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半乳糖血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banrutangxuezheng由于缺乏半乳糖代谢中所需的酶,致半乳糖代谢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症状:婴儿出生时正常,症状出现在喂奶以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摄入的乳量有关,在母乳喂养儿中症状往往更为显著,因母乳中乳糖含量较牛奶中为高。 ☚ 苯丙酮尿症 白化病 ☛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系一种罕见的隐性基因遗传性疾病。是由于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嘧啶核甙转换酶或半乳糖激酶引起,临床可分两种类型。见于婴幼儿进食乳类后,由于酶缺乏,半乳糖不能正常代谢,造成半乳糖-1-磷酸积聚及血中半乳糖积聚并伴半乳糖尿,及恶心、呕吐、腹泻、溶血、肝大、黄疸、蛋白尿、氨基酸尿、血中葡萄糖降低;反复发作致发育障碍、出现白内障等。患儿多夭折,如成人避免进半乳糖食物可维持机体功能。 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中最常见的是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缺乏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出生时多无异常,开奶后出现呕吐、腹泻、失水、低血糖、惊厥、肝脾大、黄疸、肝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智能迟缓和白内障等,可致早夭。尿内出现非葡萄糖性还原物质,血、尿中半乳糖升高,红细胞内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活力低下可助诊断。新生儿期用大肠杆菌W-3101细菌抑制法(Pai-gen法)或荧光斑点法(Beutler法)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诊后治疗愈早愈好,主要为早期停用乳类,改用不含乳糖的食品,如米粉、豆浆等,另加维生素及无机盐,按时增添辅食。及早饮食治疗可使患儿健康成长。本病少见,上海筛查20万新生儿未有发现。 ☚ 糖代谢障碍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 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是一种遗传性糖代谢缺陷性疾病,主要由于半乳糖-1-磷酸尿甙转移酶 (Gal-1-PUT)不足或缺乏,半乳糖-1-磷酸不能沿正常途径代谢,以致在血中积聚,临床出现肝、脑损害与白内障。本病较罕见,发病率尚不详。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为纯合子,父母为纯合子或杂合子,杂合子的父母,其半乳糖-1-磷酸尿甙转移酶活性仅为正常人的50%,是致病的隐性基因携带者,近亲联姻时,其子女得病机会比一般人群要高。 半乳糖代谢主要途径
半乳糖血症患者主要由于先天性Gal-1-PUT缺乏,半乳糖正常代谢受阻,以致血中半乳糖-1-磷酸显著增加,积聚于脑、肝、肾、肾上腺与晶体等器官。半乳糖-1-磷酸为代谢毒性物质,可抑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葡萄糖-6-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活性,阻止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产生低血糖。据证实,除Gal-1-PUT缺乏外,半乳糖激酶、二磷酸尿甙半乳糖-4-易向酶缺乏,亦可产生半乳糖血症。 生化改变:血与尿中半乳糖含量增加,血糖降低; 红细胞内半乳糖-1-磷酸含量增加,红细胞内无Gal-1-PUT,但肝细胞内Gal-1-PUT正常;其他可有溶血、氨基酸尿、蛋白尿及肝功能损害。 典型患者有急重型与慢性进展型。前者出生后哺母乳几天,即出现呕吐、不安、失水、惊厥、严重黄疸、肝脾肿大等,在裂隙灯下可发现白内障,常于一周内死于代谢性酸中毒或肝功能衰竭。慢性进展型患儿具有特征性的三联征:脑损害(智力发育不全)、大结节性肝硬化与白内障。此外,可出现肾功能障碍、氨基酸尿与佝偻病。上述表现见于未治疗或延误治疗的患儿。本病诊断一经确定,必需及时停食含乳食物(即含半乳糖或乳糖的食物),多数症状可得到改善。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对无症状杂合子的母亲,因胎儿可能为纯合子,亦要禁止含半乳糖的饮食。 ☚ 肝糖原累积病 果糖不耐受症 ☛ 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本症最早报道于1908年,但至1952年方发现是半乳糖代谢障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肝大,肝功能损害,黄疸、腹水、呕吐、腹泻,生长停滞,因摄入含半乳糖的食物原一周即可在裂隙灯下发现白内障。随着疾病进展,白内障逐步加重,尿中出现蛋白及氨基酸,神经细胞损害引起智能迟缓,有的患者有行为异常。此症在新生儿期能做出诊断,可用细菌生长抑制法筛查,一经查出,患者宜即停用含半乳糖食品和给以高蛋白饮食。 ☚ 巴金森氏病 爆发型人格障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