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六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彰劝谏下狱案/刘粲诬刘乂谋反案/陈元达切谏案/刘聪杀王鉴等案/刘曜诛王修案/游子远极谏下狱案/陕县妇人被诬杀案/天变追罪王波案/姚弋仲罪责左尉案/严生诬杀朱轨案/李柏战败被释案/石宣谋杀石韬案/董荣谮杀王堕案/慕荣垂妻段氏被诬巫蛊案/苻坚斩樊世案/王猛杀吏被赦案/苻融辨盗案/析梦断疑案/王猛杀强德示法案/邓羌为徐成请命案/苻阳等谋反被赦案/沮渠蒙逊谮杀男成案/姚兴赞文赦王尚案/冯跋杀行贿者案

☚ 王谈为父复仇案   王彰劝谏下狱案 ☛
十六国

十六国

东晋时期北方十六个割据政权的总称。主要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上层分子建立,故又称五胡十六国。西晋建武元年(304),刘渊称王,建立前赵。接着,先后有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等建立。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十六国历时135年。其中建都于长安、苑川、乐都、姑臧、张掖、酒泉、敦煌等丝绸之路重镇或统有这一带部分地区者,计11国。

☚ 西天   前赵 ☛
十六国

十六国Shiliuguo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止在北方及巴蜀地区出现的割据政权的总称,亦作时代名。汉魏以后, 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广泛分布于长城南北。他们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 或充当佃客,或被迫为兵,或沦为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西晋末年, 他们与汉族人民一起奋起反抗, 而少数民族的贵族乘机建立割据政权。从永安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 匈奴、羯、鲜卑、氐、羌、賨(又称巴氐) 和汉人割据政权更相迭起。其概况如下:
* (后改称赵, 史称前赵, 304—329), 匈奴族刘渊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迁长安。占据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各一部。亡于后赵。
成汉* (304—347), 賨族李雄立,都成都。占据今四川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亡于东晋。
代(315—376),鲜卑族拓跋猗卢立,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占据今山西北部及内蒙一部分。亡于前秦。
前凉* (317—376), 汉族张寔立, 都姑臧 (今甘肃武威), 占据今甘肃西部及新疆东部。亡于前秦。
后赵* (319—350), 羯族石勒立, 都襄国 (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占据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辽宁, 势力曾及于淮、汉。亡于冉魏。
冉魏(350-352),汉族冉闵立,都邺。占据今河北、山西一部分。亡于前燕。
前燕* (337—370), 鲜卑族慕容皝立, 都龙城(今辽宁朝阳),迁蓟(今河北蓟县),再迁邺。占据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和辽宁一部分。亡于前秦。
前秦* (351—394), 氐族苻健立, 都长安。占据中国北部及西南一部分。亡于后秦。
后燕* (384—407), 鲜卑族慕容垂立, 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占据今河北、山西及山东、河南、辽宁的一部分。亡于北燕。
后秦* (384—417), 羌族姚苌立, 都长安。占据今陕西、甘肃、河南。亡于东晋。
西秦* (385—431), 鲜卑族乞伏国仁立, 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占据今甘肃西南部。亡于夏。
后凉* (385—403), 氐族吕光立, 都姑臧。所据略同前凉。亡于后秦。
西燕(386—394),鲜卑族慕容冲立,都长子(今山西长子)。占据山西一部分。亡于后燕。
翟魏(388—392),丁零族翟辽立,都滑台 (今河南滑县南)。占据今河南一部分。亡于后燕。
南凉* (397—414),鲜卑族秃发乌孤立, 都乐都(今青海乐都)。占据今甘肃西部及青海一部。亡于西秦。
南燕* (398—410), 鲜卑族慕容德立, 都广固(今山东益都)。占据今山东、河南一部分。亡于东晋。
西凉*(400-421),汉族李暠立,都敦煌。占据今甘肃极西部。亡于北凉。
北凉*(401-439),匈奴族沮渠蒙逊立,都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占据今甘肃西部。亡于北魏。
蜀(史称后蜀,405-413),汉族谯纵立,都成都。占据今四川。亡于东晋。
*(407-431),匈奴族赫连勃勃立,都统万(今陕西横山西)。占据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一部分。亡于吐谷浑。
北燕*(409-436),汉族冯跋立,都龙城。占据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亡于北魏。
此外,还有氐族杨氏割据仇池(今甘肃西和西南),自东汉末建安元年(196)至萧梁承圣元年(552)间屡亡屡立,盛时占有今四川西北、甘肃东南、陕西南部。
以上共有割据政权22个。其中加*号的16个载入北魏史学家崔鸿《十六国春秋》,十六国之称即由此而来。在此百余年中,战乱相继,残杀酷烈,社会经济文化严重破坏,各族人民痛苦不堪。但各民族的错居杂处,接触频繁,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增进联系与了解,促进了民族融合。

☚ 祖逖北伐   匈奴 ☛
十六国

十六国

历史时代名。亦作为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时期,在北方及巴蜀地区出现的割据政权的总称。汉魏以后,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广泛分布在长城南北,他们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或充当佃客、或被迫为兵、或沦为奴隶 过着悲惨的生活。西晋末年,他们与汉人一起奋起反抗,而其贵族和上层分子乘机建立割据政权。从永安元年 (304) 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羯、鲜卑、氐、羌、賨 (又称巴氐) 和汉人割据政权更相迭起,先后建立了汉 (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等政权,史称 “十六国” (由北魏史家崔鸿《十六国春秋》 而得名)。因十六国政权多是匈奴、羯、氐、鲜卑、羌五个少数民族所建,故旧史上又称“五胡十六国”。实际上当时在北方建立割据政权的不止这五个少数民族,也不止十六国,还有冉魏、代、西燕等。地区也不仅限于北方,而且它们也不是同时并存的。十六国与东晋王朝南北对立。十六国时期战乱相继,政权更迭频繁,人民备受疾苦,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不过另一方面,各民族交错杂处,接触广泛,因而也促进了各族之间的融合。

☚ 东晋   前赵 ☛
十六国

十六国Shiliuguo

时代名。是指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结束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这135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或同时在北方和巴蜀地区建立的16个政权。它们是:刘渊建立的汉、前赵(304—329);李雄建立的成汉(304—347);张轨建立的前凉(301—376);石勒建立的后赵(319—350);慕容皝建立的前燕(337—370);苻洪建立的前秦(351—394);姚苌建立的后秦(384—417);慕容垂建立的后燕(384—394);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385—432);吕光建立的后凉(386—403);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397—414);慕容德建立的南燕(398—410);李暠建立的西凉(400—420);赫连勃勃建立的夏(407—431);冯跋建立的北燕(407—436);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401—439)。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 五胡   东晋 ☛

十六国

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利用人民起义在北方和巴蜀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从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计有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16国, 史称“十六国”。另有冉魏、西燕和北魏的前身代国未包括在内。

十六国

十六国

时代名。西晋末年,进入中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奴役和压迫,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也乘机起兵,建立政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后又称帝于平阳,国号汉。自此直到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止,在长达136年的时间里,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北燕、南燕、五凉(前、后、南、北、西)、夏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一般冉魏,西燕等不包括在内,实际上,十六国只是习惯上的说法,若将这个时期的各割据政权总计在内,达23个之多。

☚ 土断   祖逖北伐 ☛

十六国

见“十六国时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