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匡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匡衡

匡衡

亦题《穿壁引光》。东晋志人小说。葛洪撰。原载《西京杂记》卷二。《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录载。吴曾祺《旧小说》、刘世德《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和吴组缃等《历代小说选》均载录。描写古代出身贫寒者勤学成才的故事。匡衡从小就非常好学,但家境贫苦,买不起蜡烛。邻人家晚有灯烛,他便从土墙上挖了一个小洞,凑着这一点亮光读书。乡里有个大户,文不识,家富而藏书也很多。匡衡就到他家去当佣工,不要工钱。主人奇怪,问其原因,他说只希望能读主人所有的藏书。主人很感叹,慷慨地将书赠送给他,他就这样成了大学者。由于匡衡善于讲述《诗经》,众儒生就为他编了四句歌谣:“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即匡衡说诗能使人开口而笑。正基于此,时人对其畏服如是。同乡有言诗者,匡衡与之谈论,提出疑问,使对方失败而信服,倒穿鞋子而去,匡衡追之,继续探讨,对方只说理屈辞穷,头也不回地走了。这篇小说描写了关于匡衡的三个小故事。前两个故事,表现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学不倦的精神。他年幼时,没有受教育的条件,也没有自学的条件,但他能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条件。他珍惜夜晚的时间,又用自己劳力换取阔人家的书籍而“遍读之”。这种精神,在当时已博得人们的赞佩,在今天也值得一切有志于勤学的青少年引为楷模。最后一个故事,表现了匡衡追根究底的钻研精神。它简洁而又生动地介绍了匡衡勤奋好学所达到的造诣。两个例子,各具韵致,歌谣点出人们对匡衡的敬重和欢迎;说诗者的慌窘情状与似错非错的答话,暗衬出匡衡的功力和认真态度。这种于疏略的记述中饰以富有活力的文字的写法,充分显示出作品的精妙之处。这篇小说的显著特色是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起来,交相映衬,互作补充。前面写匡衡穿壁引光、为人帮工不计报酬是直接描写,后边写的四句歌谣,则间接烘托匡衡的渊博学识,而其渊博,正是由于勤学所得。“凿壁偷光”这个家喻户晓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 新丰   穿壁引光 ☛

匡衡

 

·葛洪·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此,闻之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顾。
 

〔选自《西京杂记》〕

●●
 本篇选自东晋葛洪撰的历史小说集《西京杂记》。西京指西汉京都长安。《西京杂记》所记都是西汉的遗闻佚事以及一些怪诞的传说,文笔以简洁见长,叙事状物无不惜墨如金。所记事迹,多数为其他史籍所不见,其中许多故事至今传诵不衰。如王昭君为画工所欺远嫁匈奴,卓文君作《白头吟》赋劝阻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的故事等,俱出于此书。但《西京杂记》也不乏有不少具体入微之处,其中自有作者的渲染与夸张。似有增强其可信性之嫌,《隋书》把它列入史部,且不题作者的姓氏,甚至有假托西汉刘向的少子刘歆所作的一说。
 匡衡,是汉朝的大儒,史称他精通经书尤善说诗。汉宣帝时,许多学者上书举荐他深明经义当世无双。曾垒官至太子少傅(教师)与丞相。时下朝廷有政议对策,匡衡常能引经据典,议压众官,也许是因为过于锋芒毕露,汉成帝时遭人弹劾而免为平民。
 本篇不足二百字。作者没有去写匡衡炙手的官场鸿运,而是写他成为大学问家前的清苦求学,特别是他善能说诗,被人畏服的事迹。
 匡衡“穿壁引光”,“作佣求学”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已妇孺皆知,常常用来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作者只轻轻几笔,犹如画苑巨擘,只是粗粗抹来却已神韵毕肖,其家贫不馁,刻苦好学的生动情景跃然纸上。但是作者的精彩之笔是写“衡能说诗”,说匡衡极其善于串讲诗篇。这里“诗”专指《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今日可见的共有305篇,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旧说系孔子所删定。其中部分是诸侯祀神祀祖,赞美业绩的作品外,大都采自民间诗歌,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混乱以至人民遭受的压迫与痛苦的无情揭露或批判,也有不少表现了大胆而真挚的男女恋情。作者介绍匡衡说诗,能“解人颐”,能使听众笑逐颜开。可见匡衡对“诗经”的研究不仅有极深的造诣,而且有独到之处。以至当时的学者文人间有这样的传说,“无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说,谁也不要在这里讲什么《诗经》了,匡衡要来讲诗了,他要是一开讲诗经,无不以心领神会,笑逐颜开。但是有言道,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匡衡是汉朝东海承人,为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人。有趣的是,就有一位匡衡的同乡学者,竟不顾时人“无说诗”的劝说,大胆地设坛讲诗。好学不倦的匡衡听说后,择日欣然前往与之讨论诗义。说到关键之处,匡衡常常对他的一些议论率直地提出疑问,以至几度听这位同乡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末了,慌慌张张地倒穿了鞋子头也不回地离席而去,连匡衡在背后追着喊他“先生留步”的招呼声也没听见,匡衡想劝住他把前面说的再议议,他却是边跑边念道:无话可说的了,无话可说的了。
 本文中作者勾勒的邑人“倒屣而去”的窘态,实乃是神来之笔。屣是鞋。古人相聚,坐而论道大都是脱鞋后,盘腿席地而坐的。这个邑人想从速离去,尽快摆脱窘态以至未及穿正鞋而慌张离席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匡衡令人畏服的情景。作者在这里没有正面去写匡衡的知识如何渊博,谈锋如何犀利,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京杂记》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学者翻检阅读,其中有许多遗闻佚事尽管未必与史实相符,却能传诵不衰,类似“倒屣而去”的逼真而形象的细节描写,是它成功的秘诀之一。
匡衡

匡衡

西汉大臣,经学家。东海承(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字稚圭。家贫而好学,庸作以供资用。射策甲科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荐其经明无双,然宣帝不好儒,故不用。元帝时,乐陵侯史高为标榜文雅,辟其为议曹史,并荐于明廷。拜郎中,迁博士,给事中,屡上疏言政治得失,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朝廷每有政议,傅经以对,言多法议。元帝以为堪任公卿,遂拜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任丞相,封乐安侯。成帝时,曾奏正南北郊,罢诸淫祀,实行祭祀制度的改革。后为有司劾奏专地盗土, 免为庶人, 终于家。

☚ 冯参   孔霸 ☛
匡衡

匡衡

西汉经学家。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以说《诗》著称。元帝即位,衡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太子少傅,位至丞相,封乐安侯。衡上疏及议对朝政,多引《诗》以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指,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汉书·匡衡传》)以圣德纯茂,多本《诗》、《书》,《论语》、《孝经》,亦圣人言行之要,均宜细研深究。成帝时,为追条石显旧恶,为王尊所劾,免官居家。

☚ 匡倩   匡文昱 ☛

匡衡

西汉经学家。字稚圭。东海氶(今山东枣庄)人。善说《诗》,时引经义以议论时政。元帝时,任丞相,封乐安侯。成帝时,为司隶校尉王尊所劾,免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