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博弈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博弈论bó yì lùnтеóрия игр

博弈论

见[对策论]。

博弈论

又译“对策论”。对存在两个或更多的竞争者制定决策原则的数学分析。博弈,是指一种具有明确规则的竞争活动,其结果是受竞争者的活动共同控制的,而这些竞争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目的。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认为每个竞争者做出决策的结果是不确知的,因此,他要考虑到对手会对他的决策做出什么反应,并且考虑到自己和对手的下一步决策。现代博弈理论,是由数学家诺曼(John von Neuman,1903—1957)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廷(Oskar Morgenstern,1902—1977),在20世纪40年代合作提出的,用来分析寡头市场上的经营决策。

博弈论

亦称“对策论”。研究在互相冲突的局势中作出最佳决策的理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在军事斗争中,用于选择战役、战斗的最佳决心方案、进行机动的方式,新的武器系统等任务。

博弈论

博弈论

三国吴韦曜作。该文叙文士耽于博弈,不务正业之状,主张移博弈之力,用之于诗书、智计、资货、射御等功名之事。可供研究两汉三国围棋博弈参考。原文收于《三国志》本传和 《文选》。

☚ 过秦论   谏逐客书 ☛

博弈论

即对策论。参见“对策论”条。

博弈论game theory

又译作“对策论”、“竞赛理论”。它是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利益冲突的人这样的环境中的决策原理进行的数学分析。参加竞争的每一方称为一个局中人。博弈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某个局中人的抉择,而且依赖于其他局中人的行为。因为每个局中人都企图预测其他局中人的可能的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优对策。如何在这种存在不确定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中进行合理的战略规划,这就是博弈论的主题。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 (Von Neumkann) 和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摩根斯坦 (O.Morgenstern) 1944年发表了经典性论文《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为现代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博弈按照描述形式分为: 扩展型、策略型、合作型; 依博弈各方总得失之和分为零(常) 和博弈与非零 (常) 和博弈。依局中人数目分为两人博弈和n人博弈; 依局中人之间是否可以达成约束性协定分成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等等。直到50年代后半期,对博弈论的发展与拓展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由数学家做出。60年代,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博弈论中对竞争和市场结构的论述产生兴趣。70年代晚期开始,博弈论成为经济学研究中最为活跃和最受青睐的领域之一,博弈论的引入也使微观经济学等研究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博弈论

又称“对策论”。研究具有不同利益的决策者,其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博弈,就是各决策者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作出自己决策的行为及其过程。各决策者在作出自己的决策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作出的反应。
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人是经济人,即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总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者、行动、信息、对策、收益、结果、均衡。
参与者,是博弈中通过选择对策或者行动,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主体;行动,是参与者在博弈的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信息,是有关博弈的知识;对策(或策略),是参与者在给定的信息下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者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收益,指每个参与者从各种对策组合中获得的利益;结果,是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所有东西,如均衡对策组合、均衡行动组合、均衡收益组合等;均衡,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对策的组合。
博弈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大类型。如果一个博弈中的参与者能够联合,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并且这种协议是可以强制执行的,则为合作博弈;如果不存在这样一种协议,博弈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独立地从个人理性出发,选择那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或者对策,则为非合作博弈。相应地,研究合作博弈的理论,称为“合作博弈论”;研究非合作博弈的理论,称为“非合作博弈论”。
根据参与者行动的先后顺序,博弈还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如果一个博弈中的每个参与者必须同时选择行动,或者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何种具体行动,则该博弈是静态博弈;如果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则该博弈是动态博弈。根据参与者对有关其他参与者的类型特征、对策及收益等信息的掌握情况,博弈又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如果每个参与者的类型特征、对策和收益均为共同知识,即每个参与者都知道它,并且也知道其他参与者知道它,则该博弈是完全信息博弈,否则为不完全信息博弈。
一般认为博弈论的创立是以冯·诺依曼(Neumann,John von,1903—1957)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Oskar,1902—1977)1944年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为标志。现在经济学家所讨论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论。

博弈论

博弈论

又称对策论。在竞争现象中,研究最优对抗策略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日本学者三浦武雄认为:“组织和个人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单纯决定结果,这样的状态叫做博弈。博弈论是根据各组织或个人所选定的策略,推测博弈的结果,在博弈场上给出选择方略基础的一种理论。”(《现代系统工程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关于随机情况下的策略选择的数学理论是法国数学家布莱尔于1921年首先开始研究的。1928年,匈牙利美籍数学家冯·纽曼证明了最大最小原理,建立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1944年,纽曼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摩根斯特恩合作发表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把博弈论从桥牌、象棋的研究,发展成为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领域竞争现象的数学理论。
最大最小原理是博弈论的基础。它是指竞争双方在不完全了解对方的策略的情况下,一方总是采取不利于对方的策略,使对方获利最小。双方都要在使对方获利最小的情况下,取得最大利益,即从坏处着眼,取得好的结果。最大最小原理是比较自己的各种策略优劣的标准。对策问题的构成要素是:(一)局中人。是参加竞争格局的组织或个人。(二)策略。一局对策中每个局中人供自己选择的一个方案。全部策略为策略集合。(三)一局对策的得失值。即每个局中人的得失值。对策的损益结果可以归结为每个局中人各种策略的函数。可以用各种数学模型(矩阵、概率、代数、图解等)研究这些函数,确定应采取的最优策略。在竞争格局中,只有两个局中人为二人博弈;有多个局中人为多人博弈。从博弈结果上看,如果一方所得等于另一方所失,为零和博弈。有二人零和博弈,二人非零和博弈,多人零和博弈,多人非零和博弈等。二人零和博弈的理论和方法比较完善,是研究博弈论的基础。

☚ 联机检索系统   最优化理论 ☛

博弈论

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原是数学运筹学的分支,研究如何在竞争性体系中选择最优策略和预测结局,后被引入经济学研究,并运用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研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