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次序的一种理论模式。由美国学者胡佛(Hoover,E.M.,1895—1972)于1949年提出。他在早期的区位研究的基础上,以西欧的历史经验为背景,认为一个区域的发展通常经历五个阶段:(1) 区域发展的初始阶段是自给自足的经济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投资和区际贸易很少,区域产业几乎全为农业,区域人口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各种经济活动随农业资源呈均匀分布。(2) 第二阶段为乡村工业兴起的经济阶段。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贸易往来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发展起来了,乡村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开始产生,但由于乡村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全部由农业人口提供,其分布也与农业人口分布相对应。(3) 第三阶段为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随着区际贸易的扩大,区域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和专业化的园艺、乳酪、果蔬等的生产。(4) 第四阶段为工业化阶段。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迫使区域不得不谋求工业化。在工业化早期,制造业的发展以农、林、矿产品加工(如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等)为主。到了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发展逐渐转向以炼铜业、石油炼制业、金属加工制造业、化学制造业等为主。(5) 第五阶段即区域发展的成熟阶段,是服务业输出阶段。这时,区域开始输出资本、熟练技术人员,为欠发达区域提供专业化服务。胡佛等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是区位理论的扩展,但仅描述了区域发展的阶段次序,还没有涉及到区域增长机制及其原因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