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三河大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很快派兵北伐、西征。至1856年夏,除北伐遭到失败外,太平军攻占了长江中游的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重镇,击溃了围困天京达三年之久的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取得了军事上的辉煌胜利。
是年9月,天京内讧发生。太平天国最高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军的实力,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清政府很快调兵遣将,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并于1857年底攻陷镇江,围困天京。上游的清军于1856年底再陷武昌,然后顺江东下,于1858年5月攻占九江。整个形势急转直下。
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很快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鉴于当时的军事形势是敌强我弱,分兵作战不但很难给清军以重大打击,反而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陈玉成、李秀成于1858年7月下旬召集太平军将领百余人在安徽枞阳望龙庵开会,决定集中兵力,联合作战,以解天京之围。会后,陈玉成挥师东进,攻克皖北重镇庐州(今合肥),在滁州乌衣镇与李秀成部会师,大败清军德兴阿、胜保部,再溃江北大营,进占江浦,连克扬州、六合,解除了江北清车对天京的围困。
在此期间,上游的湘军攻占九江后,又乘太平军主力东进之机,于1858年9月攻陷太湖,然后分兵两路,一路水陆并进围攻安庆,一路由悍将李续宾率马队2营、步兵11营共约6000人,连陷潜山、桐城、舒城,兵锋直指庐州,于11月3日进至庐州的咽喉要地三河镇。驻守三河的太平军将领吴定规一日五道文书向陈玉成告急,陈玉成立即率部回援。由于三河周围河港纵横、沟渠交错,李续宾部只有马队、步卒,而无水师、船只,行动极为不便。后令当地绅士鸠工于上游筑坝,截断河水,才顺利渡过河去,却已延误了战机。陈玉成部很快经巢县、无为直插三河西南30里之金牛岭一带,李秀成部也赶到了庐江白石山,太平军庐州守将吴如孝与捻军首领张乐行率部南下切断舒城、桐城敌军增援之路。
11月14日,陈玉成先以偏师诱敌。李续宾中计,于次日举兵反扑。太平军事先在敌军必经的河滩上遍伏铁锅,湘军马队踏入“锅阵”伤亡殆尽,步兵亦遭惨败,退回三河镇。太平军乘胜追击,三河守将吴定规也率部从石垒中杀出。当夜,太平军又掘开李续宾所筑之坝,放河水阻绝了敌人的逃路,李续宾部已成为瓮中之鳖。至18日战斗结束,太平军全歼了这支包括李续宾、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武官员400余人在内的湘军精锐部队。随后,太平军又乘胜收复了舒城、桐城、潜山、太湖等地,围攻安庆的清军亦不战而退。
三河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湘军,曾国藩哀叹:“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这一战,暂时稳定了天京上游的军事局面,基本扭转了天京内讧所造成的险恶形势,在太平天国军事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