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作物病虫害
贵州省地形、气候复杂,作物种类繁多,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传播、蔓延为害比较严重,其主要特点:
(1)病虫种类多。全省主要农作物常见病虫种类有270多种。仅水稻害虫,目前已知就有100多种,其中为害较重,列为贵州省水稻虫害研究对象、测报和防治对象的种类就有15种。贵州省水稻主要病害有23种,其中为害较重,列为贵州水稻病害研究对象、测报和防治对象的有13种。
(2)分布广。贵州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和各种作物病虫害的繁殖、传播和流行,所以许多害虫和病原物分布范围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属全省性分布范围的作物病虫种类有120多种,其中为害普遍的有:稻瘟病、纹枯病、恶苗病、胡麻叶斑病、稻曲病、小麦锈病和白粉病、油菜菌核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红薯黑斑病及稻苞虫、粘虫,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蝽象、玉米螟、玉米铁甲、菜青虫等。
(3)地域性明显。贵州省地处高原山区,天气多变,各地自然条件迥异,立体农业十分明显,作物病虫害分布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如水稻主要害虫的分布是:省之东南部为三化螟、稻纵卷叶螟,中部为二化螟、稻苞虫,西北部为大螟、粘虫。海拔400米左右、年均温18—20℃的热性地带,多分布喜热性水稻害虫,主要有三化螟、稻瘿蚊、稻褐飞虱、稻白翅叶蝉、稻电光叶蝉、山稻蝗、稻铁甲虫和稻三点螟等。海拔600米左右,年均温16—17℃的温性地带,多分布喜温性水稻害虫,主要有稻白背飞虱、稻灰飞虱、稻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中华稻蝗、稻禾蓟马、稻蓟马、稻管蓟马、直纹稻苞虫、曲纹稻苞虫、隐纹稻苞虫、小黄斑稻苞虫、么纹稻苞虫、稻黑蝽象、稻褐蝽象、稻绿蝽象、稻棘缘蝽象、异稻缘蝽象等。海拔1 100米左右,年均温14—15℃的凉性地带,多分布喜凉性水稻害虫,主要有稻二化螟、稻根叶虫、稻负泥虫和稻杆蝇等。海拔1 500米左右、年均温10—13℃的寒性地带,多分布喜寒性水稻害虫,主要有粘虫、劳氏粘虫、白脉粘虫和稻大螟等。
(4)为害严重。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作物生长期间,温高湿重,雨水充沛,基本上能满足各种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生态要求,因此病虫害发生普遍而且严重。据统计,历年各种作物病虫为害面积约13. 33万公顷左右,损失粮食超过0. 5亿公斤。1981—1983年,稻纵卷叶螟为害猖獗,全省平均每年发生面积达16万公顷,每年因该虫害损失稻谷0. 35—0. 7亿公斤。1979年,玉米丝黑穗病在黔西北、黔北等玉米产区流行,仅毕节地区发病面积就达10万公顷,损失产量达500万公斤。1981年全省白背飞虱大发生,面积达20万公顷,虽经大力防治,仍损失稻谷3 000万公斤。1982年褐飞虱在遵义、铜仁和黔东南州的30余县大发生至特大发生,各地田间虫量普遍在1万头/百丛以上,高的达3万—5万头/百丛。由于暴发突然,虽经大力防治,全省仍损失稻谷约0.5亿公斤。
为防治和减轻作物病虫为害应采取的措施是:
(1)因地制宜地大规模选育和推广种植抗病虫作物良种,利用农作物自身的抗耐病虫害及补偿能力,抑制和减轻病虫灾害,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2)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行土、肥、水、温、光、气等多因素综合协调管理的栽培技术,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滋生繁衍的生态条件,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达到控害减灾、增产增收目的;
(3)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加强预测预报,早防早治。对暴发性的病虫害,如稻苞虫、粉虫、稻飞虱等力争消灭在发生初期。对危害较重的稻痘病、纹枯病等要竭力控制为害。对历年为害普遍的稻螟虫、玉米螟、腥黑穗病等要把为害率压低在1%左右,避免暴发成灾;
(4)积极保护和利用自然界的有益生物,如蜘蛛、蛙类、益虫、益鸟及有益微生物等,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作物病虫为害。如三都等县,70年代以来,积极繁殖并向稻田释放稻纵卷叶螟寄生蜂,寄生率达60%—80%,卷叶率下降70%—90%,效果十分显著;
(5)合理地使用农药,科学地发挥农药在防治作物病虫害的作用,是控制和减轻作物病虫灾害的重要保证。当前,应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推广应用各种高效率的现代化农药喷洒工具,提高药物防治效率;
(6)严格执行检疫法规,加强贵州省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病虫从国外、省外传入或从疫区向非疫区传播扩散,保护农业生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