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方古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方古猿从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的一大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石。这个头骨于1924年在南非汤恩地方发现。已能直立行走,身高1.2~1.3m,估计平均体重25kg左右,南方古猿雌性平均约1.25m,雄性平均约1.52m。迄今发现的化石最早距今约370万年前,最晚的估计约距今50万年。脑量一般为440~530mL,最大可达700mL。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低地发现10多个个体,其中有一副残缺的骨架,约包含全身骨骼的40%,俗称“露西”。阿法的南方古猿化石据推测距今350万~26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的化石地点距今约300万~200万年前。肯尼亚的特卡纳湖以东的各个地点的时代大约在200万年以前。巴林戈湖以东的切索旺雅估计在距今100万年。另外还有一些地点如卡纳波依、恩高罗拉、喀麦隆、卡纳姆、纳特龙、洛塔加姆,也发现过可能属于南方古猿的标本,其中洛塔加姆下颌估计为距今600万~500万年前,时代最早。南非的南方古猿化石地点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斯特克方丹、马卡潘斯盖两个地点的时代距今约250万年前。汤恩可能也同样古老。斯瓦特克兰斯、克罗姆德拉和斯特克方丹延伸地点时代较晚,大约距今150万~50万年前。以后,在非洲及亚洲又发现了10多处,化石分属350多个体,逾1000件。中国湖北恩施地区发现过4枚牙齿,也曾被报道为属于南方古猿,但化石太少,还有待于发现更多材料才能予以肯定。一般说来,纤细型的时代较早,大多早于距今200万年,粗壮型大多晚于距今200万年。通常分为4个种。南非早期化石的平均脑量刚超过450mL,晚期化石为530mL。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nanfangguyuanAustralopithecus生活在4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的人科成员化石。1924年,首先在南非(阿札尼亚)的汤恩(Taung)地方发现1具幼体的头骨化石。以后在东非和南非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此类化石。由于他们有突出的颌,没有下颏,头盖低平,额向后倾,所以外貌很像猿。但脑量已近600毫升,颅腔内模回纹亦较复杂,眉嵴不甚发达,牙齿排列紧密,无巨大犬齿,颅底大孔的位置已靠前,髋骨也较开阔,表示已能直立行走,这些方面都和人接近。学者们曾将这些标本定为4属6种。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属的名称(如“魁人”、“傍人”、“东非人”等)已被废弃。近年学者们已同意合为一属,即南方古猿属(Australop-ithecus),归入人科(Hominidae),下分两种类型即纤细型和粗壮型,前者以非洲南猿(A.africanus)为代表,后者以粗壮南猿(A.robustus)和包氏南猿(A.boisei)为代表。本世纪70年代,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阿法(Afar)地区发现了生活在距今350万年前的南猿化石,定名为南猿阿法种(A.afarensis)。有的学者认为,南方古猿阿法种既是非洲南猿的祖先,又是早期猿人“能人”的祖先。一方面从阿法种经过非洲南猿变成粗壮南猿和包氏南猿;另一方面经过“能人”、“直立人”而发展为智人。这大概就是近400万年以来,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 森林古猿 早期猿人 ☛ 南方古猿又称“南猿”。早期人科代表。1925年达特(R.Dart)根据南非汤恩发现的一个幼年头骨化石而定名。生存时间距今400万—100万年。主要分布在南非和东非。分为纤细种和粗壮种两个类型。一般认为较原始的纤细型后来进化成人属;南方古猿阿法种和南方古猿非洲种,即属此种类型。在南方古猿同时代的地层里发现了粗糙的石器。南方古猿的形态特征虽然保留有若干似猿的原始特征,但已经显示出人科的发展趋势。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