以卜决疑。居,处世的方法和态度。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曰:“居,谓所以自处之方”,所谓“自处之方”,也就是怎样为人、怎样处世的问题。古人以卜决疑, 卜居的意思是说,通过问卜来决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很显然,本篇并不是真正问卜决疑的作品,只不过是以问答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抒发愤世嫉俗的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离骚》是完全一致的。 《卜居》为何而作?朱熹《楚辞集注》的解说大旨不错。他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哀悯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可否,而将假蓍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本篇是屈原所作,但后世学者,颇有怀疑。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此说较为可信,但也还不能作定论。
 这首诗的大意是:屈原已被放逐了三年,不能和国王再见一面。他为国家用尽了心力,但却遭到谗言的陷害。弄得心烦意乱,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于是就去见管卜筮的郑詹尹。屈原说:“有些问题想不通,特来请教先生帮我决断。”詹尹就摆正蓍草、揩净龟版说:“您有什么事要占卜的?”
 屈原十分激动地对他说:“我应该诚诚恳恳、朴实而忠诚呢?还是到处周旋应酬媚世取巧?应该锄草开荒、努力耕种呢?还是去同那些有权势的人交游以成就自己的名声?应该不惜性命大胆直言,还是贪图富贵苟且偷生?应该远走高飞而保其天真呢?还是阿谀奉承、强颜欢笑、去侍奉那个女人?应该廉洁正直、清清白白,还是圆滑随俗没有骨气,像那油脂一样光滑、牛皮一样柔软?应该昂首挺胸像千里驹?还是像水里的野鸭飘浮不定、随波逐流、只顾保全自己的性命?我应该与骏马并驾齐驱?还是追随那劣马的足迹?我应该与天鹅长空比翼?还是去与鸡鸭争食斗气?上述这些,到底哪样好哪样不好?我应该如何做又如何行?这个世道真是浑浊不清,有人说千钧比蝉翼还轻。青铜的编钟被销毁抛弃, 瓦锅作为乐器响如雷鸣。坏人得势趾高气扬而贤人却默默无闻。啊,我不说了,再也不说了,谁了解我廉洁正直的品行?”
 詹尹放下蓍草起身道歉:“衡量事物尽寸也不标准。万事万物都有不足之处,聪明的人也有不明之理,术数推测总有所不及,神灵有时也会变得糊涂。用您自己的心思,实行您自己的主张吧,龟壳和蓍草确实不能判别这些大是大非。”
 诗的主题是表现屈原坚强的斗志和楚国政治环境的黑暗。全篇的重点,是屈原问卜的一大段,亦即他列举正反两种行为作对比的一系列排句,写出了楚国群小阿谀奉迎、以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的丑态,也写出了正直之士高举保真、廉洁自清的高尚品质。屈原问卜可以看作是他的一篇内心独白。是谄媚取宠以苟且偷生呢,还是志存高远与世俗抗争呢?屈原心里早已泾渭分明。他在《涉江》中已有明确的表白:“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是屈原借郑詹尹的话来表达自己矢志以赴、百折不回的志愿,也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尺有所短”以下几句,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朱熹说:“尺长于寸,然为尺而不足,则有短者矣;寸短于尺,然为寸而有余,则有长者矣;物有所不足,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之类也;智有所不明,尧、舜知不遍物,孔子不如农圃之类也;数有所不逮,如言日月之行,虽有定数,然既是动物,不无赢缩之类是也;神有所不通,惠迪者未必吉,从逆者未必凶,伯夷饿死首阳,盗跖寿终牖下之类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给予我们的启迪是:一、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衡量人和事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看问题不应绝对化。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尺比寸长,但用于更长处,却也显得短;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却也显得长。人应当扬长避短,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作品对占卜的迷信行为作了否定,表现了屈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本篇的艺术性很高。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连提出近二十个问题,犹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穷,激昂慷慨,发人深思,从而加深了主题的表达。从文体形式和语言技巧看,本篇采用主客问答体,以及排偶换韵自由,短到四言,长达九言,参差错落,不拘一格,完全按照情感的需要而变化,为《离骚》、《天问》、《九歌》等屈原其他作品所未有,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一条用散文体式写赋的新路径,在赋体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卜居

卜居

辞赋名篇。无名氏作。《楚辞章句》、《文选》见载。王逸《楚辞章句》序云:“《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历代无异辞。但至清代,崔述考证庾信《枯树赋》时推论“《卜居》必非屈原之作”(《考古续说·观书余论》),其说为胡适、郭沫若、陆侃如、游国恩诸家所接受。文中先言屈原被放,“三年不得复见”,乃请郑詹尹问卜决疑。主体部分由屈原连发八问,一气流注,正反对比,蝉联成文,突出“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而詹尹竟言“龟策诚不能知事”,要屈原“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文章含蓄有趣,表面写屈原心迷意惑,不知所为,实际八问之中,上句皆其所从,下句皆其所志。《卜居》全篇用对问体,错落有致,对后世辞赋宾主问答之体,有明显影响。

☚ 七激   卜疑 ☛

卜居

(一) 以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史记·周纪》:“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后世泛称择定居之地。《艺文类聚》六四引南朝齐萧子良《行宅》诗:“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二) 《楚辞》篇名。传为战国屈原作,然学界疑为战国秦汉之际无名氏作。

卜居bǔ jū

《楚辞》篇名。《卜居》王逸注云:“《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汉以来学者无疑议。自明代张京元始提出疑问。其《删注楚辞》云:“既见放矣,复审所居,何见之晚也? 同《渔父》篇语气,疑是伪作。”清崔述以来也有些学者提出怀疑,但并无充分的证据。《卜居》《渔父》二篇皆用先秦古韵(参王力《楚辞韵读》),这是难以作伪的。又陈子展《论〈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皆有推论。

卜居;补苴

◉ 卜居bǔjū 卜:选择(处所)。 选择地方居住。〈例〉~市郊/ 择屋~/ 东坡自儋北归,~阳羡。 卜,这里不读·bo,也不读bǔ或pǔ。
◉ 补苴bǔjū 苴:用草做的鞋垫。
❶缝补;补缀。〈例〉见一僧正低头~袈裟。
❷引申为弥合;弥补(缺陷)。〈例〉~罅漏/ ~匡救/ 以尝胆卧薪之志气,艰难缔造,~弥缝。

卜居

卜居

原指用占卜的办法选择定居处所。古时人以火灼烧龟甲取兆,来预测吉凶祸福,称为卜。《尚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后人用其他方法来预测吉凶未来,也称之为卜。《史记·周纪·论》:“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艺文类聚》载南齐萧子良《行宅》诗:“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后世以“卜居”泛指择地定居。明胡俨《匡庐赋》:“彼何人之昆季兮,初卜居而宅其阳。”——他是谁的兄弟,当初选择这向阳之地定居。

☚ 伯子牙   卜偃 ☛
选择

选择

选(选抡;选论;选拣;初~;复~;甄~) 卜(~居) 论(论择)抡 历(~日斋戒) 拣(料拣) 简(简料;简择;简选;简拔;简阅) 遴(遴择) 诠(诠拣) 检举柬择 抉择 抉摘 抉擿 持择 差择 撷择 敦琢
选择和编排:诠次
选择重要的:择要
选择好的:择优 选优
 于一般中选择比较好的:短中取长
躲开有害的,选择有利的:避害就利
放弃繁难的,选择简便的:避繁就简
选择有名声的:选名
选择适当的话:择言
选择善言:择音
挑检选择:检取
剔剜,抉择:剔抉
整理选择:爬梳剔抉 爬梳洗剔
咨问选择:谁差
权衡选择:裁择
甄别选择:甄选 甄择
衡量选择:差度
裁取抉择:财择
评量选择:铨择
考核选择:校抡
 考校选择:比选
审察选择:审择 监择
寻求选择:寻抉
最佳的选择:极选
另外选择:改卜 改造

另见:挑选 选人 选拔 选举 寻找

☚ 选择   表示选择 ☛

居住

居住

居(家~;分~;都居) 住(住坐;住居) 宅(宅居) 宫 栖(栖住;两~) 巢 处(歇处) 止(留止) 安顿 歇落
帝王居住:宸居 宸宇
居其地而食其土之产:食毛践土 践土食毛
选择地方居住:卜居 择居
 择邻而居:买邻(千金~)
相邻而居:比邻
居住邻近:鸡犬相闻
另居一处:别居
 纳妾别居:藏娇
 斋戒别居:斋居
停留居住:居留 留居 延留 淹驻 舍止
 游览居留:游居
 寄放,留居:漈(漈留) 寄留
 委屈居留:屈处
 废为庶人,居留原籍:锢籍
长久居住:久住 长住 永住
居住俭朴:土阶茅屋 土阶茅茨
穷困,住着破旧简陋的房屋:空室蓬户
居住分散:散居
居住条件优越:广厦细旃 广夏细旃
枯燥无味地居住:枯住
居民居住情况复杂:五方杂处 五方杂聚五六杂厝
居无常处:游牧
 不定居:浮寄
(较长时间地住在一个地方:居住)

另见:组成 安家 住地 住房 居处 居室 迁居 隐居 居住地

☚ 居住   在某地住 ☛

择地

择地

择处
选择地方:占地
选择地址:选址
 择地建都:卜食
选择居地:卜地 卜宅
 选地建屋:卜筑
选择居处:译居 择居
 择地居住:卜居
择定居宅:卜宇
选择居室:卜室
选择住处:访宇
选择处身之境:择处
占卜选择墓地:卜宅
 占卜以择吉祥的葬日或葬地:卜葬
(选择处所:择地)

☚ 择日   选择物 ☛

卜居

《楚辞》篇名。汉王逸说是屈原所作,但后人多疑此说。“卜居”,谓卜问所以自处之道。作品以质疑设问的方式,酣畅淋漓地倾泻了屈原对黑暗腐败社会的悲愤感情,歌颂了他坚持进步,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战斗精神。

卜居

《卜居》

见《楚辞》,相传为战国屈原撰。这是一篇感情激越的文字,具体描写了屈原在流放中“心烦虑乱”、往见太卜、抒发愤懑的情景。文章重心在于屈原向太卜詹尹的发问,其中一连提出了八对选择性问题,象“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等等,这岂是在占卜,完全是借卜问以抒情,是以问作答,前者的崇高,后者的卑俗在提问中已给以肯定的答复,难怪太卜只能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该文构思奇特,以问卜形式,既写出了屈原的苦闷,更写出其对信念的执著;文中一连串排句的运用,一句句发问的语气,则使文章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使之极富于艺术魅力。

☚ 五蠹   渔父 ☛

卜居bǔ jū

❶择地居住。《食物本草·碎玉泉》:“僧有定慧者,相此山水佳,卜居不复出,焚香拥袈裟,嗟予但企伸,涉世空喧哗。”
❷《楚辞》篇名。谓卜问所以自处之道。

《卜居》bu ju

Divination (from Elegies of Chu)→屈原 (Qu Yuan)

卜居

《楚辞》篇名。卜,占卜,即问卦,用以决疑。居,指立身处世之方。卜居,意即用占卜来决定自己今后的人生态度。王逸序:“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朱熹《楚辞集注》:“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哀悯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可否,而将假蓍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从清代以来,就有人对此提出怀疑并说此篇约为屈原同时代或稍后的人所作。但现在依然还有人认为,这是屈原的作品。本篇借占卜以抒发诗人心中的愤懑和不平。诗以问句形式,用对比手法,强烈地抨击了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丑恶现实。思想比较深刻,文辞优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