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医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医学 金代医学名家辈出,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有成无已、马丹阳、刘完素、张子和、张元素、李杲等人。成无已的贡献主要是对《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书作注释,他的著作开金代医学研究的风气。马丹阳是北方道教七真人之一,精针灸,著有“十二穴”歌,是古代针灸学临床经验的宝贵总结。刘完素创寒凉流,好用凉剂以降心火。张子和创攻下派,力主去邪而用攻法。凉泻之法改变了当时医学上专主辛热之剂的错误,促进了医学的发展。李杲在重视脏腑的基础上创补土派。 医学 北宋医学已分九科: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儿科)、产科、疮肿兼折伤(外科)、眼科、口齿兼咽喉、针灸、金镞兼书禁(金镞外科,书禁指祝由科)。医学的专科化,标志着研究的深入细致。其中儿科成就最突出。北宋中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三卷。作者专研儿科四十多年,对儿科常见病有比较准确的治疗方法,已能鉴别痘疹和其他发热病的不同。南宋初,刘昉等人编《幼幼新书》四十卷,同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收集儿科病例较全。前者对婴儿保育方法、新生儿病和小儿发育异常等都有详细记载。后者举出小儿脐抽风和成人破伤风属同一种病,是诊断学上很大的发明。对小儿缺唇的缝合和小儿骈指的切断,也创我国医学史上的先例。妇产科在宋代也有新进展、哲宗时,杨子建著《十产论》,记载了横产、侧产、偏产、碍产等不同类型,并说明如何使胎位转正的各种方法,是我国古代产科学上的著名文献。南宋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也是妇产科的重要专著。南宋出现了病因学著作,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其书分别三因,归于一治。其说出汉张机撰《金匮要略》,“汉代遗书,文句简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者有新的理解并根据实际经验作了新的发挥,写成专书。把得病归结为二种原因:一是内因,为七情发自脏腑,形于肢体;二是由于外界气候影响而得的疾病,起于经络,舍于脏腑。三是不内不外因病,是因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以及虎狼毒虫所伤,金疮压溺等。每类有论有方。这种分类虽还欠完善,但病因学专著的出现,表明南宋在医学研究上跨进了一大步。南宋末施发著《察病指南》,绘有脉影图,也是医学上一项成就。另外,北宋宋慈《洗冤集录》五卷,是法医学专著,董汲《旅舍备要方》一卷,是旅途突然得病或外伤的特效药方,用药特别简易,有不少是古书中少见,后亦罕传“尤为奇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是宋代医学突出的贡献。 医学yīxué〈名〉以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医学水平︱医学研究。 医学yixue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中医是我国传统~。 医学yì xué医药方面的学识:昨承冯大爷示知老先生人品学问,又兼深通~,小弟不胜欣仰。(十·227) 医学yī xué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1631年傅泛际译义,李之藻达辞《名理探》卷一:“形性学惟明之一端而已,医学属焉,西云默第际纳。”1634年《远西奇器图说》卷一:“凡学各有所司,如医学所司者治人病疾。” 学科 学科学(科~;史~;哲~;声~) 另见:分类 历史 发展 ☚ 学说 理论 ☛ 医学学校名。古代培养医药人才的学校。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始置,旋废。唐武德七年(624),于太医署内置中央医学,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各有博士、助教,学生均有定额。贞观三年(629),各州、府亦置,有博士一人及学生十至二十人不等。开元元年(713)置助教,未几博士、学生皆省,惟边远少医诸州如故。后复置学生掌州境巡疗。永泰元年(765)复置博士。三都、都督府、上州、中州各设助教一人。宋初设太医局,分科招生学习。崇宁二年(1103),建医学,隶国子监。分方脉、针、疡三科教授学生,选试并依太学三舍法,上舍生四十人,内舍生六十人,外舍生二百人,分斋习读。成绩入高等,授尚医局医师以下职,其余各依等第补官,为本学博士、学正、学录及外州医学教授等。大观四年(1110),改太医学,隶太医局。政和五年(1115),州、县亦置。宣和二年(1120),罢在京医学,南宋复置。元中统二年(1261),于诸路设。每年出十三科疑难题目,送呈太医院,然后发到各路医学,令生员依照学习,年终向负责官府报告,以定其优劣。诸路医学皆设教授。明代设太医院,择医学子弟教之。洪武十七年(1384),于府、州、县均置,设医官管理一府、一州、一县之医务,分别称为正科、典科、训科。清沿置。 医学中国古代培养医药人才的专科学校。最早在公元443年设立,不久即废。公元624年唐代设医学,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科下又分专业。唐代州、府皆设医学,形成医学教育系统。其后宋、元、明、清各代,皆设置医学。 医学Medicine殖民地时期的医学并不比中世纪医学先进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附于超自然的和带有神秘色彩的神话、祈祷以及借助传统的草药和药物。殖民地时期仅有的医学刊物是一份一页纸的招贴,标题是“指导英格兰平民百姓如何应付天花或麻疹的简易方法”。1677年,托马斯·撒切尔在波士顿印刷了这张招贴。1775年本杰明 ·富兰克林首次提出进行医学科学工作。19世纪通过运用麻醉和无菌操作,并经过伊弗拉汉·麦克道尔 (1809年作卵巢切除术)、约翰·柯林斯· 沃伦(1846年作乙醉麻醉手术)、雷金纳德·希伯·菲茨 (1886年作阑尾切除术) 以及威廉·斯图尔特·霍尔斯特德(1885年对神经系统注射可卡因) 等人的工作,使外科手术得到广泛推广。1900年,沃尔特 · 里德征服了黄热病。1906年,西奥博尔德· 史密斯提炼出得克萨斯牛血清。1910年,海德奥· 诺戈奇分离出梅毒螺旋体。1914年,约瑟夫·戈德伯格治愈了糙皮病。1921年爱德华·弗朗西斯发现了土拉伦斯病菌。自此以后,经过擅长骨科的尼古拉斯·森、擅长腹部外科的约翰·B·墨菲、擅长外科休克的乔治·克里和擅长脑外科的哈维 ·库欣等人的努力,外科手术迅速日臻完善。因对医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的有亚历克西斯·卡雷尔 (1912年)、卡尔 · 兰兹坦纳 (1930年)、托马斯·H· 摩根 (1933年) 以及乔治·H·惠普尔、威廉· D· 墨菲和乔治·R·迈诺特 (1934年),1964年,哈佛大学教授康拉德· E·希洛克和慕尼黑大学教授奥多·林农共同获得诺贝尔奖。 医学 医学古代培养医药人才的专科学校。南朝宋元嘉二十年 (443年) 始置,不久废。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年),于太医署内置中央医学,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各有博士、助教,学生均有定额。唐太宗贞观三年 (629年),府、州亦设医学,置博士、教授、生员。宋初设太医局,分科招收学生,隶太常寺。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专置提举一人、判局一人,分方脉、针、疡三科教学,每科置教授一人。学生三百人,教学内容为 《素问》、《难经》、《脉经》、《巢氏病源》、《千金翼方》、《伤寒论》等。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始建医学,改隶国子监,设博士、正、录各四人,分科教学,选试并依太学三舍法,上舍四十人,内舍六十人,外舍二百人。经过考试,上舍生成绩优异者,选充尚药局医师以次医职; 上等,为从事郎,任医学博士、正、录;中等,为登仕郎,任医学正、录或外州大藩府医学教授;下等,为将仕郎,任诸州、军医学教授。后废置不常,或并入太医局,或复置医学。元世祖中统二年 (1261年),遣太医院副使王安仁持金牌到诸路建立医学,设教授,选拔医学生员就学。每年由太医院出十三科疑难题目,发到各路医学,令生员依照学习。每月作医义一道,年终申报医学提举司考核优劣。明代设太医院,择医家子弟教之。洪武十七年 (1364年),于诸府、州、县置医学,是一种医疗与教学相结合的机构。各设医官一人,府医学称为正科,州医学称为典科,县医学称为训科,设官而无禄。医学的主要职责是合药治病;医学内有“医生”即医学生员随医官学习医道,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但无系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清沿置。 ☚ 律学 书学 ☛ 马王堆汉墓古医书/神农本草经/难经/武威汉代医药简牍/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雷公炮炙论/诸病源候论/新修本草/千金方/四部医典/证类本草/洗冤集录/妇人大全良方/饮膳正要/普济方/外科正宗/审视瑶函/温疫论/本草纲目拾遗/温病条辨/医林改错/晶珠本草 ☚ 费隐与知录 马王堆汉墓古医书 ☛ 医学medicine系研究人体构造、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科学。人类的医学渊远流长,多起于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随着科学的发达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今世界性驱于统一的先进科学医学已成为人类健康长寿的有力武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向更深广的领域发展,有的具有相当独立的性质分别成为不同领域的医学。由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不平衡,且有许多各自的独特因素,因此也形成很多民族医学,其中我国的“祖国医学”具有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防治经验,实为人类的宝贵遗产之一,将继续为我国人民及全人类防治疾病做出新的贡献。 医学认识、保持和增强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使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按照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主要部分。各部分又有若干分支学科。中国现行医学主要有中、西医两大体系,并正努力结合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体系。参见“教育”中的“医学”。 医学中国古代培养医药人才的学校。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始设,不久废。唐代医学设于太医署,分医、针、按摩、咒禁四门。“医”又分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小儿科)等。宋京师及州均设医学。元明地方亦设医学。 医学medicine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个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它从人的整体性及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和临床观察等方法,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的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与消灭的规律,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等。 医学官学名。创建于隋,隶太医署。唐沿置,分为医学、针学、按摩学、咒禁学四门。每门设博士一人,医学与针学并各有助教一人。学生每月由博士考试一次,每季由太医署令、丞考试一次,年终由太常丞总试一次。学生毕业后的待遇与国子监所辖的学生相同,可以应举入仕。宋代的医学属太常寺所辖的太医局,以太医局丞为主官,有教授以教学生,学生分为九科,员额三百人。明代医学始设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其具体情形史无明文。清代医学附设于太医院。至于地方医学,宋代设于诸路,有医学教谕。元代于路医学置教授、学正、学录;州医学置学正,县医学置教谕。明清于府、州、县均置医学,遴选谙熟医学者为教官,府称正科、州称典科、县称训科。 医学官学名。隶国子监。 职源与沿革北宋崇宁二年(1103)九月十五日始置(《宋史·徽宗纪》1)。崇宁五年正月十二日罢(《十朝纲要》卷17)。大观元年二月十八日复置(《长编拾补》卷27乙亥)。四年三月二日又罢,医学生并入太医局(《宋史·徽宗纪》2)。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复置医学,并改称太医学(《十朝纲要》卷17、《宋会要·崇儒》3之15)。宣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罢在京医学,医学三舍生并入太学(《宋会要·崇儒》3之25)。 职掌于太医局外别置医学(太医学),教养上医,为州县输送医学教授等专门技术人(《宋会要·崇儒》3之11《医学》)。 编制官额:医学博士四员,医学正、录各四员。设四科:方脉科、针科、伤科、风科。医学生三百人(上舍四十、内舍六十、外舍二百)(《宋史·选举志》3《医学》、《宋会要·崇儒》3之11)。 别称太医学。政和三年闰四月复置后,医学亦称太医学。《十朝纲要》卷17:“(政和)三年闰四月辛亥朔,复置医学。”《宋会要·崇儒》3之14、15:“(政和)三年闰四月九日,敕建学之初……。(四年八月四日)已降指挥许津遣贡赴太医学,与在京学生同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