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宫
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的紫禁城遗址,位于南京城东南隅,始建于公元1366年。城作方形,辟午门及东安、西安、北安数门,城外围绕护城河,城内中轴线上前后列置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左右分设乾清、坤宁诸宫,又有社庙、五军都督府及六部,雄伟恢宏,蔚为壮观,为此后北京的明清故宫建筑之蓝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故宫保持原有建制,以皇族重臣驻守。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明福王朱由崧即位于此。清嘉庆年间,明故宫为清将驻节处。咸丰三年(1853年)大部建筑毁于兵火。新中国成立后,明故宫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护。宫、殿基址保存在地下,午门后辟为明故宫公园,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以及内外五龙桥等原有建筑,并陈列浮雕云龙鸟兽石壁和石狮、石缸、石鼓等精美的明代石刻艺术品,成为南京胜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