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升庵诗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升庵诗话

升庵诗话

诗话著作。明杨慎撰。该书版本、卷数不一:有刻入《升庵文集》者,凡八卷;有刻入《升庵外集》者,凡十二卷;有刻入《丹铅总录》者,凡四卷;又有《函海》本十二卷、补遗三卷。现在通行的《历代诗话续编》本则据上述各本重新编订,共十四卷,七百五十六则,每则均有标题,次序按标题第一字笔画数排列。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历代诗话续编》校点本时,又增补了十八则附录于后。该书内容以考证辨释居多,评诗论诗次之,同时还兼录佚诗佚事等。从书中表现的诗学见解看,杨慎取径较宽,论诗不主一格,反对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说和尊唐贬宋的偏向。他认为,“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卷八),从总体上看,“宋诗信不及唐”(卷四),但就具体作品言,则不可一概而论。他指出,宋诗中也有佳作,并不逊色于唐,唐诗中也有劣作,并非首首皆佳,因而主张对唐、宋诗都应作具体分析。这一态度是比较客观的。从对历代诗人诗作的评论来看,杨慎在李、杜二家中似更称赏李白,比李诗为《史记》,比杜诗为《汉书》,故王世贞称其“为李左袒”(《艺苑巵言》)。此外,在唐代诗人中,他比较推许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在宋代诗人中,则对黄庭坚、陈师道颇有微词。对于诗歌风格,他比较赞赏“清新”、“涵蓄蕴藉”、“工致天然”,而对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深致不满。不过,他又明确赞成以学问为诗,强调“胸中有万卷书,则笔下自无一点尘”(卷一四),强调“诗文用字须有来历”(卷一一)。所以在评诗时,又常用“夺胎换骨”的说法。这些,显然又接受了江西诗派的影响。由此出发,杨慎在书中还用了大量篇幅去考证用字造语的来历出处,有的兼及词义的训诂和辨释,这构成了《升庵诗话》的主要内容。书中有一些前后牴牾以及考释疏误之处,可能是由于全书非写于一时一地,且远贬云南,手头无文籍可稽而造成的。总的看来,杨慎学问渊博,考证为其所长,而论、评及解诗精义较少。然“其赅博渊通,究在明人诸家之上,去瑕存瑜,可采者固不少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娱书堂诗话   谭苑醍醐 ☛

升庵诗话

诗话补遗三卷。明杨慎撰。……此编乃其戌云南后所作,其门人曹命编次也。慎在戌所,无文籍可稽,著书唯凭腹笥。中如称宋本杜甫集《丽人行》中有“足下何所有,红蕖罗袜穿灯银”二句之类,已为前人之所纠。至于称渤海“北海之地,今哈密、扶余、中国之沧州、景州名渤海者,盖侨称以张休盛”云云,不知哈密在西,扶余在东,绝不相及。沧、景一带,地皆濒海,故又有瀛州、瀛海诸名,谓曰“侨置”,殊非事实。又“香云”、“香雨”并出王嘉《拾遗记》,而引李贺、元稹之诗。又以卢象“云气杳流水”句误为“香”字。如斯之类,亦引据疏舛。然其赅博渊通,究在明人诸家之上。去瑕存瑜,可采者固不少也。( 《四库全书总目》)

《升庵诗话》,一函二册。明杨慎撰。书四卷,凡: 卷一,四十一条; 卷二,四十八条; 卷三,五十四条; 卷四,五十六条。所考据评论多见 《丹铅录》。前有嘉靖辛丑程启充序。(《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明版集部》)

升庵恃其渊博, 逞诙诡之论, 万一不无错误。 前明陈文之《正杨》,胡应麟之《艺林学山》,直与前辈为仇,肆厥訾议,过矣。(何文焕 《历代诗话考索》)

升庵著此书在谪戌永昌之时,边地少书,惟凭记忆,故不免小有舛讹。然学有根柢,兼富词章,其所论究在明人之上。(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目录提要》)


升庵诗话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升庵诗话

诗话。明杨慎(生平见《升庵集》条)撰。《升庵集》中卷五十四至卷六十一论诗,单行称《升庵诗话》。

《升庵诗话》内容有:一,对李梦阳、何景明及其追逐者的拟古因袭创作风气,深致不满。推重天然去饰、质任自然的诗歌创作。但是又能较客观地肯定李、何的长处。二、主张“性情”为诗之本,“性情之感异衷,故诗有邪正”。三、反对宋无诗之说,然持唐诗标准视宋诗,认为“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卷八)。四、反对宋人“诗史”之说,认为杜诗含蓄蕴藉者,宋人不能学;“至于直陈时事,类於讪讦,乃其下乘末脚”,用意在否定宋人诗学,因为“宋人不知比兴”。五、推崇《文选》,取法汉魏六朝,观点又接近李梦阳。认为杜诗的好处正是在于善学选诗。六、提倡以学养救七子高谈复古空疏之弊。肯定“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历”之说。论诗趣味斤斤于一字一句之考索。

明代理学盛行,朝廷以八股取士,渐养成士子空疏不学反对文艺的风气,杨慎充分认识到文艺自身艺术性的标准,又是对道学家论文的反拨。“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则又破坏了他自己注重艺术性的理论体系。另外,杨慎对杜诗的看法,也未能真正了解杜甫的价值所在。但是《升庵诗话》的主要论点,在后世批评史上引起过长久的讨论,启发了很多重要问题的解释。

有光绪八年(1882)新都王鸿文堂藏《总纂升庵合集》,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

升庵诗话

明杨慎著。《历代诗话续编》本14卷,附录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87年出版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可参。此书于唐诗学贡献主要有三。首先,对唐诗的文字校证、考证笺释,用力最勤,收获独多。于唐诗中之故实、音训、名物、地理等等,凡历来注家罕及或旧解未谛者,往往游刃其间。无论经史文赋、诸子杂说以至佛典道书、童谣里谚,皆旁征博引,疏其出处,辨其意义。如引唐人三表以释杜诗“口脂面药随恩泽”句意,诚如夫子自道,“可补杜诗注之遗”;引古谚“干星照湿土,来日依旧雨”解司空图《听雨》“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遂使原诗隐义昭然若揭;辨孟郊“四娟娟”诗及唐代绝句误字,因文求义,时生悬解。其次,探究源流,以明诗史。“沂流而不穷其源,可乎?”体制上,力溯唐代五七言绝句律诗、六言诗的源头,探讨沈约、庾信、江总等人对唐诗的影响;语言上,辨析唐诗对前人句意的化用,比较其意境、风格的异同以肯定唐人的独创。如论李白诗中屡屡化用古乐府,“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旗帜盖精明”,尤为今之治李者所乐道。与此相联系,书中辛辣地批评了《唐诗品汇》把唐人律诗强行拉入古诗中去的作法。复次,精研李杜大家,渐成专门之学。书中于李白之故里家世、游历出处,多有考论。对于二人的襟怀抱负、诗学渊源以至短长得失,皆有己见,发前人之所未发。此外,著者于唐人绝句也有专攻,其论“唐人乐府,多唱诗人绝句”、唐人传奇中的绝句“大有妙绝今古一字千金者”、王之涣《凉州词》“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等等,迄今仍为学者所重。此书因是晚年在谪戍之地所作,引据多凭记忆,难免疏误。它如不晓“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互文而曲为之解、批评杜诗“直陈时事,类乎讪评”,皆其不足处。

升庵诗话

升庵诗话

诗话著作。明杨慎撰。此书自明以来无善本,有刻入《升庵文集》者,凡8卷;有刻入《升庵外集》者,凡12卷;有刻入《丹铅总录》者,凡4卷;《函海》又载其12卷及补遗3卷。丁福保搜集各本,详加校订,改编为14卷。杨慎论诗,突破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偏见,尤不满于他们“宋无诗”的说法,全书上自远古,下及当代,对有成就的诗人诗作都作了评论。书中或探讨诗歌源流,或剖析风格流派,或品藻诗歌艺术,或考证诗中字句,或记载诗坛逸事,内容丰富,持论亦较公允。《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话补遗》云:“作于谪戍永昌之时,边地少书,惟凭记忆,故不免小有舛讹。然慎学有根柢,兼富词章,其所论说,究在明人诗话之上。”古人诗赋连称,视诗赋同属 一类,故诗话常涉及辞赋。《升庵诗话》亦然。如卷一“上林赋连绵字”条考释《 上林赋》中的连绵字,卷三“四言诗自然句”条评江淹《别赋》“春草碧色”四句为“取诸目前,不雕琢而自工,可谓天然之句”,“古赋形容丽情”条评屈原《九歌》、宋玉《招魂》、陶渊明《闲情赋》对美人的描写为“曲尽丽情,深入冶态”,皆极简明而扼要,能给读者以启发。有丁氏《历代诗话续编》本。

☚ 见星庐赋话   今之赋学,速售为功 ☛
升庵诗话

升庵诗话

明·杨慎撰。十四卷。一本十二卷。补遗二卷。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 (今属四川)人。武宗正德六年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嘉靖三年,谪戍云南永昌三十余年而卒。此书主要以时代为序,上自远古,下迄明朝,评论品藻作家作品,探讨剖析诗歌的源流风格,有不少独到之见。其论诗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天然”、“清新”、“含蓄”和“蕴藉”,称扬“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反对当时“学六朝初唐,而以饾饤生涩为工,渐流于不通”的创作倾向。论宋诗既有批评,也有肯定,有别于“前七子”尊唐抑宋,专于一代的态度。但其中也有为了强调“含蓄蕴藉”,却对“直陈其事”的现实主义诗篇目为“下乘”而予以贬斥的错误观点。有《函海》本、《历代诗话续编》本、《丛书集成》本。

☚ 太和正音谱   词品 ☛

升庵诗话

诗话。明人杨慎(1488—1559)撰。十四卷。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编向无善本,刻入《升庵文集》为八卷;刻入《升庵外集》为十二卷;有刻入《丹铅总录》为四卷;《函海》又载十二卷及补遗三卷。卷帙异数,各有详略,前后异次,此有彼无。文字之讹,各本皆然。近人丁福保搜集各本,详加校订,补缺订讹,查正引文,改编为十四卷。原书大体以时代为序,改编本以题目第一字笔划为序。评论历代诗人,品评各家名作,探讨诗歌源流,剖析诗人风格流派。杨氏论诗无系统明确见解,也显然有所偏颇,然学有根柢,兼富词章,品诗注重“天然”、“清新”、“蕴藉”、“含情”,艺术上多发人未见,故此编终在明代各家之上。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升庵诗话

升庵诗话

诗话。明杨慎(生平见《升庵集》条)撰。《升庵集》中卷五十四至卷六十一论诗,单行称《升庵诗话》。
《升庵诗话》内容有:一,对李梦阳、何景明及其追逐者的拟古因袭创作风气,深致不满。推重天然去饰、质任自然的诗歌创作。但是又能较客观地肯定李、何的长处。二、主张“性情”为诗之本,“性情之感异衷,故诗有邪正”。三、反对宋无诗之说,然持唐诗标准视宋诗,认为“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卷八)。四、反对宋人“诗史”之说,认为杜诗含蓄蕴藉者,宋人不能学;“至于直陈时事,类於讪讦,乃其下乘末脚”,用意在否定宋人诗学,因为“宋人不知比兴”。五、推崇《文选》,取法汉魏六朝,观点又接近李梦阳。认为杜诗的好处正是在于善学选诗。六、提倡以学养救七子高谈复古空疏之弊。肯定“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历”之说。论诗趣味斤斤于一字一句之考索。
明代理学盛行,朝廷以八股取士,渐养成士子空疏不学反对文艺的风气,杨慎充分认识到文艺自身艺术性的标准,又是对道学家论文的反拨。“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则又破坏了他自己注重艺术性的理论体系。另外,杨慎对杜诗的看法,也未能真正了解杜甫的价值所在。但是《升庵诗话》的主要论点,在后世批评史上引起过长久的讨论,启发了很多重要问题的解释。
有光绪八年(1882)新都王鸿文堂藏《总纂升庵合集》,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

☚ 怀麓堂诗话   四溟诗话 ☛
000006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