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医林改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是中医脏腑解剖学的重要著作。清王清任撰。成书于道光十年(1830)。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代道光十年庚寅 (1830) 刊本,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金阊书业德记刊本,光绪五年己卯 (1879)扫叶山房刻本,经纶堂刊本,196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王清任 (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河北玉田人。初为武庠生,曾捐资得千总职,后业医。性磊落,清歧黄之术,名噪京师。于学刻于求实,勤于研究,对古代关于人体脏腑的论述多有质疑,尝渭“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嘉庆二年 (1797),游于滦州,值彼处瘟疫流行,小儿十死八九,义冢中破腹露脏之儿尸日有百余,王清任连续十日就群儿尸细视之,绘其形态。为得脏腑全貌,曾多次赴刑场观察,与动物解剖比较,并求教他人。历时四十余年,终于绘成人体脏腑全图,结合临床研究所得,著成《医林改错》。该书纠正了前人关于人体脏腑记载的某些错误,在封建礼教极为严重的清代,敢于冲破戒律,不畏打击讽刺,直论前人谬误,其革新进取精神尤为可贵。 《医林改错》凡2卷。上卷辨析古人在脏腑解剖和脏腑生理方面的错误;具体叙述了其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主治的各种病证。下卷重点讨论了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现证和治疗方药,对瘫痿、瘟毒吐泻转筋、抽风、痘、妇人胎产疾病、痹证等病证也作了论述,并附有自制的28个方子。本书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对脏腑解剖学的贡献。该书强调了脏腑解剖学的重要性,指出: “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本源一错,万虑皆失。”因此,该书着重纠正了前人关于脏腑解剖和生理方面的一些错误,如所谓“脾闻声则动”、“肺中有二十四孔”、“尿从粪中渗出”等;并根据作者的亲身研究,阐述了“卫总管”、“荣管”、“遮食”,“津管”、“总提”、“膈膜”等的形态结构,绘制了“改正脏腑图”;对脑的认识与古人不同,而与近代解剖学十分接近,论断“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由于历史的局限,王清任的 “改错”也有失当之处,如认为 “心无血”、“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等。 2. 对气血病机的认识有独到创见。认为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书中所述诸病,多从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来论病机,所创方剂,多具补气、理气、活血、化瘀之功。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均属调理气血的名方。 《医林改错》是中国医学在清代末季的一项重要成果,虽然少数人责其个别内容 “愈改愈错”,但它有脏腑解剖和脏腑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关于气血病机的独到创见,已经过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为中医学界所公认,成为近代中医解剖学成就的主要标志。该书曾由英人德贞氏译为英文,登于《博医会报》上,并尊王清任为近代解剖学家。 医林改错脏象类著作。清王清任 (1768—1831) 撰。二卷。清任又名全任,字勋臣,直隶玉田 (今属河北) 人。精于医,闻名京师,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认识到 “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原一错,万虑皆失”。强调医生了解脏腑的重要性,并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在研究历代有关脏腑记述后,对古典医籍关于人体脏腑描述提出质疑,亲临义冢和刑场观察尸体结构,并以动物解剖相比较,进行绘图,结合个人论述于清道光十年(1830)撰成此书。上卷载脏腑记叙,脑骨水说、气血合脉说、心无血说、方叙,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症目,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附脏腑图二十五幅,对脏腑解剖和某些生理功能提出新的认识,并介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各症。纠正前人所记脏腑误谬。下卷记有半身不遂论叙、瘫痿论、瘟毒吐泻转筋论,论抽风不是风,论痘非胎毒,少腹逐瘀汤说,怀胎说,痹症有瘀血说,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以论述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证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对后学颇有启迪,迄今仍有实用价值、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书中存有主观臆测之处。有道光十年刊本,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刻本,一九六六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于鉴塘《清代王清任对于解剖学的贡献》(《中华医史杂志》1955.4.281)、邓铁涛《清代王清任在临床医学上的贡献》(《中医杂志》1958.7.450),可供参考。 医林改错书名。2卷。清·王清任撰于1830年。作者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数十年坚持对人体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并亲自去坟地、刑场观察尸体脏器后写成此书。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证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够恰当之处。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林改错书名。清·王清任(勋臣)撰于1830年。作者在实地观察尸体中发现,古人关于人体解剖的记述,许多方面是错误的,重新作了叙述和绘图说明,在中医解剖学的发展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活血化瘀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创新,所设计的方剂至今仍被沿用。今有多种排印本存世。 《医林改错》清代解剖学著作。王清任(1768~1831)著。道光十年(1830)刊行。作者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古医书对人体结构和脏腑功能的记述有错讹之处。于是,花了40多年时间进行研究。根据他亲临坟冢、刑场观察残尸遗体的脏器结构,详细论述了人的脏腑生理解剖,改正了古医书记述上的讹误。对大脑及心血管的认识较前人有所突破。100多年来,本书在国内中医学界广为流传。西方医学界已将本书节译成外文。 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yilin gaicuo中国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的中医学书。全书分上下卷。上卷根据他亲临坟冢、刑场观察残尸遗体的脏器结构,绘成脏腑图,较详细地论述了脏腑的生理解剖, 改正了古代医书记载脏腑的某些错误,但亦有误改之处。下卷主要论述半身不遂等疾病及其治疗法。全书阐述了逐瘀活血、补血活血等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自订方剂三十余首。 ☚ 孟子字义疏证 儿童心理之研究 ☛ 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中医著作。二卷。清王清任撰。王清任(1768—1831),名全任,字勋臣。直隶(今河北)玉田人。自幼习武,中武秀才,捐资任“千总”。后专习医术,二十岁行医,三十岁后在医林负盛名。他到北京行医,曾开设过一家药铺,取名“知一堂”。在京数十年,名噪遐迩。与清室驸马那引成交好,结为异姓兄弟,长住那府,病故于其家。王清任是一位富有创新和实干精神的医学家,在多年的医学实践中,深感掌握人体解剖知识的重要性:“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医林改错·脏腑论叙》)。他研究历代医书中有关人体脏腑的论述,发现前人对人体脏腑的描述和所绘图形有不少错误,与实际出入颇大,遂下决心予以更正。三十岁时,王氏路经滦州稻地镇,不避污秽,亲赴坟场、刑场,观察尸体。同时还用动物做解剖试验,加以参证对照。如此前后经历四十二年,将所观察到的人体内脏绘成图形,连同其临证经验,撰成《医林改错》。约成书刊印于清道光十年(1830)。 ☚ 温病条辨 晶珠本草 ☛ 医林改错医书名。清王清任撰于1830年。书分上下卷。上卷系作者根据其数10年对人体解剖的研究,对脏腑的论述及所绘“改正脏腑图”,纠正了前人脏腑记载的不少错误。下卷是关于气血理论的论述及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对血瘀证等病证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为临床广泛应用。但书中亦存有臆测、不当之处。 医林改错yīlíngǎicuò医书。2 卷。清·王清任撰于1830 年。作者数十年坚持对人体结构观察研究, 亲自去坟地、刑场观察尸体脏器后写成此书。其对脏腑的论述及所绘“改正脏腑图”, 纠正了前人关于脏腑记载上的一些错误。对血瘀、半身不遂等病症的证治有独到之处, 所载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因限于当时条件, 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仍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当之处。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