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龙山县
龙山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西与湖北省来凤县、重庆市酉阳县和秀山县相连, 北与湖北省宜恩县毗邻, 东与本省桑植县、永顺县接壤, 南同本省保靖县以酉水为界。全县6个办事处, 47个乡镇, 2个乡级国有农场, 532个村, 3 158个组; 有人口50.6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5.9万人。大革命时期, 龙山县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 任弼时、贺龙、王震、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参加红军的青年达9 600多人, 现有在册烈士2 400余人。龙山县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 全县有少数民族31.19万人, 占总人口的61.57%, 其中土家族24.19万人, 苗族6.53万人, 回族4 112人, 瑶族367人, 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县。
龙山县自然资源特点: 一是山大山多。全县海拔1 000~1 200米的山头有192座, 1 200米以上的有353座, 地势北高南低, 有七大主要山脉, 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2%。二是耕地不足。全县耕地26.5千公顷, 仅占土地面积的8.47%, 人均不足0.053公顷。三是气候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0.4~17℃, 极端最高气温41.8℃, 极端最低气温-14℃, 年平均降雨1 046.2~1 740毫米,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夏秋干旱、洪涝、三寒 (春季寒潮、5月低温和秋季寒露风)、大风和冰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龙山县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9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7.47万吨, 比1978年增长16.07%, 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二是农业总产值、农民收入不断增加。1995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93亿元 (1990年不变价, 下同), 比1978年增长1.31倍, 年递增4.7%;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8元, 比1978年增加868元。三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1978年, 全县贫困人口26.8万人, 占总人口的70%, 1995年减少到10.5万人, 下降60.8%。龙山县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四个特点:
(1)科技兴农力度加大。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广科技作为“兴农富县” 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狠抓种苗工程。按照《种子管理条例》要求, 坚决打击种子非法生产和经营, 同时抓好种子基地建设和品种更新及优良品种推广。良种入户率达98%以上。二是改革耕作制度。积极走马铃薯—玉米—红薯、小麦—玉米—红薯和粮—经套种的路子。每年仅春粮套种就在10.7千公顷以上, 耕地复种指数达到了2.6, 较好地解决了耕地不足的问题。三是狠抓新技术推广。全县推广 “双两大” 10千公顷, 旱育秧5.3千公顷, 玉米营养土育苗移栽5.5千公顷, 规范化栽培水稻达到了100%, 旱粮达到了90%以上。特别是1995年从四川大足引进的 “鱼稻双千工程” 项目, 经试验示范,每亩稻田突破了粮食产量过千斤,鱼业收入过千元的“双千” 大关。推广新技术20多项, 获得地区以上农业科技推广奖29项。
(2) 农业综合开发初具规模。全县已开发高标准丘岗山地26.3千公顷, 林地面积达到203.6千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20.69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到65%, 山地开发年收入达2500万元; 冬季农业开发已实现“双过亿”, 即: 冬粮产量过亿斤, 冬季农业产值过亿元, 特别是油菜生产, 单产居全省第三, 两次获得国务院嘉奖; 草食牲畜发展迅猛, 1995年, 全县牛饲养量6.01万头, 山羊饲养量21.5万只, 分别比1978年增长62.4%和11.64倍,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30%以上; 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发展, 烟叶产量8万千克, 比1978年增长近5倍。山木药材、荞头、魔芋等地方特产, 产品远销湖北、四川、江西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县里建有水果公司、山木药材公司、猕猴桃公司、山羊公司、烟草公司等五大龙头公司和八面山、洛塔两个种羊场及洛塔杂交双低油菜基地。通过以上开发, 基本形成了七大农产品基地,即4千公顷橘、橙、柚、猕猴桃水果基地, 13千公顷药材基地, 7千公顷烤烟基地,4千公顷五倍子基地,11千公顷油菜基地, 10千公顷油茶基地和年饲养20万只的山羊基地。龙山县已成为湖南省粮食自给工程县、省烤烟基地县和国家商品油基地县。
(3)农业物质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全县现有345个村通了公路, 522个村通了电, 基本解决了肩挑背负、点灯用煤油的状况。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县现有水库63座, 其中中型水库2座, 小型水库61座, 有山塘973口, 总库容5 013万立方米, 旱涝保收面积达9.7千公顷。三是农业机械不断发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0.6万千瓦, 年机耕机灌面积在4千公顷以上。
(4) 干部、群众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干部培养上, 坚持 “四化” 标准, 严格按照 “德、能、勤、绩”原则选拔和任用干部, 各级组织始终充满了活力。在提高群众素质上, 主要抓了基础教育和“四级一户”农技服务体系建设。1995年评为全省普及实验小学先进县。全县现有各类农技服务站192个, 科技人员700余人, 基本形成了以 “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 办事处农技站为骨干, 乡镇农技站为基础, 村农技服务组为桥梁” 的农技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