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ěi měi zì yóu mào yì xié dìngСевероамерикнское соглашéние о свобóдной торгóвле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1992年8月2日签订。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宣告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这个自由贸易区拥有3.6亿人口和6000多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国经济实力比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区域经济集团以来,凡以“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等有形协定组建的区域合作组织,均在各成员国经济水平大体相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北美自由贸易区中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虽同属西方七大国,但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实力差距则更加悬殊;墨西哥则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均不可与前两者同日而语。
美国是加拿大最大的贸易伙伴。加拿大既是美国主要的原料供给国,又是美国最大的商品输出国。1985年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惠斯说过:“加拿大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就像加利福尼亚州与美国其他49个州的关系一样。”加、美两国是世界上贸易额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以1991年为例,加拿大对美出口额1095亿加元,占加拿大出口总额的75.4%,占美国同期进口总额的19%;加拿大从美国的进口额862亿加元,占加进口总额的63.7%,占美国同期出口总额的23%。美国在加拿大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使加拿大经济既受益又严重依赖于美国市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资本所操纵。这种严重的依赖关系使加拿大成为最容易遭受美国政策伤害的国家。
从自然地理位置看,墨西哥与加拿大同属北美大陆,但其经济状况与加拿大截然不同。墨西哥属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力量相差悬殊。墨西哥的人口虽然是加拿大的3倍,但国民生产总值不足加拿大的1/2,人均产值仅为加拿大的1/10左右。其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和欧共体。墨西哥是加拿大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一直是加拿大在拉丁美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但双方贸易额并不大,且加拿大对墨西哥贸易一直出现逆差。以1991年为例,加拿大对墨西哥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25.7亿加元和4.6亿加元,仅占加拿大同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9%和0.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墨政府一直采取稳定的进口替代政策,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油价暴跌,经济结构失衡,效益低下,负债累累,国民经济陷于困境。萨利纳斯上任以来,积极推行鼓励出口 政策,将对外贸易的重点放在美、加两国。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前三国经济实力对比

国别面积
(千平方千米)
(1991年)
人口(百万)
(1991年)
国民生产总值
(百万美元)
(1990年)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元)
(1990年)
小时工资
(美元)
(1991年)
美 国937325053952202179014.77
加拿大997626.55100152047016.02
墨西哥198586.223775024901.80

协定形成过程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3个国家中,起领导作用的实际上是美国和加拿大。事实上,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正是在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加、美之间的互惠贸易尝试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早在1854年,加拿大和美国就签署过一个贸易条约——《贸易互惠条约》,规定双方降低关税,实行自由贸易。这个条约更多的是双方的主观愿望,客观条件根本不允许,不久就夭折了。1935年,美、加两国签订双边关税协议,降低了部分商品的税率。1944年,两国又签订协定,正式取消农业机械关税。1954年和1965年,双方又分别订立《国防产品分享协定》和《美加汽车协定》。这两个协定涉及范围狭小,只限于军火和汽车贸易方面的合作和免税。1980年,里根在竞选总统时提出建立一个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诸国在内的“北美共同市场”的设想。加拿大方面也于1985年提出关于建立“加美自由贸易区”的主张。1986年,两国就此问题正式开始谈判。1987年,双方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草案。1989年1月1日经两国议会通过后该协定正式生效,协定规定,加、美两国间的关税和多数配额将在今后10年内分期分批取消。在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开始之际,美、墨两国也决定提出双边自由贸易框架协定计划,并于1987年签订一份贸易与投资的框架计划。1990年9月14日,加拿大宣布加入美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这样,原来的美加、美墨两个双边自由贸易问题就扩大为美、加、墨三方的自由贸易谈判。1992年8月2日,三国代表经过长达14个月的讨价还价,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同意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该协定经三国议会通过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协定主要内容 协定核心内容是三国间贸易方面的互惠安排,已远远超过贸易范围,还包括资本流动、知识产权保护、仲裁、环境等多方面的互惠安排。协定规定过15年(即2009年)之后,三国间的所有关税及各种非关税壁垒将全部取消,届时北美大陆将成为一个完全的自由贸易区。具体内容如下:(1)贸易自由化。包括取消关税、原产地规则、行政对关税的监督、纤维和衣料贸易、汽车贸易、能源和基础化学品贸易、农产品贸易、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标准、紧急处理措施、反倾销和关税相抵规定、对筹措资金的开放等12项具体规定。其中,与加拿大有关的取消关税方面的内容有:规定大部分商品关税从协定生效起5年~10年内,按年度均等下降直至取消,部分特殊商品在15年内取消。产地规则,以确保产品在北美地区生产为宗旨,采取“交易额”或“纯成本”计算方法,北美生产比率达到62.5%。纤维和衣料贸易,符合原产地规则的纤维制品和衣料,协定生效后立即或在今后10年内取消关税。汽车及其零部件贸易,墨从美、加进口:轿车关税即时下降50%,其余的在10年内取消,轻型卡车关税即时下降50%,其余的在5年内取消,其他车辆关税在10年内取消;加从墨进口:与墨的进口关税安排同步;美、加之间的汽车关税,仍按《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实行。农产品贸易方面,美、加之间按《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实行;加、墨之间,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原则上即时取消,水果和蔬菜类关税在5年~10年内取消等等。(2)服务贸易自由化。包括力求扩大乌拉圭回合谈判所及服务贸易自由化范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和给经营服务业者以国民待遇。(3)投资自由化。规定对投资者相互给予国民待遇,而且,对投资者不再规定诸如一定的出口比例、原产地限制、贸易收支、技术转让等条件。(4)其他。包括竞争政策、垄断及国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进出国境规定、实施体制及解决纠纷手续、法律执行、协议规定的例外、最后的规定、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等9条规定。
加拿大加入的原因 加、美两国间的贸易矛盾和自由贸易问题由来已久。从历史上看,加拿大的利益优势主要在于地大物博和资源丰富。自17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主要受惠于初级产品的出口。由于保护主义、环保等原因,初级产品的出口受到冲击,出口额由1956年的89.5%降至1989年的49%。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出口比重有所提高,但主要是由于美国控制下的制造业得到较大发展的结果,同时在贸易总额中也是农、林、矿产品贸易额锐减的反映。1988年,《加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前,加拿大制造业现代化程度不到美国的27%,甚至不如1970年的水平。如果排除汽车工业高度集中的现代化程度,其他制造业中的生产能力仅及美国同类水平的一半左右。这使加拿大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了保护本国的制造业,特鲁多政府在1979年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东京回合(这次谈判大大降低了关税)前的整个70年代都采取高额关税和政府大量补贴的政策。这种政策造就了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许多松散而毫无生气的制造业。美国的多国公司为了避开关税壁垒和得到政府的实惠,纷纷在加拿大投资,他们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对外出口,而只是为了争夺加拿大的国内市场。几年前,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北美九国》,不过是美国东北部夕阳工业区的一部分而已。难怪加拿大人形容自己只是美国的“挑水劈柴夫”。这种念头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演化成一股强劲的民族主义潮流,强烈要求政府改变加拿大在加、美贸易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特鲁多政府被迫采取保护政策,限制美国多国公司对加拿大经济的控制,并努力收购由外资控制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工业,从而影响了美国公司和美国政府的关系。特别是1980年加拿大政府又颁布国家能源政策,致使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离开加拿大,仅1981年和1982年就流走54亿加元。结果是加拿大失去它赖以改造过时经济基础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营销专家。美国的报复也随之而来,强行对加拿大的政府补贴商品征税,并对部分加拿大商品实行配额制。结果是加、美贸易矛盾加剧,加拿大经济也因此受到严重挫折。1984年马尔罗尼上台,改变战略,改革具有保护色彩的工业政策,取消了1980年的国家能源政策,大力削减政府的各项补贴,并积极谋求同美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协定。
近50年来贯穿加、美经济关系的主题是自由贸易问题。以往的自由贸易谈判主要是消除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1979年关贸总协定谈判东京回合后,关税进一步降低,因而关税已不再是加、美贸易谈判的主要问题。事实上加拿大运往美国的绝大部分商品都完全免税。当然也有部分商品面临高关税,以致根本不能销往美国。对加拿大来说,比消除美国关税更为重要的是加拿大商品能否安全、稳定地进入美国市场而不遇到美国的非关税抵制或其他贸易保护措施。为此,加拿大愿意与美国取得一致意见并成立一个不完全以美方意志为转移的争端解决机构。加拿大希望从中得到以下好处:降低制造业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刺激本国公司采用先进技术,研制新产品,并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外向型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外国公司所有权并降低物价。
加拿大国内对自由贸易历来有两种看法。拥护者认为,只有通过自由贸易,才能使加拿大商品顺利进入美国市场,从而保证加拿大制造商最大限度地扩大其产品销量,以获取足够的资本,用于本国企业的改造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反对者则认为,自由贸易将使美、加两国的经济政策进一步一体化,代价是加拿大最终丧失其政策独立性,处于任人摆布的地位。他们认为,从长远看,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走向多边自由贸易可能对加拿大更加有利。更有一些人担忧自由贸易协定所包括的各种服务业、文化性事业、统一的能源政策方面的协议可能会使加拿大的主权受到侵犯。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双方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经济发展是加拿大进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首要任务。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重要成员国。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603美元,人均商品进出口总额9144美元,在西方七大工业国中分别列第三和第二位。应该说加拿大是一个有相当吸引力的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然而,进入80年代后,加拿大始终被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高失业率所困扰。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加拿大1961年来经济增长情况

年份1961~19701971~19801981~1988198919901991
增长率5%4.5%3.2%2.5%0.5%-1.5%

资料来源:《加拿大世界年鉴》,1993年卷
该表清楚地表明,8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并不乐观,其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1988年后,经济更是迅速滑坡,1991年出现负增长。其次是高失业率。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加拿大的失业率比较高。尤其是在80年代前半期,加拿大经济严重衰退,失业人数激增,1982年~1984年间年均失业率达11.4%。此后稍有下降,但在1990年后又有回升之势,1991年达到10.3%。在这种形势下,加拿大急于与美国进行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可以说是迫不得已的。它需要保证其商品顺利地进入美国,同时也需要引入美国的资本,使经济恢复活力,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经济困难。再则,实现加、美自由贸易,从长远看可以提高加拿大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为对于自由贸易区外的国家来说,进入加拿大市场就意味着进入与之联盟的美国市场。
加拿大决心参加由美、加、墨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担心一旦美、墨自由贸易联盟形成后,会影响《加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实行,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失去在美的部分市场。更何况墨西哥还是加拿大在拉丁美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发展也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加拿大加入北美自由区符合世界贸易发展新趋势。8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又出现低速增长,整个世界贸易不景气,美日、美欧及欧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再度加剧。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各国都采取不同的贸易保护措施。例如,美国在1988年通过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综合贸易法案》,使其贸易保护手段法律化、制度化。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一体化也是对付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至少可以使集团内国家相互占有对方的市场。对加拿大来说,争取与美国和墨西哥结盟,就意味着争取占领其市场。经济一体化,或称区域经济集团化、贸易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发端于西欧,60年代~70年代在世界各地获得迅速发展,80年代中期以后,其发展趋势还在明显加强。经济一体化指在组成一体化集团的成员国之间逐步消除所有歧视性贸易障碍和其他非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无阻碍流动,并为此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各种类型的经济贸易集团,无一例外地实行差别贸易政策,即在集团内国家之间消除或完全消除贸易壁垒,而对集团外国家继续保持贸易壁垒。欧共体经过关税同盟的成功实践,已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宣告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商品、资本、劳务已实现在区内的完全自由流通。除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外,欧共体其余9国1993年底实行人员的完全自由流动。多年来,西欧一直是加拿大的重要贸易伙伴,统一大市场的建成,使欧共体区内经贸联系进一步加强,许多原来由区外进口的商品也将逐步为区内同类产品所取代,这无疑会给加拿大对欧共体成员国的贸易带来不利影响。在这一点上美国遇到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在亚洲,以日本为主的最富活力的东亚经济圈正在形成。由于圈内的许多国家在对北美三国的贸易中都占有一定地位,且其地位近年来不断提高。因此,这个经济圈一旦形成,必然使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北美三国在东亚市场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在北美的近邻拉丁美洲,90年代伊始,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共同体等一体化市场都得到大力倡导并可望相继建成。此外,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加快了建立澳新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可见当今世界,地区经济一体或贸易集团化已是全球性的浪潮。面对这些挑战,美、加、墨三国结成自由贸易区,不失为一种有力的应付措施。
协定给加拿大带来的经济利益 加拿大国内反对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人不少,最主要的是担心低工资的墨西哥的加入会导致加拿大资本大量流向墨西哥,从而使国内本来已经很高的失业率进一步加剧。但是应该看到,加拿大从中获得的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三国协定确保了《加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基本原则,使加拿大产品顺利进入美国得到保障,这是加拿大所希望的。并且加拿大因此还获得新的市场墨西哥,利于扩大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对墨出口,诸如农业机械、矿山机械、林业产品等。其次,加拿大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将得到增强。三国协定实施后,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外来贸易产品增加了新的限制。从表面看,美、加、墨三国对外部进口商品关税没有改变,平均关税率依然分别为2.5%、4%和10%,似乎并未加强贸易保护限制。但是,因为区内关税和各种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直至完全取消,其商品价格必然降低,从而增强了对区外商品的竞争力。这对本来就缺乏竞争力的加拿大制造业无疑是一个福音。
再次,加拿大获得了调整其产业结构的机会。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时期,由于各国产业处于不同的层次,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科技力量,不断提升本国产业结构,使之向高资本密集型、高科技型方向转变,而将一些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恰恰成为这些转移产业最合适的接受者。加拿大和墨西哥在产业的垂直分工上具有极大的互补性,双方各自有相对的优势。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加拿大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资本流动进一步加强在墨的优势地位,扩大在墨的市场。同时,还可以通过直接投资这个媒介,把一些在本国已没有优势的夕阳工业转移到墨西哥去,与墨西哥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从而提高资本的利润率。当然,大量资本流向墨西哥,也可能增加加拿大国内的失业率。
加拿大能否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得益,与美、墨两国结成关税同盟前比较,是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还是“贸易转移效应”,这要看关税同盟的其他经济效应,经过实践后进行综合比较才能确定。加拿大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得失利弊究竟如何,有待将来协定的具体实施情况而定。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签署的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协定决定自生效之日起在15年内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实施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以形成一个拥有3.6亿消费者,每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主要内容有:
❶关税相互减免;
❷取消进口限制;
❸坚持产地规定;
❹政府采购协定;
❺鼓励投资;
❻扩大相互金融服务;
❼发展相互自由运输;
❽鼓励保护知识产权;
❾协商争端解决机制等。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订的旨在消除大部分贸易和投资壁垒以促进三国间自由贸易的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据此协定,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所有农产品贸易的非关税壁垒立即全部取消,其他的壁垒则在5~15年间逐渐取消。所有的农业条款在2008年前全部执行。对于对进口敏感的工业,则允许墨西哥有一个较长的转变适应期,期间可以进行保护。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条款早在1989年就开始执行,并于1994年并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按此条款,影响美加之间农产品贸易的所有关税除极少数外,于1998年1月取消。墨西哥和加拿大之间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中达成了单独的双边协定,规定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按此规定,墨西哥和加拿大之间的大部分关税或者立即消除,或者分别在5年、10年和15年间消除,而两国在奶制品、家禽、鸡蛋和糖方面的关税则保留下来。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联合国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经济委员会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