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华严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华严宗 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因为该派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卷,故得此名。又因为华严宗的创立者,唐代的法藏曾得武则天赐号“贤首”,因之,又称“贤首宗”。在法藏前,隋代的杜顺为创立华严宗也做过贡献,其后的智俨曾写有《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等经卷。法藏继承前人的事业,写出了《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和《华严金师子章》等经卷。从而创立了华严宗。8世纪中叶传入朝鲜,后又由朝鲜传入日本。 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印度大乘有宗的《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名。因实际创始人法藏(643—712)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国师,亦称“贤首宗”。又因以“法界缘起”思想立宗,也称“法界宗”。该宗一般以陈隋之间的杜顺(557—640)为初祖。二祖智俨(602—668),著有《华严搜玄记》、《华严孔目章》、《华严一乘十玄门》、 《华严五十要问答》、 《金刚般若经疏》等。用华严教义重新组织止观,提倡教观并重,创立五教说,提出“十玄缘起”理论,对后世影响较大。三祖法藏(643—712),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华严金狮子章》等,全面继承发展智俨“法界缘起”论和判教思想。把“一真法界”(真如佛性)视为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源,用“十玄门”、“四法界”、“六相圆融”等概念阐明“法界缘起”的理论,认为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现象都处于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的联系之中,以“圆融无碍”为认识的最高境界。他还根据智俨的观点,把一切佛教流派按理论的深浅、全面和片面分为小(小乘教)、始(大乘始基)、终(大乘终极)、顿(大乘顿悟)、圆(圆满一乘)五等,把华严宗作为其中最高的“一乘圆教”。法藏这套思想理论受到当时统治者的直接支持。四祖澄观(约737—838),融汇华严宗、禅宗和天台宗的教义,认为万有即一心,一心容万有,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说,发展了华严经的思想。五祖宗密(780—841),主张禅(禅宗内部各派)教(禅宗以外各宗)一致,甚至在圆融无碍思想支配下,竭力统一释儒道三家思想,形成庞杂的体系。唐武宗灭佛后,华严宗趋向衰落。华严宗的思想体系包含了许多辩证法因素和深湛的人生探讨,是中国佛教思维水平的最高体现,对后世特别是对宋明理学有巨大影响。开元二十四年(736),洛阳僧人道璿(702—760)携《华严》章疏东渡日本,为日本华严宗初传。法藏的弟子新罗人审祥,于740年到日本讲《华严经》,传法于日僧良辩,开创了日本华严宗。 华严宗 华严宗见“贤首宗”。 ☚ 贤首宗 密宗 ☛ 华严宗 华严宗见“贤首宗”。 ☚ 贤首宗 密宗 ☛ 华严宗 064 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贤首宗。实际创始人唐法藏。宗系认杜顺为初祖,智俨为二祖。至三祖法藏又著《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等。详尽发挥前辈教规新说,正式创立华严宗。该教把一真法界视为一切现象之本源。用法界缘起说明现象间的关系,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四祖澄观著《华严大疏》等,唐德宗时受封清凉国师,宪宗时任全国僧统。嗣后弟子宗密等人进一步调和佛教内部各派和儒、道各家思想,使该宗形成庞杂的体系。在会昌禁佛中,此宗遭受打击。至北宋时再度复兴。新罗僧人审祥将此宗传入日本奈良,开创日本华严宗。 ☚ 净土宗 密宗 ☛ 华严宗又名“贤首宗”。中国佛教宗派。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实际创始人为唐代法藏(“贤首大师”)。法藏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金师子章》等。以“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缘起”等学说阐明事物的“理体”和“事相”之间的关系,而以“圆融无碍”为认识的最高境界。又将所有佛说分为5类,自称是最高的“圆满一乘”教。澄观时,发展了法藏的“性起”学说,认为“性起”既有净善,也有染恶。澄观弟子宗密展开了华严与禅之间的融合以及佛教与儒、道间的调和工作,形成庞大体系。唐武宗灭佛后,走向衰落。此宗对宋明理学的形成颇有影响。 华严宗 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被赐号“贤首大师”,亦称“贤首宗”。复因以“法界缘起”思想立宗,而称“法界宗”。该宗初祖为陈隋间的杜顺,相传他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为此宗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第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祖智俨著有《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十玄门》等,对后世影响较大。唐代僧人法藏对《华严经》的翻译、研究和宣传,做了很大努力,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金狮子章》等,使该宗规模具备,正式创立了华严宗。该宗主要思想理论是“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物均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两方面互相依恃,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并以“六相十玄”、“四法界”之说加以说明。此宗对于宋明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自唐武宗灭佛后,此宗开始没落。新罗 (今朝鲜)人义湘将此宗传入新罗,被尊为海东华严宗初祖,公元740年新罗僧人审祥到日本宣讲华严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辩,开创日本的华严宗。 ☚ 伊斯玛仪派 先知寺 ☛ 华严宗 华严宗唐代惟劲原为禅宗青原下六世僧,唐昭宗光化年间 (898—901) 来南岳,住三生藏 (今福严寺),因见贤首镜灯,忽有所悟,改参华严宗。死于南岳,无传人。民国年间,宝生 (?—1942) 参华严宗兼习禅宗,曾主持南岳上封寺、沩山密印寺。 ☚ 净土宗 麓山寺 ☛ 华严宗唐代佛教学派之一。又名 “贤首宗” 。由唐初杜顺、智俨提出(杜为初祖、智为二祖),由法藏创成,以 《华严经》 为主要经典。该派坚持 “法界缘起” 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蕴含、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相即相入、相互缘起,实为一片 “幻相” ,并无实质上的差别,这就抹杀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华严宗的观点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尤为明显。该宗在日本也相当有影响。 华严宗hua yan zong【宗教】Huayan sect of Buddhism in China 华严宗the Huayan School 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其创始人是七世纪末期的唐代僧人贤首(又名法藏),所以又叫贤首宗。此宗以“法界缘起”为主要教义,因此也叫法界宗。此宗以《华严经》为依据,在对《华严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佛教其他宗派如三论宗、天台宗、慈恩宗以及地论师、摄论师的学说而形成一个思想体系。它认为佛教是由深浅不同的各种教义,即小教(声闻)、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组成的。 《华严经》代表着其中最高的阶段,即圆教。此宗还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重重无尽的,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门等理论来阐述这种无尽缘起的意义,这就是它所主张的无尽缘起说。华严宗的最盛期是在武则天时期。唐武宗会昌灭佛后与其他佛教宗派同样受到打击,到宋初又有所复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