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卓筒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卓筒井 简称“筒井”,又称“筒盐井”。是一种很深的小口盐井。宋仁宗庆历、皇祐年间(公元1041—1053年)始创于四川。凿井的工具是“圜刃”,代替过去的锸锹挖土,凿出的井口只有小碗般大,井深却可达数十丈。用巨大的竹子去节做井筒,隔断淡水,再用较小的竹子做桶,用导轮或辘轳提升,取卤制盐,或用皮囊作为吸卤器,汲取盐卤。“卓筒井”这种小口深井开凿法,是我国钻井史上划时代的工艺革新,是古代重大科技成就之一。“圜刃”这种探凿工具是近代钻井用的各种凿刀的先驱,是深井钻凿中必备的工具。“卓筒井”后来又叫“竹井”,而钻掘技术均是在北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的。 卓筒井人类最早的小口深盐井。最先出现于北宋庆历年间 (1041年~1048年) 的陵州井研县。从秦蜀守李冰凿广都盐井开始至宋初,四川使用大口浅井生产井盐的历史有1300年左右,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井研县盐工遂采用类似冲击顿钻的原理,以圆刃钻头开出深达数十丈 (后来发展到百丈以上) 的小口井,再植以碗口大的楠竹筒(内径相当于10厘米~13厘米) 汲取卤水,是为卓筒井。这是中国钻井史上划时代的技术革命。其投资少,便于私家小户开采,很快便传播开去,促进了四川井盐生产的发展。 卓筒井 卓筒井又称“筒井”。宋仁宗庆历(1041—1048)、皇祐(1049—1054)年间产生于四川的新式盐井。其法以圆刃代替铁锹为凿土工具, 井口小至八、九寸, 井深数十丈至百余丈, 用巨竹去节为井壁, 用唧筒代替牛皮囊为取卤器。既防坍塌, 又成倍提高产量, 是井盐史上钻凿工艺的重大革新, 传统的大口浅井自此向小口深井过渡。问世后迅速流传, 至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井数较宋初增加七倍, 井盐产量激增二点七倍,达六千余万斤, 政府井盐岁课亦高出四倍。卓筒井儿乎全为民间经营, 政府只征盐课。豪民一家有一、二十井者, 多雇用他州别县浮浪之人采凿煎制。至元明之际大口浅井湮没殆尽, 小口卓筒井几为独占形态。 ☚ 刻丝 唧筒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