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书房和军机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书房和军机处 南书房和军机处Nanshufang he junjichu清朝初年,中央行政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皆效仿明代,组成这些机构的官员虽由满汉分授,但掌握实权的都是满官。在内阁之外,又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裁决军国政务,国议皆由满洲王公贵族组成。这种体制使权力分散在王公贵族手中,不利于专制统治的需要。康熙帝为强化集权,于康熙十六年(1677)在宫内设南书房(今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简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南书房当值,称为“南书房行走”,他们除应制撰写文字外,还秉承皇帝旨意,拟进诏谕。南书房的设立,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提高了汉官的地位,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缓和汉满之间的民族矛盾。到雍正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君权,雍正七年(1729),在南书房的基础上,改设军机房,当时,正值清廷紧急用兵西北,为防止泄露军机,便在靠近内廷的隆宗门设军机房,作为临时的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成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常设核心机构。军机处任职大臣无定员,少则3—4人,多则6—7人。由皇帝亲自挑选。军机处成立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成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卷一百七十六)但它的职权仅限于“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赵翼《簷曝杂记》卷一)。裁决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的命令通过军机处直接传达给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加强了皇权,削弱了满洲贵族的势力,“国议”成为空名。宣统三年(1911),“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撤除。 ☚ 平定三藩之乱 雅克萨之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