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医经溯洄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又名 《溯洄集》,是中医学医论集。元王履著,成书于明洪武元年 (1368),(元史 ·艺文志》最早著录。最早版本为明初刊本,但流传较少;后明万历年间王肯堂、吴勉学辑校汇刻于《占今医统正脉全书》 中,是为通行本; 清 《四库全书》 本; 王云五《丛书集成》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据医统本点校刊行,收入《中医古籍小丛书》 中。
 王履(1332-?),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山人,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元末明初医学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弟子。洪武四年(1371)任秦府良医所医正。徐春圃 《古今医统》谓其 “作家、士气咸备”,“博极群书,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探极医源,直穷奥妙”,又能诗善画。除 《医经溯洄集》外,《昆山县志》称其尚著有《百病钩玄》、《医韵统》等。现仅存《溯洄集》。
 本书1卷,近4万字,是王氏的医学论文集。共收论著21篇,主要对医学探本求源。溯洄即逆流而上之义。本书主要是对《内经》、《本草经》、《难经》、《伤寒论》 等古典医籍以及晋以后的著名医家王叔和、孙思邈 、王焘以至张子和、李东垣等二十余家的学术论点加以深刻阐述和发挥,并在融合各家所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故名其书曰 《医经溯洄集》。本书的主要学术成就有以下几点:1、亢害承制论:《亢则害承乃制论》一文,对《内经·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有了更深刻的发挥,切实阐发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并以这一原理来广泛讨论病理和治疗原则问题。不拘泥于 《内经》 侈谈岁运,而主张求之于人,提出“亢则害承乃制”是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规律以及“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亦不能以无制”的辨证观点,正确地指出了人体内本来存在着“自制”的调节能力,可以克服一时性的不正常(亢)。只有当亢而不能自制和机体暂时丧失或降低了互相制约的调节作用时,才需要医药的手段 “为之助”,以恢复自制能力。“制则生化”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2、伤寒瘟病为治不同论:提出 《伤寒论》为伤寒而设,非为温暑而设。伤寒与瘟病的辨治应严格区分。治伤寒用仲景桂枝汤、麻黄汤等辛温之剂,治温病要采用后人的辛凉之剂,首次澄清了存在于当时医界关于温病、伤寒的混乱看法,为温热学说的创立和温病学派的形成初步奠定了基础。书中对伤寒立法的考辨; 对397法的辨疑以及对 《内经》原方的解释,大多是围绕这一观点发表的议论。3、首创真中类中说:古人论中风,以为卒暴僵仆,偏枯肢废等多因风而致,概用大小续命汤等方。王氏总结了“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而大异于昔人”的观点,认为三者之论不可偏废,创真中、类中说,把不同学说融汇贯通于一说,使中风理论渐趋完善,对明清医学理论影响很大。此外,其“四气所伤”、“泻南补北”诸论,皆前人所未及而确有所见者。
 安道治学,虽本于丹溪“一断于经”之旨,但并不为经所囿,能力排众说,以征诸实践而为“断经”的根据,对前人之说敢于发表新见解而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辞……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切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可谓持平之论。

医经溯洄集

医论。元末明初王履 (1332—1391) 撰。一卷。履字安道,昆山 (今属江苏)人。官泰府良医正。学医于朱丹溪,尽得其传。著有《标题原病式》、《百病钩玄》、《医韵统》,均不传。是书撰成于洪武元年(1368)。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内有论著二十一篇,包括对《内经》、《伤寒论》等医著研究心得,对温病与伤寒辨析,对临床若干问题研讨及对李东垣学说探讨等。其中 “亢则害,承乃制论”,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基础上,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并依此原则广泛讨论病理与治则问题。“伤寒温病热病说” 中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对温病学发展有一定影响。提出中风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对后世研究中风病有所启迪。在“内伤余议”中,对李东垣学说提出不少商榷意见。为研究中医理论较有价值的参考书,亦是研究王履学术思想的现存唯一文献。版本以明初刊本为善。辑于《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丹溪全书》中。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正脉全书》,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单行本传世。清季温病学家吴鞠通等对履曾有评说。解放后陆广莘《王履医学思想的成就及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中医杂志》 1963.5.20)、宋大仁《明代江苏名医——王履及其所著 <溯洄集>简介》(江苏中医》1958.3.37) 可供参考。

医经溯洄集

医论著作,1卷。元·王履撰于1368年。全书收医论21篇,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医经溯洄集》。内容有研究《内经》、《伤寒论》等医著心得,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他根据《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的观点,阐发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并以这一原则广泛地讨论病理与治疗法则。对温病与伤寒的研究颇有心得。王氏从理论上分析了温病的病理机制,传变过程及治法。从而把温病与伤寒区分开来,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建国后有影印本。

医经溯洄集

书名。元·王履著于1368年。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的研究、温病与伤寒的辨析、李东垣学说的探讨等有关论文23篇。其中对温病的研究,有相当参考价值。今有影印本问世。

医经溯洄集

一卷。元末明初王履 (1332—1391)撰。王履字安道,号奇叟,别号抱独老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官泰府良医正。少年学医于朱震亨,尽得其传。《古今医统》称其 “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王氏不仅通医,兼精绘画,所绘华山图六十余幅,现仍存世。著有《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辨》、《百病钩玄》、《医韵统》、《标题原病式》等书,皆不传世。此书成于洪武元年(1368)。为论辨性医著,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书中有医论二十一篇,包括对《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难经》等医著研究心得,加以阐述和发挥,并对古代二十多位名医有所评述,还包括对临床若干问题研讨及对李东垣学说探讨等。在医学思想方面,对伤寒、温病的区别有独到见解,在医论 “伤寒温病热病说”中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温病“感天地恶毒异气”,“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等,决不可以伤寒六经诸病为通治”,并主张外感伤寒宗仲景之法,而温热病则以清里热为主,为后世温病学派和温病学理论的先驱人物之一。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基础上,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并依此原则广泛讨论病理与治则问题。提出中风中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对后世研究中风病有所启迪。在《内伤余议》中,对李东垣学说提出不少商榷意见。为研究中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王氏对宋以来所谓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之说,也提出看法,经他研究统计《伤寒论》中只有三百九十一法,而按照当时另一医家程德斋《伤寒钤法》统计仅有三百一十八法。这样他认为《伤寒论》这部著作经王叔和整理所传已非原书之旧,如果除去与原书无关的杂病、杂论,则只有二百三十八法。而 “法”字应当改为 “治”字,即 “二百三十八治”。总之,王氏治学虽本于朱震亨 “一断于经”之旨,但并不为经所囿,总以实践而为“断经”的根据,对前人之说敢于发表新见解而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故 《四库全书总目》称 “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此书是研究王氏学术思想的现存唯一文献。版本以明初刊本为善。有《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丹溪全书》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正脉全书》收有此书,另有万历二十九年 (1601)吴勉学校刻单行本,《四库全书》本。

医经溯洄集yījīngsùhuíjí

医书。1 卷。元·王履著于1368 年。共有论著23 篇。包括《内经》《伤寒论》的研究, 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王氏对温病与伤寒的研究颇有心得, 他从理论上分析了温病的病理机制、传变过程及治法,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系医论著作。又名《溯洄集》。1卷。明·王履撰于1368年(洪武元年)。本书集王氏医学论文共21篇,包括《内经》、《伤寒论》的研究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等,其中对伤寒与温病辨析的独特见解,对医学发展影响深远。他认为《伤寒论》是为既病伤寒而设,不是为温暑而设,提出热病应严格区分伤寒与温病,治伤寒用仲景桂枝汤、麻黄汤等辛温之剂,治温病要采用后人的辛凉之剂。王氏的论点为创立温病学说打下了理论基础。书中对伤寒立法的考辨,对397法的辨疑,以及对《内经》原文的解释等等,大多是围绕这一见解而发的议论。此外,王氏发挥丹溪的论说,明确提出区分“真中风”与“类中风”的说法欠妥当。总观全集,对医学理论的研究,能穷本溯源,构思新颖,立论严谨,受到后世医家的一致好评。该书有多种明清刊本,建国后曾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

☚ 丹溪心法   医学正传 ☛
000136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