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概述
清以前,壮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以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占主导地位。清代,虽然西方医疗技术相继传入广西和云南文山州的主要城镇,英国、美国在广西建教会医院数间。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严重流行,如1931年至1946年,广西就发生霍乱大流行8次,波及38个县市,死亡6300多人;1939年天花流行,死亡2000余人。
1950年,广西只有卫生机构199个,病床231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685人。1990年,全区已有卫生机构5791个,其中壮族聚居的南宁地区481个,柳州地区385个,百色地区448个,河池地区425个;全自治区有卫生技术人员107815人,其中南宁地区9746人,柳州地区7949人,百色地区7449人,河池地区7549人。1990年与1950年相比,全自治区卫生机构增长28倍,病床增长28倍,专业技术人员增长39倍。1990年云南文山州已有卫生机构394个,病床348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299人。广东连山县级医院及卫生技术人员,从1957年的1家18人到1990年有3家199人。目前,壮族地区已建立起一套基本完整的医疗、预防、妇幼、中医、科研、医学教育和药品检验机构,初步形成了城乡医疗卫生网。1990年,广西共设有村级医疗点26015个;云南文山州建有乡、村级和个体卫生所(室)共858个。壮族民间医生逾万人,长期活跃在壮乡山寨,是一支防病治病的重要队伍。
壮族地区城乡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了控制。有的传染病如鼠疾、天花,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已绝迹,疟疾、血吸虫病及麻疯病已基本控制,1985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标准。63个甲状腺肿病病区县、市已全部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标准。全广西累计已有31个县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云南文山州还出现了85个卫生模范村。
计划免疫方面,卡介苗、小儿痹糖丸、百日咳和麻疹活疾苗的接种覆盖率,广西已达94%,云南文山州达到95.89%,实现了国家“七五”计划的要求。1989年广西共发生法定传染病8515例,发病率206.46/10万,死亡率为1.59/10万。
妇幼保健工作有很大进展。各级妇幼保健部门坚持以保健为主,把门诊业务与指导基层结合起来,开展新法接生、妇科病查治、妇女“五期”劳动保护、儿童保健、围产期保健、托儿所、幼儿园的卫生技术指导工作,使妇幼保健状况有了很大改善。1986年全广西妇幼卫生机构有正规及简易床位1419张;有137808人次进行妇科病查治,1172478人次作了计划生育手术。1990年新法接生率达到94.66%,产妇死亡率降到5.38/10万。
医学卫生科技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以广西为例,1985年通过鉴定的研究成果达34项,其中有六项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MH——4型同步呼吸器”属国内首创。1986年经鉴定的研究成果有30项。这些成果大多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肝癌导向治疗、肝癌的预防研究、防癌的预防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诊治矽肺、无患子果去重金属洗涤剂等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有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有18项获广西区科委奖励,22项成果获区卫生厅奖励,1项成果获卫生部奖励。云南文山州亦有30余项获州、省、部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和先进奖。
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壮族地区人民健康有了明显改善,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改善,人口素质有了提高。如广西人口平均寿命已从解放前的47岁提高到目前的70岁,其中壮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男66岁,女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