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岳庙建筑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岳庙建筑群 南岳庙建筑群位于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北正街,居衡山赤帝峰麓。中国著名的五大岳庙之一。湖南最完整的大型古建筑群。中国自古有崇奉天地山川的传统,“山高而尊者岳”,传为群仙所居,历代帝王封禅祭祀,屡建祠庙。相传虞舜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古代帝君祭祀南岳 (衡山) 始成为制度。唐李冲昭 《南岳小录》载: “本庙在祝融峰上。隋代迁移废华薮观而建立。今祝融峰顶有古庙基存焉。” 隋开皇九年 (589) 文帝诏定复以衡山为南岳后,唐高祖武德年间建司天霍王庙。唐开元十三年(725) 建南岳真君祠,时南岳庙建设已具相当规模。五代马殷植松满庭及植引路松15公里。北宋开宝九年 (976) 诏修南岳庙。大中祥符四年 (1011) 又加五岳帝号,诏封南岳司天昭圣帝及景明后,并“详定仪经及冕服制度”。在此前后,五岳各庙无不重修扩建,并仿帝居形制,规模庞大,奠定了岳庙的规制,故南岳有“增饰崇丽则盛于宋祥符”之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 (1155) 殿毁于火,帅司重修,稍复旧观,并重绘壁画。明周叙《祀南岳记》称,时“其庙貌宏壮伟丽非他祠比”。《重修南岳志》述其因: “南宋之世,祭告之礼,独隆者南岳。领祠禄者数十人,则其时五岳都为异域,惟衡山存耳。” 乾道九年 (1173) 范成大游此,在《骖鸾绿》 中记述: “岳寺者半皆市区,江浙川广种货之所聚,生人所须无不有。”以后增修加封不断。元至元二十八年 (1291) 加封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明洪武三年 (1370) 改称 “南岳衡山之神”。正统七年 (1442) 重修时“崇制如初”,“庙殿高七丈二尺,凡七十二柱,以象七十二峰”成为定制,为后沿用。成化七年 (1471) 大修,有正殿九间,后殿五间,东西廊房96间,嘉应门三座,中御香亭、御碑亭、祭碑亭各一; 西廊后神祠一,东廊后宰牲房、神库各一; 次为正南门,周围崇垣,四角有楼,外为棂星门。在宋代基础上形成明代的格局。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奉旨大修,“式廓旧基,增建亭楼”,“宏敞辉煌,推为以前未有”,在明代基础上有所增建。雍正十年 (1732)、乾隆十六年(1751)两次敕修,时“大殿重檐七间,高七丈二尺有奇,三朝御额四悬。左右回廊各五十三间,左包四观,右包八寺”,已形成现存形式。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2003年进行第17次全面大修,恢复宋代 “环庙而市”大观。占地面积76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8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四重院落、九进房屋、三路布局组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庙临北正街 (原名御街),街南入口有“天下南岳”坊。坊至板星门1.3公里直街成为前导。主体建筑均沿南北中轴线布局,殿阁相接,错落有致。左右配两条长廊,长廊又各建厢房,两边厢房后面,东有八观,西有八寺,四周红墙围绕,四角建有角楼。全庙主从规范,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极为壮观。自棂星门至正川门为第一重纵长封闭院落,给人以肃穆幽深之感。棂星门原为木构,民国时改建为砖石牌楼门式。左右并列东西便门,有围墙相隔,辟便道通往东西川门。门外 “寿涧” 中架石拱桥,围以石栏。门内有左右方池 (放生池)、东西碑亭。进而为奎星阁,原名盘龙亭,实为戏台。下层台基有十字交叉拱通道,上为三间重檐歇山戏楼。清光绪八年(1882) 重建。阁左右为钟鼓亭,重檐歇山各一间。由正川门至嘉应门为第二重院落,近方形的过渡空间,与东西两路沟通,成为全庙的交通枢纽。正川门原名正南门,为宫城正门,有墙垣与东西角楼相连。城楼式建筑,下有三道拱券大门,上为三间重檐明楼。左右东西川门各一间,单券门洞,有便道与东西便门相连。院中御碑亭为八角重檐歇山顶,内砌砖墙成方形平面。亭内存清康熙御制祭碑。院东有 “玄德尊门” 通往东路,内有万寿宫、玉皇殿、清和宫、寿宁宫、新三元宫、老三元宫、新铨德观、老铨德观等道观。院西有“六寺同门”通往西路,内有新崇宁寺、双峰寺、寿佛寺、老南台寺、天堂寺、龙塘寺、老崇宁寺、金宝寺等佛寺。“八宫”、“八寺”,以示南岳佛道平等共处相融的局面和文化特色。两路建筑皆砖木青瓦的民间形式,与中路红墙黄琉璃瓦的官式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由嘉应门至寝殿为第三重院落,宽敞纵长的大型廊院,为大庙主院和祭祀朝拜活动的主要空间。东西廊房各53间,突出了以正殿为中心的崇大气势。嘉应门面阔七间,单檐硬山明代建筑,东西角门为五间单檐硬山,其中部分斗拱存宋构特征。院中三米高的石台基上筑御书楼,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其柱础上尚垫有10厘米高的鼓形木櫍。再进为正殿,又称圣殿、圣帝大殿,殿高24米,建于17级花岗石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七间,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檐角高翘,正脊两端饰蟠龙鸱吻,中间五节铜瓶。檐下如意斗拱,门窗、格扇、雀替等装修雕饰细密生动。殿中神台供奉南岳圣帝泥塑金身像。前有月台、御道。石须弥座台基上围以石栏杆,144块祁阳白石双面浮雕板饰以玉花木鸟兽,形态各异。大殿重建于清光绪五年 (1879),外用石柱。民国十九年 (1920) 重修时内柱易石,仍保留七十二柱之制。其建筑雕饰均显示出地方工艺的优秀成就和风格特色。由寝殿至后门为最后一重院落,横长方有较小后院,成为全庙尾声,也是登山的入口,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寝殿又名寝宫,为清同治四年(1865) 重建。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檐下出一斗三升拱,栌斗较大,是为明代建筑特征。后门即北门,三间单檐硬山,左右有注生宫、辖神祠各三间,再外有墙垣与东西后角楼相连。出后门即接登山道路,展现出磅礴宏伟的南岳山景。南岳大庙建筑有砖木、砖石木和木结构三种。建筑造型有四方型、八角型、条型,有平房、楼房; 屋面结构造型有歇山、二重檐、两直檐、四直檐和八直檐。大庙中出色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誉为 “江南三绝”。八百蛟龙为最大特色,无论殿宇的梁柱、屋檐,还是柱基、神座,乃至门框、斗拱上,神态各异的蛟龙,随处可见。 ☚ 湘乡云门寺 南岳祝圣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