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Wǔ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临汾、朔州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姓氏考略》注云: “楚公子午之后。”此当以名为氏,系出芈姓; ❷为牛姓所改,《姓氏词典》据《卢氏县志》注云: 系改姓。明末,河南卢氏举人牛金星,加入李自成起义军,失败后,其亲族惧株连,遂改姓“午”。 汉代有午汝臣;宋代有午相,淳熙进士; 明代有午明臣,宣德举人。 午 《说文》:“午,啎也。”按,地支的第七位称午。 通“忤” wu [例一] 《礼记·哀公问》:“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注:“午其众,逆其族类也。”午通“忤”。 [例二] 《荀子·富国》:“午其军,取其将,若拨。”《集解》:“午读于迕,遇也。” 午,疑母、鱼部;忤,疑母、 鱼部。疑母双声,鱼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午读音·u(ˇ),为u韵目,属u—ü韵部。疑古切,上,姥韵。 ❶中午;白天十二点;日中的时候。 ❷地支的第七位。 上一条: 毋 下一条: 仵 午〔wu〕 hneb ndub. 午饭 〔wu fan〕 hliet ndub. 午后 〔wu hou〕 guat ndub. 午前 〔wu qian〕 deb ndub. 午时 〔wu shi〕 xib xib mel. 午夜 〔wu ye〕 dut mul dutjil. 午ㄨˇwǔ一0789①动以恶言阻止他人说话。江淮官话。湖北蕲春。章炳麟《新方言・释言》:「蕲州谓以恶言歫止人言为『~』,音如杵。」②动掩蔽,遮盖。江淮官话。孙传瑗《今雅》:「今江淮间通语,谓掩覆曰~。」   午wǔ❶地支的第七位。参见171页“地支”。 ❷午时,即中午11时至13时;特指中午12时 △ ~休。 午wǔ
午❶地支的第七位,也用作次序第七。 ❷午时,大致相当于十一点到十三点。特指正午十二点:~时︱~饭︱~膳︱~宴︱~前︱~后︱~觉(jiao)︱~睡︱~休︱上~︱中~︱下~︱正~︱过~︱晌~︱亭~。 ○~夜(半夜;夜里十二点前后)。 午wǔ❶ 地支的第七位。 ❷ 日的正当中,十二点:午饭│午睡│中午。 ❸ 姓。 午wu午餐 午潮 午道 午饭 午后 午间 午寐 午觉 午牌 午前 午日 午膳 午时 午睡 午休 午宴 午夜 午月 重午 端午过午 晌午 上午 亭午1 下午 正午 中午 午时茶 午时花 小晌午 午wǔ午时,地支记时的第七个时辰,相当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初刻。(十四288)至~,果然贾母带了王夫人、凤姐,兼请薛姨妈等进园来。(三八·865)
午wǔ午❶一縱一横曰午。《儀禮·大射》;“度尺而午,射正莅之。” 鄭玄注: “一從一横曰午,謂畫物也。” ❷逆,違。《禮記·哀公問》: “孔子曰: 今之君子,好實無厭,淫德不倦,荒怠傲民,固民是盡,午其衆以伐有道。” 鄭玄注: “午其衆,逆其族類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午,五故反,一音如字,注同。王肅作迕,迕,違也。”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方地 > 午 午 wǔ 南方。古以十二地支配四方,午配南,因稱。《史記·律書》:“景風居南方。景者,言陽氣道竟,故曰景風。其于十二子爲午。”《釋名·釋天》“于易爲離”清·畢沅疏證:“南方,午位也。”《宋書·天文志二》引《星傳》曰:“晝而星見午上者爲經天,其占爲不臣,爲更王。” 午 午南方的代称。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午为正南,因以为南方的代称。《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其于十二子为午。” ☚ 桑野 玄天 ☛
午 午马的代称。十二生肖属马,因亦为马的代称。汉·王充《论衡·物势》:“午……其禽,马也。” ☚ 四不象 午日三公 ☛ 马陆【同义】总目录 百足百节马陆马轴马马蠲 南方【同义】总目录 南方午午wǔ〖名词〗 十二时辰之一,十一时至十三时(1)。《瘗旅文》: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靠近中午的时候,有人从蜈蚣坡来说:“一个老人死在蜈蚣坡的下面”。 午wǔ❶ 地支的第七位。与天干相配,用以纪日、年。《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三月丙~,晋侯入曹。”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唐元和九年,岁在甲~。” ❷ 十二时辰之一,即中午十一时至十三时。泛指太阳正当中天。李绅《悯农》:“锄禾日当~,汗滴禾下土。”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已昏。” ❸ 纵横相交。《史记·张仪列传》:“今秦发三军,其一军塞~道。” ❹ 违逆,触犯。后来写作“忤”“迕”。《淮南子·天文》:“~者,忤也。”《礼记·哀公问》:“~其众以伐有道。” 午*wuCEE7 ❶地支的第七位:辰巳~未/~时。 ❷日中的时候:中~/上~/~饭/~睡。 午时 午时晌(起晌) 午(午日;午上;午天;午刻;午间;午漏;午影;中午;日午) 阳 中时 中饷 饷午 昼分 午时初刻:午初 午际 近中午的时候:禺(禺中) 隅中 转午旁午 近午 向午 向中 傍晌 傍午 日或月正当天空之时:正午 平午 晌午当午 卓午 庭午 亭午 午牌 午正 日中 平昼 平太阳时 正午以后:晌午歪 中午时分:昼(昼时) 刚过中午:午错 午转 中午以后:午后 午错 过午 逾午 破午 过晌 正午已经过去了好久:晌午大错 (十一点至十三点:午时) ☚ 白天 晚上 ☛
称农历各日 称农历各日一日:朔(朔日) 吉(初吉) 旦(旦日)上日 合朔 每月的朔日:气朔 月朔 每月初一或指正月初一:月吉 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晦朔 二日:初二 三日:胐 初三 五日:月五 初五 五月初五:午 九日:青(九青) 中九 初九 十五日:望(望日;月望) 月半 圆日 十六日:既望 十九日:下九 二十一日:马(马日) 二十九日:上九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晦日;月晦) ☚ 日 称各天 ☛
用年月日计时的方法 用年月日计时的方法历(历法;历序;历律;历术;历算;历数;~术;~书;月~;台~;天历;政~;纪历;黄历) 宪 象 皇帝颁发的历法:龙躔 中国的历法:阴历 农历 夏历 旧历废历 斗历 古历 华历 夏数 太阴历 外国的历法:阳历 公历 西历 新历洋历 太阳历 伊斯兰教历:回历 计算年代的方法:纪年 开始新的纪元:开元 中国古代纪年法:干支 中国古称十二年:纪(一纪) 中国古称三十年:世(一世) 十年:年代(二十世纪九十~) 一百年:稘 世纪(二十~) 古代测时法:土圭 日晷 滴漏 天干纪月:月雄 月阳 地支纪月:月雌 月阴 天干次序符号: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地支次序符号:甲 乙 丙 丁 戍 己 庚 辛 壬 癸
另见:计算 报告 用时间 计时器 ☚ 计时法 D 社会 ☛
各方1 各方1四方,各个方位:四方 四乡 四维 四远 四宇 四封 四外 四隅 四面 流方 东南西北 四角,四方:角角 四方和四隅:八方 八都 八隅 八陲八区 八乡 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五方(~杂处) 东西南北和上下:六合 六方 东方:东(东面;东边;东部;东头;东首;东维;东隅;正~;以~;大~;近~;远~) 春(春方) 朝青(青方;青羌) 震(震方;震位;震区;震宫;震维) 少阳 阳方 东北方:艮(艮隅;艮维) 东南方:巽(巽维) 辰巳 龙翼 极东:泰东 南方:南(南面;南纪;南服;南离;南道;南端;天~) 赤(赤方;赤位) 炎(炎天) 午 朱(朱方;朱冥) 离(离方;离南) 暑门 火维 蛮方 正阳 南天,南方:离宫 西南方:朱天 坤维 西方:西(~侧;~翼;~天;西边;西头;西金;西商;西圉) 兑(兑域) 右(山~;江~) 金庚 金方 鲜方 阴方 迁方 秋方 秋陆 毛兽 少阴 古代对西方的称呼:沃野 西北方:干(干位;~风;干方) 幽天 正西:直西 极西:泰西 北方:北(北面;北部;~国;山~;有~) 朔(朔方;穷朔) 癸 玄(玄方;玄朔) 背 伏方 太冥积冰 戴斗 黑后 霜碛 南北方:青竹丹枫 正北方:直北 极远的北方:穷北
另见:方向 辨认 各面 ☚ 各种方向 高处 ☛ 午wǔ疑古切,上姥。 ❶纵横相交。《礼记·特牲馈食礼》:“去本末,~割之。” ❷通“迕”。抵触。《荀子·富国》:“~其军,取其将。” ❸午时,中午。李绅《悯农》:“锄禾日当~,汗滴禾下土。” ❹午夜,半夜。陈师道《和魏衍元夜同登黄楼》:“凭栏共一默,望舒已侵~。” 午wǔ❶日中的时候,即白天12点。如:上午,中午,下午。 ❷地支“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第七位。 午wǔ ❶ (地支的第七位) the seventh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❷ (日中的时候; 白天12点) noon; midday: 上 ~ morning; 下 ~ afternoon ❸ (姓氏) a surname: ~ 相 Wu Xiang ◆ 午安 good afternoon; 午餐 lunch; [法] déjeuner; [印] tiffin; [苏格兰] twelve hours; 午餐前 ante prandium; 午餐肉 pork luncheon meat; 午茶袍 tea gown; 午饭 midday meal; lunch; 午非氏体 mesonephros (pl. mesonephroi); 午后 afternoon; post meridiem (P.M.; p.m.); 午觉 afternoon nap; noontime snooze; 午盘 {商} afternoon session; (中午市场) noon market; 午前 forenoon; before noon; morning; 午时 the period of the day from 11 a.m. to 1p.m.; 午市 {商} afternoon session; 午睡 afternoon nap; noontime snooze; take [have] a nap after lunch; 午睡花 John-go-to-bed-at-noon; 午休 noon break; midday rest; noontime rest; take a nap after lunch; 午夜 midnight 午the seventh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午午,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杵” 的初文,象形。古者斷木爲杵,用以舂米築土。後世借以表示地支第七位後,乃增 “木”爲意符造 “杵”字表示本義。卜辭、銘文或多用以表示地支名。文獻又或通 “牾” “仵” “忤”。 楚簡帛文作 ,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 ,古隸典型。 午wǔ (金) (篆) 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形字,像古代手工舂米的工具。即“杵”(chǔ)。后借作他用,表时辰,是干支之一。作声符生成的字有:wǔ 忤(忤逆) 仵(仵作) 迕(违迕) hǔ 许(象声词;另读xǔ,与也,信也,《字汇补》音“虚”) 浒(《水浒传》,异体为“汻”) chǔ 杵(血流漂杵) 相关链接 许,右边为杵(省),可能是人们在举杵舂米时发出的声音,后引申为劳动时的号子。声母由舌根音变为舌面音读xǔ,如“允许”。
212.趣談“午”字午,初文像一根木杵,借爲地支第七位,加“木”返還。
午 甲骨文; 金文; 篆wǔ象形,像杵形。(《説文》:“午,啎(wǔ抵觸)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不確。午,初文像“杵”形,“杵”本字。爲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木棒,用來在臼中舂去糧食糠皮或在石砧上捶洗衣服。“午”被借爲地支的第七位,並配以動物“馬”,午年即“馬年”。用來計時,白日的十一時至十三時爲午時。 十二時“中午”,此前爲“上午”,此後爲“下午”。陰曆也用地支計月,正月爲寅,按序五月爲午,所以五月又稱午月,五月初五紀念屈原,就成了端午節。“午”之用與臼相擊,引申爲“午逆”,即忤逆。因此午與“忤”通,表示抵觸不順。)] 《詩經·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庚午良辰佳吉,已爲我備好馬匹。 [唐] 李紳《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宋] 蘇軾《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小燕子飛進華麗的堂屋,悄悄地無人知曉,梧桐樹影轉眼偏移,乘晚涼來個沐浴。) 午(wǔ)“ ,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疑古切) 段玉裁注:“《广雅·释言》:‘午,仵也。’按仵即啎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啎”意思为逆犯。“午”表示夏历五月,此时阴气逆犯阳气,破土而出。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午”的构形与“矢”有相似之处,午、矢两字均锐其锋端。 甲骨文作 、 、 ,金文或作 、 、 、 ,战国包山楚简作 。徐灏《注笺》引戴侗说法认为午为“杵”之初文。黄季刚先生讲《说文》亦以“午”为“杵”之古文。张舜徽云:“本书臼部舂篆下明云:‘捣粟也。从廾持杵临臼上。’则午即杵之古文,确然无疑。”[1]“午”用为地支字为假借。 “杵是舂米的工具,抵捣是杵的动作,所以午引申为抵御、对抗,又引申为相对、相遇、相触,又引申为禁止。从吾之字多为午的同源字。如牾有逆义,唔有相对、相遇之义,圄、敔有禁御之义,衙有逆止之义,龉有相恶、相触之义,语有论难之义,吾与汝为对称,都是午的同源字。”[2] 午部只有一个属字“啎”,云:“逆也。从午,吾声。” 午wǔ(4画)
 *午wǔ4画 丿部 (1) 地支的第七位。 (2) 日中的时刻;白天十二点: ~饭|~睡|上~|中~。 (3) 午时,指白天十一点到十三点: ~时三刻。 午 ☚ 午部 未部 ☛ 午wǔ甲骨文早期作幺[不是幺(yāo)小的幺]。象绳索形。晚期渐变作一竖中间和下端作圆点形,是绳索交结形所变。甲骨文的御字从午从人跪坐,即象人驾驭(驭字同御)马形。御与午古音同,会意兼形声。西周初期就讹变,后渐象杵形。又成杵的本字。杵也是形声兼会意。午杵都有相交和忤义。甲骨文以来午作为地支中的第七位。约中古又指午时,称白天11点到1点。如:午饭。特指白天12时。如:午前|下午。组词如:午夜(指半夜)。 午★常◎常
wǔ象形,甲骨文、金文象舂米的木杵形,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午”。本义为木杵,舂米、捶衣等的工具(是“杵”的本字),假借为纵横相交,由此引申为逆、不顺从等,又假借为地支的第七位。 【辨析】 ❶以“午”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u,但声母不同。wǔ:忤、仵、迕∣chǔ:杵∣xǔ:许。 ❷“端午”也作“端五”,现在的推荐写法是前者。 ❸用于“晌午”,大陆读wu,台湾读huo。午 (wǔ)啎也。五月,陰啎逆陽,冒地而出。 【按】啎,背逆,抵觸。有學者認爲“午”本義是舂米的棒槌,分化出“杵”字,假借作地支名。 注释:右純體指事字,凡六十二文。○許君説解,每曰象形,避不成詞也。但詳其字義,是事非物,即知其非象形矣。 午 ☚ 互 毋 ☛ 0000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