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半通货膨胀价格理论一种认为在充分就业不足的条件下,通过增加货币数量能够促使有效需求增加,由此一方面部分地提高产量,另一方面部分地提高物价水平,但不至于引起物价无限上升的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提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货币数量增加,物价水平也同比例上涨。但是凯恩斯把货币数量的变化与“有效需求”联系在一起,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对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部分地表现为产量增加,部分地表现为物价上涨。凯恩斯理论是以充分就业不足,即存在大量未被利用的资源为前提的。达到充分就业后,如果用货币计算的有效需求再增加,会使工资与物价同比例上升。在达到这一临界点前存在着这样一个阶段,即有效需求增加时,货币工资会上升,物价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货币量增加能够在刺激产量和就业增长的同时,使得物价仅有轻微的上涨。这个区间被称为“半通货膨胀”状态。据此,就可以在政策操作上将它同“真正的通货膨胀”区分开。半通货膨胀价格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理论依据。这种理论主张:在经济萧条时期应采取通货膨胀政策,这既可扩大社会支付能力,又可压低利率,而低利率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通货膨胀还可以提高物价、压低实际工资,这相应地提高了资本的边际效率,从而增加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