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诏

 唐代以乌蛮贵族为主体,在中国西南部建立六诏,即越析诏,在今宜川县;浪穹诏,在今洱源县;邆赕诏,在今邓川县;施浪诏,在今洱源县东;蒙嶲诏与蒙舍诏,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境。“诏”意为王或首领。其中蒙舍诏因地居其他五诏之南,故名南诏,由蒙氏执掌政权,父子以名相属,与唐关系甚密。649年(贞观二十三年),首领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为首府。开元年间,南诏王皮罗阁在唐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入朝于唐,受封为云南王。安史之乱后,皮罗阁之子阁罗凤统治期间,势力最盛,统辖范围包括云南和川、贵一部分。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地区农业、手工业(包括冶铁)发达,使用奴隶劳动。统治集团通用汉文,部分采用唐朝政治制度,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曾多次派遣贵族子弟赴成都、长安学习。后期向封建社会转化。佛教盛行。902年,为权臣郑买嗣所灭。

南诏

亦称“蒙舍诏”。古国名。唐初以*乌蛮为主体建立。原为*六诏之一。因地处其它五诏之南故名。贞观二十三年(649),其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政权,首府在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开元二十二至二十五年(734—737)间,其首领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相继统一六诏,击败*吐蕃,后其子阁罗凤又兼并东爨、西爨地区,使南诏成为雄踞中国西南的一大政治势力。与唐保持密切的联系。除一度依附吐蕃外,大部分时间均接受唐朝授予的臺登郡王、云南王或南诏王等封号。治先迁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旧县城南十五里,犹名大和村)。后迁羊苴咩城 (今云南大理市旧大理县城西)。最盛时,以大渡河与唐为界,奄有云南全部及川南、黔西地区,其政治军事影响及于中南半岛各地。境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其统治中心洱海地区农业、手工业包括冶铁炼钢技术较为发达。吸收中原先进生产技术。部分采用唐朝官制。多次派遣王室贵族子弟赴成都、长安(今西安)学习。使用汉文。信奉佛教和道教。初期和中期处于奴隶所有制阶段, 后期向封建制转化。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902), 为权臣郑买嗣所灭,历传十三王。

南诏

133 南诏

唐初以乌蛮为主体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名称。亦称“蒙舍诏”。原为六诏之一。649年其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政权,治所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至四世王皮逻阁时,合并另外五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最盛时以大渡河与唐为界,奄有云南全部及川南、黔西地区,其政治、经济影响及于中南半岛各地。农业、手工业较为发达。仿效唐朝,建立各种制度。通晓汉文,信奉佛教和道教。除一度依附吐蕃外,大部分时间与唐朝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唐朝授予的云南王等封号。并多次派遣王室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政权历时二百余年,传十三世。后期向封建社会转化。902年为贵族郑买嗣所灭。

☚ 吐蕃   渤海 ☛
南诏

南诏Nanzhao

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在内,在今云南、贵州一带建立的地方政权。乌、白蛮为今彝族和白族的先民。7世纪后期,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一带,分布着众多的乌蛮、白蛮部落,其中,蒙舍、蒙嶲、越析、浪穹、施浪、登赕最强, 史称“六诏” (诏即王之意)。由于蒙舍诏居地最南, 又称“南诏”。其王为蒙氏, 与唐关系密切。唐贞观二十三年(649),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臣属唐朝。武则天时, 细奴逻子逻盛亲身入唐朝贡。唐玄宗时, 五诏衰微,逻盛之孙皮逻阁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开元二十六年 (738), 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天宝年间(742-756), 由于南诏的向外扩张,与唐发生冲突, 遂背唐而臣属于吐蕃。安史之乱后, 唐朝无暇顾及西南,南诏乘机扩大势力范围。南诏王异牟寻在位(779-808)时,达到全盛,辖区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北部等。南诏的不断侵扰,成为晚唐最严重的边患。南诏政权性质为奴隶制,统治者注意吸收封建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派遣子弟赴成都、长安学习。统治集团逐渐汉化,城邑修建亦仿唐制。大和三年(829),南诏军队曾虏走成都城内数万子女工匠,被俘工匠入南诏后,传授手工技术,对南诏的社会经济和手工技术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南诏晚期,统治集团日趋腐朽,终因内乱于902年亡国。自细奴逻称王,共13主,历时254年。

☚ 党项   唐末农民战争 ☛

南诏

中国古代地方政权。唐代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因地居其他五诏之南,故名。

南诏nan zhao

【历史】Nanzhao,local regime in Yunnan Province in the 8~10th centuries

南诏

古国名。又称蒙舍诏。唐初以乌蛮为主体建立。原为乌蛮※六诏之一。因地处其他五诏之南,故名。贞观二十三年(649),其渠帅独逻(又名细奴逻)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开首府于蒙舍川(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龙宇图山)。受唐封巍州刺史。从此,屡受唐封,对唐贡献不绝。传至其孙※皮逻阁(蒙归义),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前,在唐朝支持下,相继征服、兼并蒙嶲、越析、浪穹、施浪、邆赕五诏,统一六诏。是年,击败吐蕃、洱河蛮。二十九年(741,一作二十七年)迁治太和城(云南省大理市旧县城南十五里太和村)。其子※阁罗凤又兼并东爨西爨地区,成为雄踞其时中国西南部的一大政治势力。大历十四年(779),第六世王异牟寻迁治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旧县城西)。除一度依附吐蕃,与唐战争,进围成都外,大部时间同唐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唐朝授予的台登郡王、云南王、南诏王等封号。最盛时统辖云南全境、川南、黔西及伊洛瓦底江、湄公河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洱海地区农业、手工业、冶铁技术较发达。吸收巴蜀地区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仿唐朝部分官制,多次派王室贵族子弟赴长安(今西安市)、成都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通用汉文。尊崇佛教,信奉道教。初期、中期处于奴隶制阶段,后期向封建制转化。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902),权臣相国郑买嗣乘南诏王舜化贞新卒(一说为郑所杀),诛其太子及王室成员800余人,自立为王,建大长和国。南诏亡。历传13王,凡254年。(图表见右边)

附:南诏世表

南诏

古国名。唐初乌蛮六诏之一,本称蒙合诏。是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因地处其他五诏之南,故名南诏。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细奴逻建大蒙政权,首府在魏山 (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开元中其王皮逻阁在唐朝政府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县南太和村西)。全盛时辖境有今云南省全境和四川省南部、贵州省西部等地。唐天复二年(902年)为其贵族郑买嗣所灭。

南诏

唐代我国西南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名。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附近分布有乌蛮、白蛮等少数民族,形成“六诏”,其中蒙舍诏地最南,称南诏。贞观二十三年(699)其首领佃奴逻建“大蒙国”,附属于唐,遣使入贡。由于洱海地区处于唐与吐蕃之间,为了削弱和牵制吐蕃的力量,在唐的支持下,唐玄宗开元年间,南诏皮罗阁统一“六诏”,首府在太和城(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唐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统一后, 日益强大,与唐矛盾加剧,天宝末,唐边将邀功,双方发生战争。南诏王阁罗凤背唐而附吐蕃。安史之乱期间,南诏乘机扩充领土,异牟寻在位时,势力最盛,控制地区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及贵州西部。但异牟寻深感吐蕃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之苦,在唐朝争取下,德宗贞元十年(794)与唐复归于好,并联军大败吐蕃。此后约四十年间,彼此关系和好,南诏的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使用奴隶劳动,吸收了不少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制度,也多模仿唐制。通用汉文,信佛教。文宗大和三年(829)南诏攻陷成都,掠了女工匠数万而去。此后常为唐朝边患。但南诏亦因频繁战争,国内矛盾加剧。天复二年(902)为权臣郑买嗣所灭。(参考图3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