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千秋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千秋岁 千秋岁词牌名。一名《千秋节》。有二体:一为双调七十一字,上下阕各五仄韵,其上阕第三、四句为三字句者,为正体。一为双调七十二字,上下阕亦各五仄韵,其上阕第三句为七字句者,为正体。另有《千秋岁引》,一名《千秋岁令》,宋王安石所创,双调八十二字,五仄韵。又曲牌名。南曲入中吕宫过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异。参见“常用词谱”类。 ☚ 小桃红 粉蝶儿 ☛ 千秋岁 千秋岁☚ 青玉案 千秋岁引 ☛ 千秋岁 千秋岁李玉 《清忠谱》 ![]() 全曲十一句:3△,5△,7△。4,(叠)4,9△。6△,6△。5△,4,4△。此曲紧接在〔泣颜回〕之后,用一支或连用二支均可。《简谱》谓:“此曲用一支者(指〔泣颜回〕一套)为文静戏,用二支者必热闹戏也。”与词牌不同。《张协状元》第二出二支,前半多异,后半同。 ☚ 泣颜回 越恁好 ☛ 千秋岁 千秋岁或名《千秋节》。见宋秦观《淮海词》。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云:“南方释子作《渔父》、《拨棹子》、《渔家傲》、《千秋岁》唱道之辞。”盖此调在宋时多用于道曲,未详其与唐教坊曲《千秋乐》、《千秋子》有无关系。《宋史·乐志》注歇指调(林钟商),《张子野词》入仙吕调(夷则羽)。《词律》卷一○、《词谱》卷一六列之。《词谱》以秦观“柳边沙外”一首为七十一字体之正格,双调,上、下片各八句五仄韵;又以欧阳修“数声鴂”一首为七十二字体之正格,双调,上片七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欧词较秦词,唯上片第三、第四两个三字句改为七字句,馀略同。又列别体六种。宋游文仲有寿词名《千秋岁》。载《截江网》卷六,按调应属《念奴娇》。《词谱》卷二八《念奴娇》调下注云:又名《千秋岁》。 ☚ 千秋节 千秋万岁 ☛ 千秋岁张先 数声鹈,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千秋岁》这个词调声情激越,宜于抒发抑郁情怀。此词若仅看上片,可能被理解为伤春惜花;然而读到下片,才知道它写的是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情怀,和坚决不移的决心。 上片沉痛地回顾爱情遭到的破坏,然无一语明说。首二句源于《离骚》“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又报芳菲歇”著一“又”字,意思是好不容易才待到花开,又报花谢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惜春更把残红折”与其说是记实,不如说是象征着被破坏而犹坚持的爱情。“雨轻风色暴”二句是上片最为重要而又精采的两句,表面是写时令、写景物,但双关的是爱情遭受的打击。“梅子黄时雨”是正常的,而谁料“梅子青时节”就横遭风雨的摧残,它象征的是初恋即遭到外来的阻力,从此,主人公就饱受寂寞凄清。煞拍两句语出白居易“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本咏柳,此喻指女方。 下片写不屈服于压力的爱的信念。在换头处另起新意,向来认为只有高手能办。“幺弦”指琵琶第四弦,其音最高。词以反言的方式,说明幺弦怨极,必然会发出倾诉不平的最强音。“天不老,情难绝”,反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肯定天难老情亦难绝。以下更出妙喻,说爱情的力量早把双方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丝”谐音双关“思”,双层丝网,不仅比喻情结之多,而且暗示两人同心,彼此织成一个情网,把双方牢牢实实地系住,一损俱损。这是全词表达感情的高峰,也是全词的警策所在。末二意言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过,这时东方已白,残月犹明。以景结情,有不尽之味。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张先词“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此词即可以说是含蓄与发越兼而有之,具体说,上片较为含蓄,下片转而发越,情思婉曲而语言流畅,别致隽永,是其所长。 千秋岁江头苑外,常忆同朝退。飞骑轧②,鸣珂碎③。齐讴④云绕扇⑤,赵舞⑥风回带。严鼓⑦断,杯盘藉草⑧犹相对。 洒涕谁能会⑨,醉卧藤阴盖⑩! 人已去,词空在。兔园(11)高宴悄,虎观(12)英游(13)改。重感慨,惊涛自卷珠(14)沈海。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向有二说,难于定论: 一为黄庭坚,一为晁补之。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黄、晁同属“苏门四学士”之列,都是秦观的莫逆之交。因此无论把这首词看成是黄词还是晁作,都不影响我们对词意的正确理解。今暂从晁词说。 据副题,此词是悼亡秦观的,作于元符三年(1100) 秦观卒后。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悼亡之作,它是次死者生前词作之韵而成,这在悼亡诗文中尚属罕见。 秦观的原词作于绍圣二年(1095) ,时少游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 的“罪名”,贬监处州 (今浙江省丽水县)酒税。在原作中,少游面对“花影乱、莺声碎” 的大好春景,勾起了独处僻乡贬任闲职的无限愁怨与不尽惆怅:“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回想昔日苏门师友“西池会”上,“鹓鹭同飞盖” 的欢畅情景,哀叹元祐美梦难续,个人事业难成的苦闷与不平: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最后喊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怨愤之声,表达了词人的不甘与不满! 因秦观原词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词人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是反映了包括二苏及其门下四士在内的“元祐党人”的共同命运,喊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秦观的师友苏轼、孔平仲、李之仪等人感慨万端,均有次韵之作,这首词即是其中的一首和作。 上片忆苏氏及其四士昔日的欢乐与畅意。元祐(1086-1094)初年,苏轼兄弟成为朝廷显贵。与此同时,黄庭坚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秦观除太学博士,张耒为秘书省正字,晁补之迁校书郎。四学士这时齐集苏氏门下,或纵论时政,指点江山; 或诗文酬唱,相互推重; 或举杯欢宴,同游名胜之地……豪情盛举,令人神往。这是他们政治上飞黄腾达的年代,文学上有所作为的岁月,生活上欢乐忘怀的时日。上片即反映了他们这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在那黄河南岸,皇苑旁边,我们“四学士”常与苏氏二师长一起上朝,又一同退朝,京都中到处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在来回的路上,我们快马飞奔,鸣珂叮𪡀, 引来了路人倾慕的目光, 好不快意! 每当浣沐之日, 我们欢宴一堂, 歌伎的歌声婉转嘹亮,经久不息; 舞女的身姿婀娜摇曳,长袖飞舞。直到二遍严鼓敲过,天色微明,桌上也杯盘狼藉,我们兴犹未尽,憧憬着国家和个人的美好未来。 上片描述苏氏兄弟与四学士之间的欢叙之情,下片转入对秦观的追念。由喜入悲,悲喜相照,更增哀情。秦观在处州监酒税任不久,又被政敌借书写佛书之故削职,先后贬到柳州 (今属湖南省) 、横州 (今广西僮族自治区横县) 、雷州(今广东省海康县)。少游在雷州,生活艰难,情绪低落,已自作 《挽词》 ,有 “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 ,“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归”之句。幸好其时苏轼在海南儋州 (今海南省洋浦港) ,与其遥遥相望,不时以书诗相慰。徽宗即位,“元祐党人”得以内迁,苏轼渡海与秦观相会于雷州,能劫后余生,相互庆幸。在放还途中,秦观中暑死于藤州 (今广西僮族自治区藤县) ,不幸与其词 《好事近》相应。下片一、二句所叙,即是其事。词人无咎接着感叹云: “人已去,词空在! ”抒发了秦观因受一而再、再而三的迫害,最后凄惨死去,仅仅留下光照后人的诗篇词作的感叹。而今,兔园的宴集已消声匿迹,再也见不到少游和他朋辈的身影; 讲议经义、评析诗词的盛会上,再也看不到秦观及其诗侣文友的笑貌。对此,我与活着的朋辈,只能,也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叹,是朋党相争的惊涛骇浪,扼杀了这个举世罕见的奇才英杰! 从这首词本身所吟咏的内容及围绕它所展开的历史事件中,无论是秦观在《千秋岁》 中为自己、为朋辈的呼喊,还是其后苏轼、晁补之等人的次韵和作,读者都深深地感到苏轼与其门下四学士间同命运、共沉浮的真挚情谊。他们这种生死不渝的友情,不仅感动了当时的人们,而且辉照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在 “苏门四学士”中,秦观与晁补之以词见长。他们的词风秉承苏词,而又各有千秋。晁词风格高秀,坦荡磊落,更接近东坡词风; 故张尔田 《忍寒词序》评云: “学东坡者,必自无咎始。”这首词感旧悼友,发宦海沉浮之感慨,写得回肠荡气,一往情深。不仅可与秦观原作相媲美,也可与苏轼 《千秋岁·次韵少游》 论高下。 千秋岁惜春伤春之感往往同感慨青春逝去、爱情不幸关联在一起。此词上片主要写景,对景伤春,要隐寓一段爱情的悲剧。 “数声鴂,又报芳菲歇。”鴂又名杜鹃、子规、布谷,于暮春三月始鸣。《离骚》::“恐鴂鴂之先鸣兮,使百草为之不芳。 ”《文选·张衡·思玄赋》:“鴂鸣而不芳。 ”可见古人闻鴂鴂鸣而觉春归。 但此词下“数声”两字,数声鴂鴂鸣叫声,既使词人顿生春将归去之慨,足见词人何等敏感。又下一“又”字,言伤春之感年复一年,更显深沉。但词人明知春已去,众芳衰歇,却偏要去折取“残红”,写足词人对春的留恋,感情执着而缠绵。“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言时令节候,虽细雨霏霏,但东风狂作,风雨交加,百花怎能不零落凋谢,恐怕连枝头“残红”亦无从折取,惟见梅子青青。我们可以用词人《满江红》词中“但只愁,锦绣闹妆时,东风恶”来作此词中“风色暴”的注脚,词人在写暮春之景时,巧妙地暗示了爱情横遭摧残的不幸。至此,我们不难理解词人为何对“芳菲歇”如此敏感,对“残红”如此珍惜。歇拍“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从白居易《杨柳枝词》“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翻出,却别具意境。古人习俗折柳赠别,因之见柳亦生怀人之感。永丰柳,泛指柳树。此言“无人”,实是对分离的恋人的不尽眷恋,是对自己孤独之状的写照。写柳之“尽日飞花雪”,可见词人整天沉溺于眷恋之中不得解脱,对春归去的无可奈何,对爱情被摧残的悲哀,尽在言外,含有余不尽之意,韵味隽永。 下片快言直语,倾泻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幺弦,即琵琶上细的第四弦,又称为小弦、危弦,其声最哀。“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是怕拨动幺弦而流露出心中的哀怨,还是怕幺弦的哀声更增添自己的愁绪,两者恐兼而有之。词人《惜双双》有句云:“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弦寄语。”同是写与恋人别后,恋情难诉,只是此词显得更沉痛。“天不老,情难绝”,从李贺“无若有情天亦老”化出,反用其意,无不可能老,则此情不可能绝。此与汉乐府《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一脉相承,以绝不可能发生的事,喻爱的不渝。但仅仅从反面设喻,词人犹嫌意未表尽,下句再由正面设喻:“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双丝网,千千结,织进多少难以忘怀的柔情蜜意。网不可破,结不可解,情不可绝。以丝之柔、网之密、结之繁多来比喻两人心中的爱情,无穷的柔情,不尽的缠绵,尽含于不言之中。以上六句情语,突起骤止,一气呵成,热情奔放,充分展示了词人内心的激情。结句轻轻宕开: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夜已阑,词人彻夜相思而不寐。望东窗,夜色犹浓,惟见残月一弯挂天际。与其说这是激情过后的宁静,毋宁说是激情的凝固。沈约《丽人赋》以“亭亭似月”喻丽人,词人《江南柳》有“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之句,在这首词中,月虽为残月,但是仍然耿耿孤明,伴词人不寐。如果说上片歇拍的“飞花雪”给人以一种不定的惆怅迷惘,那么下片结句的“凝残月”却在惨淡中让人感到一种爱的永恒的激情。 千秋岁 千秋岁词牌名。又名千秋节、千秋万岁。双调。唐教坊大曲名有千秋乐。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唐书》曰: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玄宗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从之。《千秋乐》盖起于此。”宋词则沿用旧曲名,另创新声。始见于宋秦观《淮海词》。 ☚ 小桃红 粉蝶儿 ☛ 千秋岁 千秋岁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词写贬谪之春愁。上片为触景生情,“花影乱,莺声碎”写尽浓郁春色。下片忆昔叹今,往日师友欢叙情状与如今被逐遭贬境遇形成强烈比照。结句之“春”字遥应篇首,“飞红万点愁如海”诚乃“古今伤心人”语。情极幽怨,境极凄然。 ☚ 鹊桥仙 踏莎行 ☛ 千秋岁 千秋岁词牌名。又名《千秋节》、《千秋万岁》。双调。唐教坊大曲名有《千秋乐》。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唐书》曰:‘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玄宗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从之。’《千秋乐》盖起于此。”宋词则沿用旧曲名,另创新声。始见于宋·秦观《淮海词》。 ☚ 小桃红 粉蝶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