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炎duodenitis系十二指肠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纤维胃镜及十二指肠镜的广泛应用,发现本病并非少见。病理表现为十二指肠粘膜有数目不一、程度不同的炎性改变。临床症状与十二指肠溃疡极相似,但本病是否能发展为溃疡尚无定论。诊断需靠十二指肠内窥镜确定。治疗可用止痛、制酸、抗生素等,但调节饮食更为重要。 十二指肠炎duodenitis指十二指肠粘膜的慢性或急性炎症。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疾病伴发,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较密切。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原因不明,与刺激性饮食、饮酒或药物有关。症状无特异性。通过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同消化性溃疡。 十二指肠炎 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炎系指十二指肠粘膜的炎症,临床上并无特征性症状,由于十二指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技术及纤维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对十二指肠炎的诊断日趋增多。在上消化道纤维内镜检查中,十二指肠炎的发现率约占2.1~30.3%。 慢性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 目前认为慢性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病因尚不清楚,过去曾认为本病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前期病变,但确切的关系仍未有定论。本病常和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病变或慢性胰腺炎并存。 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粪,有时和十二指肠溃疡不易区别,单凭临床症状无法确诊。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粘膜活组织检查,按粘膜炎症程度及其分布,十二指肠绒毛、粘膜肌层以至全层的病理改变,可分为以下三种: ❶浅表性:炎症仅限于绒毛,呈圆钝、变短或畸型,上皮细胞常有退化现象,细胞趋于扁平,胞浆出现空泡,核染色质稀疏或固缩,刷状缘变薄以至消失。绒毛间区充满炎症细胞并有充血及小出血灶。极少见到糜烂,粘膜肌层与十二指肠腺一般正常; ❷间质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见于接近粘膜肌层的肠腺隐窝,有时涉及整个粘膜固有层,伴有淋巴滤泡及嗜银细胞增生; ❸萎缩性:粘膜层变薄,绒毛显示不同程度的萎缩,常有重度的上皮细胞退行性变,并见大片脱落,从而呈现糜烂。肠腺减少甚至消失。固有层有广泛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并有淋巴滤泡增生。 本病无肯定的X线特征。一般呈现十二指肠球部激惹现象,排空加速,粘膜皱襞增粗而不规则,有时可呈小息肉样充盈缺损。这些征象可能系由粘膜炎症引起的反射性粘膜肌层张力与运动失常所致。胃肠X线钡餐检查对十二指肠炎的诊断阳性率,明显低于纤维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主要发现为粘膜充血、水肿、粗糙不平,有渗出物、糜烂及大小不等点状或片状出血。往往有内镜发现异常而组织学检查为正常粘膜,可能因检查操作及吸引对十二指肠粘膜引起的损伤; 有时亦有内镜发现正常而组织学所见异常。因此应结合内镜与活组织检查两方面的资料方可确定诊断。 特异性十二指肠炎 这是一组由各种特异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症,包括肠寄生虫病(钩虫病、梨形鞭毛虫病、类圆线虫病)、结核感染、真菌感染、原发性吸收不良、肠脂肪代谢障碍症(Whipple病)、Crohn病、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等。有时十二指肠炎可为全身感染的一个表现。 本病的一般治疗原则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相同。此外,还可口服链霉素。有糜烂者有人加服云南白药,疗效尚难肯定。特异性十二指肠炎则须针对病因治疗。 ☚ 急性胃肠炎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 十二指肠炎duodenit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