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不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不闲

十不闲

清代杨柳青年画。制作于乾隆年间。“十不闲”原是流行于满族子弟中的唱词,由民间的喜庆语言组成。画面描绘五个活泼的儿童吹拉弹唱、表演“十不闲”的情景。画的背景衬以几钵花卉,全画构图饱满、对称和谐,富有装饰趣味和喜庆气氛。

☚ 潍县年画   四美图 ☛
十不闲

十不闲

明清说唱形式。亦作“什不闲”、“什弗闲”。今见关于十不闲的最早记载,为明末宋直方《琐间录》:“吴中新乐弦索外,有什弗闲,俗讹为十番。……万历末,与弦索同胜于江南。”清康熙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十不闲”条云:“凤阳妇人歌也。设一桁,若移枷然,上铙、鼓、钲、锣各一。歌毕,互击之以为节,名‘打十不闲’。”据以上资料,十不闲当源于安徽凤阳,至迟在明万历年间已形成。初流行于江南,清初流入北京后,又在华北、东北各地流行。早期演出形式为一人背一“十不闲架”,上置最多不超过十种的乐器。演唱时,艺人拉动架上拴结乐器的绳索,足蹬架下踏板打击乐器。因手足不得闲,故名。进入北京后,初仅沿街流动演唱,至乾隆、嘉庆年间,进入戏园演出。刊于嘉庆十九年的《都门竹枝词》所载“某日某园演某班,红黄条子贴通阛。太平锣鼓滩黄调,更有三堂十不闲”,即为在戏园演出的具体描写。约同一时期,满族八旗子弟亦将此种形式与莲花落结合,称为“十不闲莲花落”或“彩唱莲花落”,并发展为坐唱、站唱、走唱三种表演形式。坐唱为叙事体单曲,一人演唱;站唱一般由两人演出,一旦一丑,只唱不舞,称为“一副架”;走唱为三至五人演出,载歌载舞。多数演唱短篇曲目,如《孙继皋卖水》、《王二姐思夫》等。清末渐趋衰落,但东北的二人转、西北的二人台均曾受其影响。

☚ 走唱   莲花落 ☛

十不闲

曲艺曲种。清代中叶源于北京。因艺人操纵的“十不闲”架子而得名。架子上有八件乐器,系于一丝带上,用手一拉,锣鼓齐鸣。开始在秧歌中演唱,后为乞食者所用。传入东北各地后,流行广泛,逢年过节均有人在歌队中演唱。可扮“渔樵”两个人演唱,也可“渔樵耕读” 四个人演唱。

十不闲

汉族民间说唱形式。流行于华北大部及黄河两岸,常在赛会中出现。主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系大锣、底鼓、钹等打击乐器。一人操作,演员手打脚踩,不得闲,故名。“十不闲”相传形成于清代中叶。据《天津皇会考纪》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皇会时,一个叫“乐刘”的人组织了个“十不闲会”,一起送驾,其形式即“设架于台,使人抬之,令幼童数人,坐于其上,包头甚美。数幼童歌唱不辍,所唱之曲,皆甚可笑”。后,皇会停办,“十不闲”也随之消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