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为海河水系五大支流之一。古称潞河、御河、运粮河。古北运河上游有3支,即东支潮河(古称鲍丘水),中支白河(古称沽水),西支温榆河(古称温榆水)。在潞州(通州)以上为白河,以下为潞河。隋炀帝开永济渠后,沽水恢复自今武清南流至天津故道。明末,改为北运河(南北大运河北段)。北运河起自通县北关挡河闸(上游称温榆河),流经北京昌平、海淀、顺义、河北香河,在武清县土门楼入津,在屈家店与永定河汇合,在仁桥区郭辛庄与子牙河汇合,在耳闸汇人海河干流。北运河全长约148公里,其中天津境内长89.8公里。历史上北运河对沟通南北经济、政治、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北运河系因上大下小,尾闾不畅,常溃堤成灾。清康熙年间,开挖筐儿港引河;清雍正年间,开挖青龙湾引河等分洪河道。建国后,对北运河进行全面治理。1950年,复北运河右堤,1950~1951年,疏浚青龙湾引河。此后,在上游修建十三陵等10座中小型水库,控制山区流域面积409平方公里。北运河设计河底宽65米,设计水位8米,最大流量400立方米/秒。同时,该河段还兼有引滦输水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