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配置理论
自然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具有悠久的研究历史,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位置地租可以算是这方面较早的应用研究,按照这种理论,区域配置效率随区域距离市场或中心城市的远近而衰减或递增。到李嘉图(1772—1823),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其地租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发表的 《孤立国》 一书中,不仅说明了位置地租概念,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区位理论,即资源配置的地理空间效应。
近20年是区域配置理论和实践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这首先是因为这一理论与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致力于缩小本国地域差以调节区域性贫穷悬殊状况,由此而大大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计算手段的发展也为区域配置中一些复杂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
区域配置所解决的问题,因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类型和经济运行方式而异。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规划仅仅被看作校正市场不完善的工具,区域性资源配置所起作用甚小,一般并不把资源的区域配置看作是市场的外部因素,因而很少对区域维度予以注意。例如美国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是伴随着市场不完善或市场失灵的讨论而出现的。
在西欧型的混和经济中,资源区域配置的目的首在消除区域间收入和就业机会方面的差异,因而更侧重于福利而不是配置效率,即便是在讨论区域配置的长远效果时,就业也是一个主要的评价指标。
在大多数集中管理的经济状态中,区域维度总是被作为一个提高全局经济效率的手段,与混和市场经济形态比较,前者往往把支持资源再配置的投资拨给那些长期不景气的区域,而后者则更注意拥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区域。这一点看来是比较正确的,我国制定的国土开发纲要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开发序列 (或 “T” 字形开发序列),正是反映了我国资源区域配置的基本特征,即更侧重于全局经济起飞。
当然,在市场经济中,效率导向的资源区域配置受到区域资源报酬 (或区域生产力) 的支配,这会导致经济上的配置效率,通常被称为 “中心—边缘理论”,常常受到福利经济学家的责难。在这方面,集中管理经济类型的国家也是如此,旨在通过最优配置取得区域效率或区间效率。因此,在这两种经济形态中,经济资源总是朝着最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区域,诚然,这种流向必须在许可的限度内。
近20年或30年来,资源区域配置的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但内容和方法却不断刷新。就空间分类来讲,研究范围包括区域内、区域整体以及多区域梯度研究。就模型内容分有解释性模型和规划与政策性模型。解释性 (或预测型) 模型的内容和方法有投入一产出、空间一般均衡、中心地域、移民、增长引力中心、城市土地均衡、运输、空间依存效应等。规划与政策性模型则包括多区域规划、经济增长、运输与投资成本最小化、空间竞争、运输与土地利用优化和可行性分析等。
现代区域资源配置研究的第一个特点是多样性。例如,北美国家侧重于城市建模,进行多区域分析。而前苏联则侧重于非城市化区域的多区域分析,现在开始向城市问题转移。模拟模型的运用日趋增加。在西欧,经济一体化过程越来越明显,因而在区域模型中更多地反映了金融、价格、财政及技术变化过程。
第二个特点是在多区域模型中更关心区域亚系统的联结,既在值最大化的个人或企业会加速地耗竭资源。相反,如果预计替代品的出现还是遥远的事,未来的要求会比现期更大,人们会趋向于放慢对现有存量的开发。
第三个特点是资源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价格的不确定性与需求有关,也与贴现率或利率有关,这种状况将导致“脉冲式” 开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