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洋移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洋移民 南洋移民我国向南洋地区流移人口,开始于唐宋。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罗盘针的运用,到了明代,海上交通有较大发展,从而加强了与东亚、西亚、南亚各国的联系。当时不仅很多商人出海经商,而且大批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手工业者因生活所迫出海谋生,移民到南洋的为最多。据记载,明初,流移寓居旧港者约数千,在爪哇的杜板、苏鲁马益和新村等地的华侨人口也有数千家。此外,在美洛居、浡泥、文莱和吕宋,也有不少的中国人侨居 (张燮 《东西洋考》卷三)。仅在三佛齐(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一地,居住的闽粤人即达千余(李长傅《中国殖民史》)。郑和下西洋后,我国到南洋的人口更多,特别是江、浙、闽、广等地的人口,更大批向南洋移动。在爪哇、加里曼丹、菲律宾、马来半岛皆有上千乃至上万的华侨。他们往往久居不返。到了明朝后期,在南洋各地的华侨约十多万人。从15世纪~17世纪中,大批的华人向南洋移动,带去了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他们有的从事开采种植,有的从事商业经营,对南洋地区的开发起了重大的作用。 ☚ 摊丁入亩之制 户口制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