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中甸县
中甸,藏名“结塘”。明代以纳西语称其地为“主地”,意为“酋长之地”,汉译名为“中甸”,沿用至今。清代时中甸设厅,1913年改厅为县。1936年5月,贺龙同志率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中甸。1950年成立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1957年成立迪庆藏族自治州后隶属迪庆州,仍由丽江代管,1968年后改由迪庆州管辖。
中甸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分别与四川省德荣县、乡城县、稻城县、木里县、云南省丽江县、维西县、德钦县为邻,地势北高南低。1958年修通的滇藏公路(国道214线)从境内通过。县城建塘镇是州府所在地。1999年,全县辖9乡2镇,63个行政村,68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藏、汉、纳西、傈僳、彝、白、苗、回、普米等25种民族。1999年总人口1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5万人,占81.8%;少数民族人口10.45万人,占总人口的80.3%,其中藏族人口占42.83%,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幅员面积11 613平方千米。最高海拔5 545米,最低海拔1 503米,平均海拔3459米,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县和平均海拔最高的两个县份之一。气候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依次有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冰川带等6个幅宽带窄气候带。高原地区年均气温5.5℃(最高值25.6℃,最低值-27.4℃),是云南省极端气温最低的地方,年均降雨量618.4毫米,无霜期121天,日照2 180.3小时;河谷地区年均气温14~17℃。1999年全县有耕地14 593公顷,人均0.11公顷。农作物以玉米、小麦、青稞、稻谷、马铃薯、油菜为主。受地形及气候影响,植被、土壤、植物、农作物、畜禽品种均呈垂直立体分布。
中甸县境内山河纵横、峰峦叠嶂形成的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绕境流程375千米,另有大小河流244条545千米,水能蕴藏量209.84万千瓦。有原始林区65.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3.3%,用材蓄积量为6 931.9万立方米。天然牧场33.5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占74%。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铜、钨、铅、锌、银等。由于地广人稀,资源开发潜力大。中甸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和“高山生物园”。共有植物289科3 870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4种;有动物66类(科)365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1种,二类保护动物27种,以雪豹、滇金丝猴、小熊猫、黑颈鹤最为有名。有以虫草、天麻、贝母等为主的药材830种,以杜鹃花为冠的观赏植物1 241种可供开发利用。云南八大名花品种样样齐全,素以“世界花园之母”驰名中外。南北相距仅两个纬度带的中甸高原几乎包罗了从中国南部亚热带地区到北半球极地约70个纬度水平带的植被类型。
雪山雄奇、草原广袤、河谷深邃、胜景叠出。中甸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世界著名峡谷虎跳峡与西部香格里拉峡谷群,有地质史上最为奇特的长江第一弯及江上普陀鸡公石,有碧塔海、属都海、纳帕海、三碧海等100多个清幽、宁静、神秘的高山湖泊,有中国最大的华泉奇观白水台,有300多年历史的噶丹松赞林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心镇藏公堂等著名旅游景点。各民族奇异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民族节日更是丰富多彩:藏族的正月十五跑马会、五月赛马会、七月半丹巴节、八月俄仲节、冬月格冬节;纳西族二月八、二月初十朝北山;傈僳族阔时节;彝族火把节等各具特色,均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韵味。
农牧业历来是中甸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农耕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长期处于封建农奴领主制社会,农业生产耕作粗放,农村经济基本上是自耕自食的自然经济。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7年间,贯彻“慎重稳进”、“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进行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有了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中甸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县,原有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加之交通不便,投入严重不足,商品意识缺乏等因素,农村经济仍然增长缓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甸县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迪庆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从县情出发制定了“进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胆变革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放手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科技教育,超高速发展乡镇企业,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稳定、二变革、三放手、四保证”的农村工作总方针,全面实施“35918”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开发建设“香格里拉”的战略,即:“打牢农业、基础设施、教育科技三个基础,培育旅游、畜牧、林业、生物、矿产五大支柱产业,建立良种、商品畜、经济林等九大基地,抓好十八项工程”,抓住优势,调整结构,加快了农业的发展。199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47亿元(当年价,下同),粮食总产量达5.41万吨,油料产量695吨,林业产值为1 956万元,畜牧业产值达4 26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6元,农民人均有粮511千克,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86年的53.8:23.1:23.1调整到39.4:18.4:42.2。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先导,林、牧、生物、矿产为支撑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