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诗题《北青萝》,一说有江淹《江上之山赋》: “挂青萝兮万仞,竖丹石兮百重。”这里指所访孤僧居住的环境在山阴险峻处,但也有认为“北青萝”指地名或其他。本诗通过访僧悟禅经过的叙写,表现了诗人想抛开人世间的一切爱憎。
首联写造访的时间和对象。残阳西下,层林尽染,光影变幻,踏着落日的余晖,到茅屋去拜访一位独居的僧人。诗歌一开始就渲染出温馨、迷离、古朴、清朗的氛围,
颔联写造访途中的风景。已是深秋,落叶遍地,寂静的山林哪里有人的影子,只有倦鸟归巢的啁啾,“鸟鸣山更幽”; 清寒的雾气缭绕,润湿的山路层层叠叠向云深处延伸。走在这样幽深空灵的山林中,心便也变得澄澈纯净起来。
颈联写见到僧人。到得僧住的茅屋,已是黄昏,独自敲击的磬音在暮色中传得很远很远,诗人先闻其声,后见悠闲地拄着一枝藤杖。僧的形象在诗中一直没有正面出现,而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淡泊从容的孤僧形象已跃然纸上。
清幽雅静的深山,超凡脱俗的孤僧,让 诗人顿悟生命的真谛。既然大千世界人如微尘,爱憎都是虚妄,还有什么看不开呢?诗人仿佛从现实的苦苦纠缠中得到了片刻的解脱。尾联借佛经的话意点出自己的感悟。
李商隐的诗常为世俗的名利得失苦恼,其实生活除了当官发达,应该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本诗正试图表明这一点。诗人也许并不曾真的抛却,即使是暂时的自我安慰,也反映了一种生命的豁达。这样的内容在李商隐的诗作中并不多见。诗中 “残阳”对“初夜”,“孤僧”对“独敲”,非常工整; 以“落叶”、“寒云”、“独敲”、“闲倚”写山林、孤僧,用词精当而形象鲜明,意蕴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