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五从军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东门行 上山采蘼芜 ☛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本篇写一个老兵十五岁跟随军队出征,八十岁才退伍回来,路遇家乡人打听家中情况,那人却指着一片坟地棺山道“那就是你的家”。兔、雉均属野物,而狗才是家畜,旅谷、旅葵即野谷、野葵,老兵回家看到的就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派荒凉。一无所有的他只能以野谷野菜为炊,做成后因为思念家人,就咽不下去,倚在门边张望,好象等待着亲人归来,下意识地盼望奇迹发生似的。 这首诗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写得相当从容平淡,越是从容平淡,越使人感到深深的悲哀——诗中情事在当时恐怕是相当普遍罢。杜甫《无家别》全诗和《兵车行》“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等,都有这首诗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题 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诗歌。诗歌通过一个退伍老兵的自述,讲述自己少年时从征,80岁返回故里但人事全非的情景,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凄凉、悲哀及痛苦。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饱经风霜的老人,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具有特殊意义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战乱频繁、兵役残酷的社会现实。 诗的开头,统摄全篇、韵长旨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却突出了主人公的特殊经历和心境心情。一个英姿少年,转瞬龙钟老态,作者没有絮絮描述这个老兵65年日日沙场、夜夜枕戈的惊心往事,却用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精练地传达了主人公65年昼夜思家,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亦喜亦悲的复杂心情。这愁苦的情感氛围笼罩全诗。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询问,推出了诗歌的聚光点——家。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当年热闹温馨的家,成了野兔、野鸡、野谷、野菜、松柏、坟茔构成的荒凉地!由遥望到近看,满眼尽是荒凉凄楚。这位风尘仆仆的老人,默默无言地舂去野生谷子的皮壳,采下野生葵菜的叶子来煮吃。可等到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煮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位老兵茫然远望时,65年的艰辛困苦,65年的思念盼待,都化作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多么深厚而沉痛的思想感情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而作品最深刻的还在于它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还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通过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中写道,服了整整65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惟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有家难回,但与那些不能苟生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的了。这就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可见,本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十五从军征[汉]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本诗属于乐府诗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名《紫骝马歌辞》。 这首诗通过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控诉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悲剧。 诗歌一开头用了“十五”与“八十”这两个数字,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当时的统治者对长期在边疆服役的士兵们的死活置若罔闻,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作品中的这老翁从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十五岁的孩子就被迫从军,直到八十岁高龄,才得以回家,说明他是足足在外过了六十五年戎马倥偬的生活,其中经受了多少生死搏斗,饱尝了多少颠沛之苦。但是当这个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保卫边境的老兵,在他晚年退役回到家中时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片家破人亡的惨景:昔日的家园已变成荒凉的坟场,狐兔离行,雉鸟飞掠,庭院、井台野草丛生,满目萧条,荒芜不堪。这是连年战争留下的罪恶残迹。他无依无靠,只好用野谷做饭、野菜做羹,但是饭做熟了却再也无人与自己同餐,于是出门东望,不禁涕泪沾衣。这位八十岁的老人虽然侥幸从战场上活过来了,而现在却要经受一种新的,然而是无法忍受的精神折磨。没有一线希望,得不到任何安慰。年迈无着,孑然独处,悲凉凄惨之状,跃然纸上。 这首诗在写法上采用了以个别代一般的手法,首先在人物形象上,这位老翁是千千万万个从军者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根据史籍记载,汉代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现象虽不多见,但也并非没有,尤其是到边塞屯垦戍边的军士,往往老死边域。在战祸绵延的时代,服役期漫长以至遥遥无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从军者戎守无期,滔滔不归,生还者往往十不及一。因此本诗刻画这样一个从军者的形象,就更有代表性,也更有利于主题的揭示与深化。其次在场景描写上也有典型性。诗歌没有直接评价战争或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而是通过老翁八十岁回家后的遭遇,选取了三个场景:第一,他与乡里人的问答;第二,他所见到的荒凉的家园;第三,羹饭做熟后东望垂泪的情景。这一个个特写镜头,鲜明、生动,使读者从这些具体描写中看到了主人公悲惨的一生。无形中使主题更加深化了。 十五从军征全诗通过对一位长期服役而无家可归的征夫悲惨情景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以及这种兵役制的不合理。 诗歌开篇直述其事。“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是总的描述老兵的遭遇。他从少小的时候就被迫去从军,一直到八十岁时才得以退伍还家。这位老兵几乎是从军终生。从这“十五”和 “八十”两个数字的鲜明对比中,就足以看出统治阶级是如何置士兵死活于不顾的,给人民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他们穷兵黩武,老百姓被迫征调去从军,有多少人终生服役,出征不归!又有多少人陈尸沙场!这位老兵虽然得以归还,但可以想象出在这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涯中,他经受了多少殊死搏斗,饱尝了多少南征北战之苦!这里,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及其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这位八旬老兵没有战死沙场,又返回了乡里,无疑是幸运者了。长时间的远离家乡亲人,久戍未归,如今得以回还,怎不令他急不可耐!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这二句就表现了他这种急切的心情。他在归途中碰到一个乡邻,就问他: “我家中还有什么人?”从这一问话当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老兵自从十五岁出征,就与家里断绝了联系,这六十多年中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他是一无所知,因而急切地问乡人。他多么希望家人无恙,一切平安!然而他家的境况如何呢?“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两句是乡人的回答。这位乡人不愿把这残酷的事实告诉这位多年未归之人,但这又是无法掩盖的,于是他委婉地回答说:“远远看去,那片长着松树、柏树,一个连一个的荒坟,就是你原来的家所在地。”这等于说你家里已经没有活着的人了。这对这位老兵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他多年服役,时时思念故里亲人,盼望与家人团聚,如今死里逃生,得以返回,映入眼帘的却是累累荒坟,这家破人亡的惨景怎能不令他悲痛欲绝,愤慨已极!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具体地描绘了老兵到家后所看到的荒凉景象。那里是野兔钻进了狗洞,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堂前的院子里生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周围长着野生的葵菜。曾经是这位老兵生长生活的家园,如今是满目荒凉、零落残破。这里进一步揭露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灾大难。 接着诗篇进一步描绘了老兵的行动及其悲痛的心情。“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谷,指用石臼春谷,使其脱去糠皮。他春好了野谷拿来做饭,采来葵菜拿来做汤。春谷做饭,采葵做汤,可送给谁去用呢?从此以后,再无家人与他同餐共饮了。老兵这种下意识动作,极好地衬托出他悲痛绝望、凄凉的心境。最后“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两句,进一步写出了征夫的悲痛心情。他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满目凄凉,不禁泪流满面,沾显了衣裳。至此,一位年迈孤独、无所依托、目光呆滞的老兵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采取了写实的手法。全诗通过征夫所问、乡里人所答及征夫回家后的所见、所为的具体描写,反映了征夫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死活不顾的现实。诗里,没有丝毫的夸张,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如松柏荒坟、野兔、野鸡、谷子、葵菜等。作品描写这些征夫所熟悉的东西,会唤起征夫的回忆,使人触景生动,产生伤感,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此诗还采取了由远及近的描写。全诗随着征夫归乡的足迹,按征夫的视野所及,由远及近的描写。如征夫途中的询问,路上远看家中的景象,归乡后的所见所为,这样由远及近地进行描写,符合实情,因而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从中产生了无尽的联想。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2〕”?“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3〕。”兔从狗窦入〔4〕,雉从梁上飞〔5〕。中庭生旅谷〔6〕,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7〕?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本篇选自《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原题为《紫骝马歌辞》。 〔2〕阿:语助词。 〔3〕累累:一个接一个的样子。 〔4〕窦:洞。 〔5〕雉:野鸡。 〔6〕旅:未经播种而野生叫旅生。 〔7〕贻:送给。 这首诗描述一个老兵的凄凉晚景。这位老兵为国家征战了65年,回家后才知道家人已经死光了,眼前是一片野谷丛生、雉飞狗走的破败景象。更令老人悲痛的是膝下无人,他手捧一碗羹饭,不禁潸然泪下。这首诗取材典型,仅用白描手法,就营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意境。 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飰, 采葵持作羹。 羹作一时熟, 不知飴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这是一首汉乐府古辞,原名《紫骝马》。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属于《横吹典辞·梁鼓角横吹曲》。《横吹曲》原是汉代的古曲,而《鼓角横吹曲》却是南北朝新兴的“横吹曲”。歌辞现存有《企喻歌》、《瑯琊王歌》等六十多首,大多是北朝民歌,除《木兰诗》古辞较长之外,其余均较短。这些诗被南朝梁代采入乐府,故又名《梁鼓角横吹曲》。而《十五从军征》,乃汉乐府的古辞,全文十六句,四解,却被编者收入于《梁鼓角横吹曲》中,题为《紫骝马歌辞》。但是,他引了《古今乐录》说:“‘十五从军征’以下是古诗”的话。故而现今有些“乐府诗选”不收这首诗,而列入“古诗”中。但多数版本都作为“汉乐府”收入的。因为,在宋版《乐府诗集》已经把它的前四句收入在《汉横吹曲·紫骝马》的题解之中。可见,这是一首汉古乐府无疑。
这首诗是写一个老兵十五岁从征,八十岁始归、退伍回乡而又无家可归的悲惨故事。它采用了同“道逢乡里人”对话和亲眼所见的写实手法,具体描述了“家属尽亡,家园尽废,中庭长草,兔窜雉飞”的凄凉景象,从而揭露了东汉后期兵连祸结的苦难现实,反映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此诗的题旨所在。 它同前诗《东门行》一般,造语平浅,不难读懂,故仍采取释词与语译结合的方式,加以略讲。 一、词 释 乡里——指故乡。“里”,即邻里,即居民聚居之地。它不是指方位(里外)、指处所(这里那里)。因为,古代“裹”与“里”是同音异义的两个词。 阿谁——就是“谁”,“阿”为语助,无义。 狗窦——狗出入之墙洞。“窦”,孔穴。“兔从狗窦入”,可见室中无人,因为兔为野物,狗乃家畜,野兔竟然可以长驱直入狗洞,证其家院之荒凉。 旅谷旅葵——“旅”,此处指不种自生者,即植物不经人工种植而野生者,叫“旅生”。“旅谷”,即野生谷物。“旅葵”,又名冬菜,其嫩叶可食,为古代主要蔬菜之一。 飰——即“飯”字的俗体。《玉篇》:“飰,俗饭字。”如今不少版本注此字为“饭的古体字。”不妥,“古体”与“俗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混同。真正的“飯”的古体为“”(大篆)、“”(小篆)。 飴——赠送。“饴”,原指麦芽制成的糖浆,如饴糖。这里作“赠”讲,是与“贻”的通假之故。 当今不少版本迳改“飴”为“贻”,不能保留古籍原貌,似乎不妥。 梁——此指屋脊,不是栋梁之“梁”,也不是桥梁。 中庭——即院子。 井上——是井台边,而非水井之上。 冢累累——“冢”,高坟;“累累”,一个连着一个地。 二、语 译 十五应征从军去,八十退伍才归来。 返家途中遇乡邻,借问“我家啥人在?” 乡邻指着前方答:“远处看到是你家, 如今啊——欲言又止:垒垒高坟松柏翠!” 及至来到旧家院,只见那—— 野兔从狗洞出入,山雉由屋脊起飞; 庭院长满野谷,井边野生着冬葵。 忙捣野谷来做饭,又摘野葵煑汤菜; 野菜粗饭熟得快,满盛碗缽上桌台; 只可叹,这饭菜啊,不知到底送给谁?! 出得门来朝东看,沾满衣襟尽酸泪! 三、诗 眼 这首乐府诗写得很有特色,除了它拥有一般民歌常有的特点之外,特别重视描写手法的运用:它通过景物描写,以状物摹景来渲染气氛;又通过心态描写,用细致刻划来揭示内心悲痛。比如: 诗篇的开首,就用服役时间之久,来概括老兵所受苦难之深;中间,又以大量的具体形象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展示主人公的内心感悟和悲凉前景;特别在结尾,把一个年迈老兵那种茫然若失、老泪纵横的孤寂情景,描绘得十分传神。这不仅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而且也启迪人们进一步发挥想象与联想。 总之,全诗的“诗眼”,就落在该诗的结句上,即:“泪落沾我衣”。其实,从诗之开头到诗之结尾,几乎每句都是由当时的苦难人民的血泪凝成的,可以说,声声哭,句句泪,字字血。全诗十六句、八十个字,都是为一个字——泪——服务的。因此,这首乐府诗的基调,就是:泪沾衣。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民歌。见《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描述了一个十五岁从军、有幸八十岁始归的老者,归来以后发现早已家破人亡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社会沉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事件典型,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格调凄清悲凉,语句自然流畅,是一首十分成熟的五言诗。 十五从军征
【注释】 ①乡里:乡曲,这里指家乡。阿:语助词。②遥看:指远远看过去的地方,即下句所言“松柏冢累累”处。冢:高坟。累累:一个接一个的样子。③旅谷、旅葵:野生的谷子、葵菜。植物未经人种而生称为旅生。④一时:片刻,一会儿。贻:送给。 【译文】 十五岁就当兵远走了,到了八十岁才能回到家乡。在归途中碰见一位家乡人,问他:“我家还有谁活着?”“远远看过去那就是你的家,就是那长着松柏、坟墓累累的地方呀!”回家只见野兔从狗洞里跑了进来,野鸡从屋梁上飞起,庭院中长着野生的谷子,井边长着野生的葵菜。春谷出米来做饭,采集葵叶来做汤。汤、饭一会儿都做好了,不知道要送给谁尝。我走出门来朝东望,禁不住老泪迸落湿衣裳。 【集评】 明·谭元春:“悲甚。《无家别》、《垂老别》不惨于此。”(《古诗归》汉四)又言:“古诗中佳者,自无蔓调,然亦从筋肉中生出转折,以为波澜,未有想头寥寥,谓之清真者。周公《东山》诗法从庭户无人生出许多妙语,遂为此诗鼻祖。”(同上) 清·陈祚明:“悲痛之极辞。若此者又以尽言为佳。盖言情不欲尽。尽则思不长;言事欲尽,不尽则哀不深。”(《采菽堂古诗选》卷六) 清·沈德潜:“遥望二句,乃乡人答词,下从征者入门之辞。古人诗每减去针线痕迹。通章用支微韵,而烹(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二句,不入韵中,最是摇曳之至,非古人不能用韵也。”(《古诗源》卷四) 今·余冠英:“这是一首叙事的诗。……这诗反映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汉魏六朝诗选》) 【总案】 此诗思想意义诚如余冠英先生所言。诗写老兵之悲全从叙事中见出,而叙事近于尽言。愈言老兵家室之破败、荒凉,愈见其悲哀难禁,此诗艺术上的妙处自以陈祚明所说最为深刻。 《十五从军征》shi wu cong jun zhengAt Fifteen I Went for a Soldier (Han balla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