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
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一般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受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医学发展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探索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很重要的。医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总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得到成长和创新。研究医学的过去,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了解现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总结过去,从中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预见未来。
医学史的研究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大体包括有世界医学通史、国别医学通史、民族医学通史、比较医学史、学科医学史、疾病史、医学交流史、医学学术思想史、医事制度史、医学教育史、医学家和医学文献等等。就时代而言,又可分为古代医学史、中世纪医学史、近现代医学史等。医学通史是研究医学发展的全过程,总结其一般规律;专科史是研究各个学科(基础、临床、预防等)的发展过程和特殊规律。
研究医学史的意义
❶揭示医学科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利于医学科学工作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医学观。
❷研究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制定和评价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❸了解医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不断改进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创造有利于突破的必要条件,对于选择科研方向、制订科研规划,将会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❹研究历代医学家的成长道路、治学态度、工作方法和学术思想,对培养医学人才,树立良好学风,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与促进。
❺学习研究中外医学史,可以增强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道德修养。
在我国,医史研究的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医学。各民族医学的集成即中国医学。我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关中国医学史的资料,散见于历代的经、史、子、集,稗官野史,笔记小说等各类文献中。在历代王朝编纂的正史中,也记载着丰富的医史资料,其中包括历代医事制度、疾病流行、医药交流、官府收藏的医书目录以及医学家传记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医学史性质的专书。其后,宋代有周守忠的《历代名医蒙求》,明代有李濂的《医史》,清代有王宏翰的《古今医史》及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等。然而,较系统论述中国医学编年史专著,在我国当以陈邦贤的 《中国医学史》(1919年)为较早,该书曾经五次修订出版,并有日译本。继而有王吉民、伍连德的《中国医史》(1932年,英文版)、李涛的《医学史纲》(1940年)等。近三十年来,我国医史工作者编纂出版了多种中国医学通史著作。以诸书所收集的资料和涉及论题的广度上看,确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之,经过我国医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医学史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已经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专业医史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队伍逐步扩大,加上相关学科的进步,考古发掘的新进展,中国医学史的学术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
医史学术团体的设立 193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大会时着手筹备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1936年2月正式成立。193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时改名为中华医史学会,由王吉民、李涛分别任正副会长。1940年12月国际医史学会接受中华医史学会为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定名为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医史学术活动不断开展,1950年在上海、1956年在北京均召开过全国性学术会议。1979年10月在中止活动若干年之后于北京召开了全国第四届医史学术会议 (恢复活动后第一届医史学术会议),选举了由36人组成的中华医史学会全国委员会。会议前后,北京、上海、内蒙、黑龙江、辽宁、福建、浙江、陕西、安徽、广西、四川等省区,恢复或创建了中华医史学会的省市级医史分会,湖南还成立了马王堆医书研究会等。在各地举办的医史学术会议上,广泛交流了有地方特色的医史学术活动,使医史研究、教学和普及有了更广泛的基础。1982年学会在西安召开了纪念孙思邈逝世13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84年11月在福州召开第五届全国医史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达二百余人。改选出由32人组成的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医史学术刊物的创办 《中华医史杂志》的前身是 《中华医学杂志》的《医史专号》,该专号从1936年始,约每年一期,共用中、英文刊出九期。1947年《医史杂志》正式创刊。1953年改刊名为 《中华医史杂志》。1980年恢复《中华医史杂志》,逐渐成为一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
医学史教育的开展 医学史教育在中国医学教育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中国人民有着重视医史教育的优良传统。本世纪初,恽铁樵函授教育以及广东、湖南、四川、北京等地的中医院校,都编有自己的中国医学史讲义。1934年李涛在北京协和医校讲授中外医学史。1939年,陈邦贤在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国立江苏医学院讲授中国医学史与疾病史。然而,医学史在高等医学院校正式设立教研室,则以1946年在北京医学院开创的“医史学科”为最早。现在,全国的23所高等中医学院均已设有医史教研室(组)。近年来,在西医院校也开始重视医学史教学,并纷纷成立医史教研室(组)。各院校除讲授中国医学史外,世界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在逐步开展。医史博物馆的设置 中国最早的医史博物馆于1938年由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创办,设在上海中华医学会图书馆内,1951年专设陈列室。1959年改属上海中医学院,即今之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该馆在近三十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以来,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也开馆接待参观。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中国医史博物馆在筹建中,从1982年该所成立时已开始接待国内外学者参观。此外,还在河南南阳重建张仲景医史文献馆,陕西耀县重建孙思邈纪念馆、湖北蕲春重建李时珍纪念馆等。
医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1951年,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建立的医史研究室是我国最早的医史研究专门机构。1955年该室划归中医研究院领导,由李涛、陈邦贤等共同主持该室工作,开展了内容广泛的科研、调查及教材编撰等多项工作。1956年,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受卫生部委托,开办全国第一届医史师资训练班,为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科研培养了一批骨干。1982年经卫生部批准,在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983年卫生部委托该所为全国中国医史文献科研、教学骨干培训基地,1984年10月,该所举办了全国第二届中国医史教研骨干进修班。此外,陕西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中医药研究院等,现均设有医史文献研究室。
民族医学史的研究 近年来,少数民族医药史的调查研究也有较快的发展。1976年由卫生部领导组织专门小组,对藏族古代医药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开始了较为系统和有组织的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医学史的研究工作,并为搞好《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维医、蒙医及医学史等分卷中有关条目的编写工作,各有关省区还专门组织了调查研究小组,对本民族的医学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编写出初稿,为开展民族医学史研究做出良好的开端。
对少数民族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就,如藏医学古典著作《四部医典》已全文译成汉文出版。复刊后的《中华医史杂志》,开辟了少数民族医学史专栏,几年来,陆续发表了一些质量较好包括国内各主要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史的论文。民族医学史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医学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外医学史的研究 西洋医学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论古代医学》,是西方医学史中较早的文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考古学上的一系列发现以及医学上的迅猛发展,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医学史的研究,经过众多学者的工作,医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对西洋医学史的研究贡献较多的学者,首推德国的医史学家苏德霍夫 (Sudhoff,1853~1938年),继之有奥地利的纽伯格 (Neuburger,1868~1955年)、美国的嘉利逊(Garrison,1870~1935年)、意大利的卡斯蒂格略尼 (Castiglioni,1874~1953年),瑞士的西格里斯(Sigerist,1892~1957年),英国的辛格(Singer,1876~1959年)、日本的富士川游(1865~1940年)等,他们在医学史领域内进行了各方面的工作,撰写论著,建立学会,创办杂志,建立研究机构,培养人才,为医学史成为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国外的医学史研究自然包括中国医学史研究在内,其中以日本医史界的工作做得较多。
医史学会的建立 美国于1890年经由奥斯勒(Osler)和韦尔奇(Welch)等人发起成立约翰·霍普金斯医史学会。1902年在巴黎成立法国医史学会;1907年意大利成立医史学会,继之,瑞士(1921年)、波兰(1924年)、日本(1926年)、丹麦(1927年)等国也相继成立医史学会。1920年由比利时医史学家特里科特·罗杰(Tricot-Roger)发起成立国际医史协会,会址设在巴黎,并在伦敦、布加勒斯特、马德里、贝尔格莱德、罗马、布鲁塞尔、日内瓦、奥斯陆、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分设十几个委员会。该会规定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进行学术交流。日本于1926年由富士川游,吴秀三等人发起成立“日本医史学会”。苏联有莫斯科医史学会(1949年)、列宁格勒医史学会等,苏联全国科学技术史联合会中也设有医史分会。1955年苏联加入国际医学史协会。目前世界很多国家成立了医史学会,医史学科已成为国际间学术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医史刊物的出版 早在1825年德国的黑克尔(Hec-ker)于柏林创办医史刊物,1846年德国又出现一种专门的医学史期刊“Janus”。英国于1885~1895年在伦敦出版理查森(Richardson)主编的医史刊物“Asclepiad”。苏德霍夫于1908年创办《医学史文献》(Archiv für dieGeschichte der Medizin)。迄今,欧美及亚洲各国几乎均有医史专刊。其中较著名的有霍普金斯医学史研究所主编的《医史学报》(Bulletin of Medical History)(1933年);日本医史学会创办《日本医史杂志》(1942年);耶鲁大学医学史和科学史系主编的《医学史和有关科学》(Jau-rnal of Medical History and Allied Sciences 1946年);维尔康(Wellcome)医史博物馆出版的《医学史论文索引》(Current works of Medical History 1957年)等专刊,以上这些刊物,在国际间有较大影响。
医学史教学 十八世纪后半叶,巴黎医学院已开设医学史讲座。纽伯格于1898年在维也纳大学执教医学史;苏德霍夫于1904年在莱比锡大学开设医学史讲座。美国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医学史教学,1909年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开展医学史课堂讨论。目前,欧美等国有不少院校设有医学史系、部、科等教学研究机构。苏联现有七十所医学院校设有医学史教研组,并将医学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日本全国四十所医科大学中约有一半设有医学史讲座。各国医学家大多认为,医学史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知识,这种观点已引起广泛重视。
医史博物馆 1901年在鲁安(Rouen)成立法国医史博物馆,1907年丹麦也成立医史博物馆。自此以后,各国纷纷设立医史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英国的维尔康医史博物馆,该馆于1913年由维尔康(Wellcome)创办,以收藏医史文物资料著称,现已成为欧洲研究医学史的中心之一。日本1935年在仙台举办医史资料展览会。苏联在谢马什科保健组织医学史研究所和里加医学院内设有医史博物馆。迄今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学者普遍认为: 医史博物馆对于开展医学史教学、科研以及普及医学史知识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园地。因此,第三世界一些国家也纷纷设立医史博物馆。医史研究所 苏德霍夫于1905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办医学史研究所,后来又在1935年在慕尼黑成立医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在德国即成立了十几个医史研究所。波兰于1924年在克拉科夫成立 “医学史研究所”。国际上最著名的医学史研究所,是1929年经韦尔奇(Welch)倡议,由洛克非勒基金会资助,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内创办的医学史研究所。该所不仅开展广泛的研究工作,而且编辑杂志,出版专著,培养了一批医学史人才,著名医史学家如西格里斯、嘉利逊等均曾在该所任事。其次,英国的维尔康医史博物馆于1962年发展成立医学史研究所,该所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苏联除谢马什科保健组织医学史研究所外,在许多医学研究单位内设有医学史专题研究组。
二十世纪以来,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已越来越赢得人们的重视。医学史的研究、教学和普及,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中国医学界正在继承和发扬两种医药学,一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一是由西方传入的西洋医学。我国的医史工作者不但要重视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也要重视世界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并对两种医学史进行比较研究,使医学史的科研、教学在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