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岳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岳庙

 南岳庙祭祀司天昭圣帝即传说中的祝融火神。上古时祝融被轩辕黄帝命为火正官(火神、赤帝),并主管南方事物。祝融以南岳衡山为栖息之所,死后葬于衡山。
 南岳庙位于湖南南岳古镇北端赤帝峰下,集二百多处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于一体,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985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历经唐、宋、元、明、清历朝6次大火和16次重修扩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所修。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九进之四重院。东边有八个道观,西边有八个佛寺。儒、释、道三教于此友好共荣,并存一庙。此庙出色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誉为“江南三绝”。其殿宇的梁柱、屋檐,其柱基、神座,乃至门框、斗拱,总计盘绕、飞动着八百条神态各异的蛟龙,构成八百蛟龙护南岳的传说。正殿高大恢弘,殿内由72根高约21.5米的擎天石柱撑起,以象征南岳72峰。庙内还有汉白玉浮雕144块,大部分以《山海经》中的故事为题材,有山水田园、飞禽走兽,造型灵巧美观,雕工出神入化。庙东南侧的古柏林中的祝圣寺,相传原址为大禹祀舜帝的清冷宫。寺中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说法堂等建筑。其中罗汉堂两壁嵌有500尊青石刻罗汉像,线条流畅,姿态各异,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大庙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山涧清泉,绕墙流注。
 庙前有座石拱桥,叫“寿涧”桥,桥下是寿涧水。
 大庙正门棂星门上书有“岳庙”两个大字,系衡山学者康和声手笔。门高和宽均为20米,厚1.1米,是我国现存的最高、最宽的石质牌坊大门。牌坊上的坊顶,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状如石印,象征南岳圣帝的玉玺。
 棂星门内是一个翠柏夹道、古树参天、绿草如茵的庭院。院内左右有水火池(俗称放生池),两边有东西碑亭。东亭中置有明成化年间尚书商辂撰写的《重修南岳庙记》碑刻;西亭中置有宋代范纯仁撰写的《祭衡岳文》碑。院内楼阁即奎星阁,又名蟠龙亭,此为大庙的第二进。它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39平方米。阁楼上有“戏台”二字,乃湖南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戏台。阁楼两侧有钟、鼓二亭,左边钟亭原有一口九千斤重的大钟,右边鼓亭原有一个直径2米的大鼓,据传钟鼓齐鸣可以镇住洪水,确保国泰民安。
 “川门”,也叫正南门,为南岳庙第三进,门洞高15米,全由青砖砌成。川门分为正川门和东西川门。正川门供帝王天子和朝廷命官通行,平民百姓只能走东、西川门。
 过川门即到第四进御碑亭。亭系木结构,为八角重檐攒尖顶,红柱碧瓦,雀替斗拱,脊兽齐备。八个飞檐角均挂有鱼尾铁钟,风动钟响。此亭又叫百寿亭,亭的四周檐板上撰写有200个字体各异的“寿”字。亭内是清康熙四十七年所立的御制青石碑,碑高6.6米,重约四千斤,上刻清圣祖玄烨亲撰《重修南岳庙记》碑文279字。
 大庙第五进为嘉应门,系古制迎接宾客的仪门。历代皇帝及朝廷命官来南岳祭祀,地方官员和庙祝均须至此恭候迎接。此门宽36.8米,进深16米,高18米,为单檐歇山七开间建筑,是整个大庙最宽的地方。门内外原有历代祭祀祝文、修庙碑记及众多名人雅士的诗词文赋碑刻,不同时代,不同书体,可惜“文革”中被毁,现仅存清代张凤枝、卞宝弟《重修岳庙记》两块碑刻。嘉应门两侧是东、西回廊,各有厢房53间。东回廊外为八座道观,西回廊外为八个佛寺。
 第六进是御书楼。楼内原藏有御制匾七块和历代祭文与祝文及加封岳神碑等,这些珍贵文物都毁于十年浩劫之中。
 穿过御书楼即是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正殿圣帝殿。此大殿屹立在16级石阶之上,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长35.3米,宽53.68米,高31.11米,占地面积1877平方米。殿内外72根石柱象征着南岳72峰。
 正殿屋脊上有许多陶龙,大的长达3米,小的不足1尺。屋脊中央是一个高4.55米,重千斤的七节青铜葫芦。脊角两端各有一把长1米,重三百斤的青铜宝剑,既起避雷作用,又有装饰效果。大殿四周有花岗石钩栏,126个石柱上雕有狮、象、麒麟。144块汉白玉栏板都是双面浮雕,刻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和田园风光等。内容大都取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和历代传说典故。正殿前门的木木鬲门页上是一组“卧冰求鲤”的《二十四孝图》、《十八学士图》和三十六台古典故事浮雕。
 大殿正中汉白玉基座的神龛内,供奉着高达6.3米的司天昭圣帝像。左右立着金、吴二将,两侧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神龛背面画有“老龙教子”巨幅壁画。幅面高7.4米,宽6.3米。石柱上承木柱,架接大梁,大梁用四个巨大的木雕彩凤花瓶的叶瓣支撑上面的梁架。几百个斗拱,一个个、一层层递叠到屋顶。
 大庙的第八进是寝宫,又称圣公圣母殿。殿中神座上原设有南岳圣帝与夫人景明后坐像、圣帝父母亲坐像。殿内原有万斤铜佛趺坐,可惜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现有1990年重塑的圣公圣母坐像。
 北后门为岳庙最后一进,是岳庙中轴线上的终点。后门为单檐硬山三开间,东有注生殿,代表道教,祀注生真君,亦称南斗星君。西有辖神殿,又称辖神祠,主祀辖神总管像,代表佛教。一观一寺再次体现了南岳佛道并存的特色。

南岳庙

中国古庙。位于湖南省衡山市南岳镇内,始建于唐初,几经火毁,清光绪八年(1882)复修,民国时又加以修建。占地98500 m2,共9进,正殿高24 m,内外有石柱72根,象征南岳72峰。殿外有双层台基,白石栏杆,144块栏板。该庙是中国现存五岳中总体布局最完整的一座。

南岳庙

南岳庙

位于湖南省衡山南岳镇。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几经扩建,明末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南岳庙占地98500平方米。共九进,有正殿、奎星阁、忠靖王殿、关圣殿、观音阁、御书楼等建筑。正殿建于高台之上,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上檐施以如意斗拱,檐下饰以木雕故事。大殿内外有石柱72根,象征南岳72峰。殿外的双层台基上围以白石栏杆,栏板上浮雕花鸟走兽。神话传说。所雕人物走兽栩栩如生。庙内的嘉应门、御碑亭、寝宫等形制古朴,保存了若干宋、明时代的建筑风格。南岳庙是我国五岳庙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一个,全庙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对研究我国大型古建筑群具有一定价值。

☚ 岳麓书院   杂项 ☛
南岳庙

南岳庙

位于衡山山麓,南岳镇北街尽头,是我国现存五岳庙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南岳志》载,唐初建有司天霍王庙。《旧唐书》载,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采纳道士司马承桢建议,建南岳真君祠,后改称衡岳庙。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封南岳神为“司天昭圣帝”。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封南岳神为“司天大化昭圣帝”。于是南岳庙又称圣帝庙。历唐、宋、元、明、清五朝,经六次大火,十六次重修。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平面呈长方形,占地98500平方米。形式仿北京皇宫而规模略小。四周环以红墙,四方各有角楼。第一进棂星门,根据《星经》以棂星命名,原为木结构,1931年改用花岗石砌,有题额“岳庙”汉白玉碑。第二进奎星阁,又名盘龙亭,其上有湖南省保存最完整的戏台,两侧有钟亭、鼓楼。第三进为砖砌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两侧为东、西川门,门洞高深15米。第四进为八方形亭,御碑亭原有的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御制重修南岳庙碑已毁,现为复制品。第五进嘉应门,为历朝迎接祭祀南岳的朝廷使者或地方官处,系仿明建筑。第六进御书楼,原藏清代几个皇帝的手迹、题匾,楼前金桂成林。第七进南岳正殿,名圣帝殿,殿前大坪植有宋樟、明柏,石阶17级,正中石阶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正中汉白玉基座上,有南岳司天昭圣帝塑像,高5.6米。第八进寝宫,原有明崇祯五年(1632)所铸万斤铜佛,现已不存。第九进北后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出门便可乘车或步行登南岳。庙自中唐以来,便是南方名胜。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是唐诗中的名篇。南宋著名学者朱熹、著名诗人刘克庄均曾监南岳庙。

☚ 2. 衡山风景名胜区   祝圣寺 ☛
南岳庙

南岳庙

俗称南岳大庙、新圣帝殿。位于衡山风景名胜区南岳镇北正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系一座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家宫观于一体的古建筑群。秦汉以前即已有之,为历代帝王代表国家祭祀山川社稷的主庙之一。唐李冲昭《南岳小录》载: “本庙在祝融峰上。隋代迁移废华薮观而建立。今祝融峰顶有古庙基存焉。” 现庙奠基于隋。唐武德年间建司天霍王庙。开元十三年 (725) 建南岳真君祠。明成化八年 (1472) 奠定现有形制。历代曾6次毁于大火,16次重修和扩建。现有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 重建。1922、1933、1943、1962、1982年复加修葺。1995—2003年进行第17次全面大修,恢复宋代 “环庙而市”大观。大庙前临寿涧水,后枕赤帝峰。宫殿式布局,造型类似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6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路九进四重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北后门,围以红墙。四角角楼高耸,两翼东有道教八宫,西列佛教八寺,以示南岳佛道平等。大庙殿宇峥嵘,鳞次栉比,雕梁画栋,气势恢弘,既自成体系,各有特点,又门通径连,互为表里。院外溪涧山泉,绕墙流注。院内古木参天,花草缀地。棂星门系四柱三楼式花岗石牌坊,上方刻 “岳庙” 二字,为邑人康和声书。大理石横额镌“棂星门”,为曹伯闻题。门外北正街古称“御街”,街南有牌坊三间。正中牌坊额刻“天下南岳” 四字,传为北宋徽宗御书。御碑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四面红墙,各开拱门,内置清康熙四十七年 (1708)《御制重修南岳庙碑》。嘉应门、御碑亭、寝宫等尚保存有宋明时期的建筑构件。正殿又名大殿、圣帝殿。面阔九间,进深七间,抬梁式构架,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四周回廊,有石柱72根,象征南岳七十二峰。前有月台、御道。殿前两根方柱由整块条石凿成,各高6米,直径1米,重14吨。登月台石磴中嵌白色大理石浮雕龙,昂首曳尾,似欲腾空飞去,俗称拜殿龙。台基围以清乾隆四十四年(1705)刻制的汉白玉花木鸟兽双面浮雕栏板144块,内容大都取材于《山海经》 中上古神话。正面柱间雀替雕有历史传说故事56椿,格门中雕饰《二十四孝》和《十八学士下瀛洲》 图案。殿顶上的彩陶、檐下的腾龙飞凤、牙角的木雕巨龙、大门上的木雕故事、廊墙上的彩绘和汉白玉栏杆上的刻兽刀 (笔) 法洗练,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充分展示了中国儒、道传统文化的精粹。早在明清时期,南岳庙的泥塑、木雕、石刻即被誉为 “江南三绝”。殿内正中神龛供奉南岳圣帝泥塑金身像,像高6.3米,状貌威严。左右立执金吾二将和六部尚书像。上悬挂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御赐的“光辅紫宸”、“永峙南维”、“功宏育物”、“灵曜南云”、“宅南标极”、“铨德钧物”、“黄离永吉”等七块金字匾额。据载大殿中各式各样的大小游龙形象多达八百条,其中正殿为322条,源于“八百蛟龙护南岳” 的传说。四座角楼基座以花岗岩条石砌成,周围栏板汉白玉浮雕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庙内建有南岳人文历史博物馆、佛道两教文化博物馆和南岳碑廊。碑廊存碑402块,其中有南朝谢灵运等“南岳四十二名游” 阴刻图像和 “南岳七十二峰图” 中的 “二十七峰图”。333通竖碑上镌刻名家书写的历代题咏南岳诗文329首。南岳圣帝为大庙正神,传系祝融氏,名重黎。或称无名无姓的南方之神。唐前被称为 “岳神”。唐代御封“南岳真君”、“司天王”。北宋时御封“司天昭圣帝”。元代御封“司天大化昭圣帝”。明初改为 “南岳衡山之神”。清时御封“司天昭圣大帝”。道教历来称为南岳大帝、南岳神君。民间沿用宋代御封至今,习称“护国佑民大天尊”。隋唐以后,历代帝王为求 “卫社稷,而福生灵”,或亲临或派出钦差大臣,每年均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史载宋朝曾派大臣前来祭祀15次,明代33次,清代40余次,民国时期,亦常有春秋二祭。百姓为求福、求寿、求子孙,常不远千里前来朝圣。民间拜祭活动又称南岳进香,无日无之。南岳香市俗称 “赶八月”,始于唐会昌二年(842)。每届农历八月初一 (民间传说南岳圣帝的诞辰),大批朝香者涌入大庙和祝融殿,祭拜烧香,最多时达十万余人,成为南岳衡山一年中游人最为密集、香火最旺的日子。各地民间艺人、江湖术士、小贩游医等在此前后也纷纷进入南岳,坐贾行商,贸易颇盛。前后历时三个月,经千年不衰,极具湖湘民俗文化特色,在江南地区影响甚大。南岳庙在中国五岳名山中与泰安岱庙、登封中岳庙并称,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南岳庙之雄” 为南岳建筑“四杰”之一。湖南省道教协会、南岳道教协会设三元宫。

☚ 南岳衡山牌坊   胜利坊 ☛
000148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