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慈利县
慈利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澧水中游, 毗邻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全县辖16个乡镇, 675个村 (居)委会,7525个村 (居) 民小组。总人口66.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15万人, 占总人口的90%。全县国土总面积3480.5平方公里, 折合348千公顷, 占全省总面积的1.7%, 其中耕地面积41.4千公顷。
慈利县历史悠久, 相传以境内盛产慈姑而得名。后又更名慈利县。慈利县资源丰富, 素有 “银澧金慈”之誉。境内盛产水稻、棉花、烤烟、油菜、苎麻、柑橘、茶油、山苍子等, 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金、铜、汞、镍、钼、重晶石、白云石、金刚石、大理石等27种之多, 尤以陶土、镍钼矿、大理石储量大、质量好。大理石中的云黄玉、虎皮黄、墨玉等品种为全国稀有, 有“大理石之乡”之称。全县有林面积达90.1千公顷, 植物2 377个品种, 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26.7千公顷杜仲基地, 有 “中国杜仲之乡”之誉。水资源丰富, 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68.5万千瓦。慈利风景奇佳。唐尉迟敬德修建的梅花殿、清野和尚墓、燕子洞、云朝山金顶佛殿、著名道教圣地“南武当”五雷山、现代修建的赵家垭水库和江垭水库等为世人瞩目。慈利交通邮电发达, 枝柳铁路贯通全境, 过境干线公路3条, 县内公路19条, 所有乡镇和90%的村通车, 内河航运里程187公里, 并开通了程控、移动电话。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慈利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26.51万吨, 增长30.9%; 棉花总产量0.37万吨, 增长1倍; 烤烟总产量0.45万吨, 增长1.37倍; 油菜籽总产量1.96万吨, 增长3.3倍; 水果总产量3.63万吨, 增长71.6倍; 生猪饲养量66.36万头, 增长27.3%; 水产品产量2 975吨, 增长9倍, 其他农产品都有较大的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6.1亿元 (按90年不变价), 增长4.3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 352元。
(1) 农业结构逐步优化,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调整粮经作物布局, 多种经营得到较快发展。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5年为68千公顷,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8.5千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36%。特别是棉花、油菜、烤烟、苎麻、茶叶等经济作物, 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使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并初步建成了4千公顷优质棉、16.7千公顷油菜、2千公顷烤烟、1.3千公顷苎麻、1.3千公顷茶叶等5大经济作物商品生产基地, 油菜籽产量为全省十强县之一。
充分发挥山区优势, 山地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按照封造并举、造管结合的方针, 开发利用山地资源, 发展高效林业。90年代以来, 全县上下按照“一亩耕地求温饱、六亩山地奔小康” 的工作思路,大搞丘岗山地开发, 累计开发丘岗山地发展经济林果54千公顷, 不仅实现了 “五年消灭荒山, 十年绿化慈利” 的目标, 还建成了12千公顷水果和26.7千公顷杜仲生产基地, 水果产量列全省第5位, 杜仲面积为全国之最。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到1995年止, 企业已办乡镇企业1.77万个, 以采矿、农副产品加工、建工建材、商业服务和绿色企业等五大类型为主。从业人员5.72万人, 占农村总劳力的16%。拥有固定资产7.26亿元, 交纳税金0.32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 对改变农村产业结构, 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基本形成了 “两高一优”农业格局。优质良种得到大力推广。重点抓了水稻、小麦、红薯、玉米等粮食作物, 棉花、油菜、柑橘、茶叶、苎麻、花生、黄花、烤烟等经济作物,松、杉等林业品种, 猪、牛、羊、鸡、鱼等畜禽水产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中稻、晚稻、玉米实现了杂交化, 其他农作物、经济林果和畜禽鱼品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耕作制度得到较大改革。重点抓了稻田、旱粮地和棉花耕作制度改革。稻田耕作制度,解放初期以中稻一熟为主, 1954年开始推广双季稻—绿肥耕作制,1977年开始推广麦—稻—稻三熟制, 1978年以来,把缺水和潜育化稻田改良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把温光条件不足的稻田改双季稻为一季中稻, 把天水田改种旱粮,推广稻—稻—油和稻—油耕作制,使稻田作物布局趋向合理, 稻谷产量稳步提高。1995年, 稻谷总产达到17.26万吨, 比1978年增长43.12%。旱地耕作制度, 过去是一年一熟或麦薯两熟, 60年代和70年代先后推广间作套种、两季三熟和三季四熟。1978年以来, 大力推广旱粮分厢间套多熟制, 为大幅度提高旱粮单产开辟了途径。全县旱粮多熟制面积达到8.4千公顷, 占旱地面积的50%。1995年全县旱粮总产量9.25万吨, 比1978年增长12.94%, 旱粮总产量在粮食总产中的比重, 由1949年的17.55%上升到34.9%。1993年, 全县6.7千公顷纯旱粮地成建制过千斤, 成为中南13省区旱粮成建制过千斤第一县。1995年, 全县0.8万公顷纯旱粮地平均公顷产9 585千克, 被称为 “发展中国家旱地农业成功模式”。与此同时, 还逐步改革了棉地耕作制度, 形成了棉地前作以小麦、油菜为主的两熟栽培制, 使粮、棉、油都得到了发展。
栽培与养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在作物栽培技术上, 重点抓了育秧苗、栽培管理、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改革和推广应用。在养殖技术上, 积极推广了生猪快速育肥、秸秆青贮氨化养畜、网箱养鱼与稻田养鱼技术、库塘高产快速养鱼技术, 以及猪、牛、羊、鸡等畜禽防疫技术。此外, 还大力推广了农村沼气应用、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技术。
(3)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中国成立前, 慈利县水利设施仅有山塘5 800口, 溪河坝5 999座, 泉井522眼, 以及简车、水车等。新中国成立后, 全县人民认真贯彻水利建设方针,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到1995年止, 共兴建水库99座, 其中中型水库2座, 小Ⅰ型水库33座, 小Ⅱ型水库64座; 修建山塘12 608口, 溪河坝1 483处, 水轮泵23处43台,电灌站70处75台2 780千瓦。蓄引提水总量达到1.33亿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9千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62.6%; 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7.5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2.28%。还开展了治山、治溪、改土造田, 发展了小水电, 改善了农业机械装备。全县已建成小水电站45处, 装机容量6.17万千瓦, 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 是全国农村电气化达标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3.02万千瓦。在动力机械中, 有大小拖拉机3 390台2.35万千瓦, 农用汽车477辆, 农业排灌动力机械2 762台1.48万千瓦。
(4)努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农技推广体系得到健全。改革开放以来, 慈利县不断加强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形成了县、乡 (镇)、村三级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网络。以此为基础,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的结合功能, 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服务活动, 农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水稻控蘖增粒栽培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农业中科技含量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