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四岛问题
亦称日本北方领土问题。四岛指位于日本根室海峡东面的齿舞、色丹、国后和捧捉四个岛屿,总面积为4,996平方公里。第二次大战前,四岛一直归日本管辖,属北海道的一部分。日本战败后,被苏联占领。日苏间的领土问题由此产生。从历史上看,北方领土的土著居民是北海道的阿依努人,属于日本的少数民族。17世纪,日本北海道松前藩已开始正式经营该地。1784年,日本人在捧捉岛立下牌柱,在那里制定乡制,开辟渔场。18世纪以来,日本幕府与沙皇俄国为争夺库页(萨哈林) 岛与千岛群岛进行了激烈角逐。但在1855年双方签订的《日俄友好条约》以及1875年签订的《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中也仍未影响日本对四岛的主权。为此,日本认为,四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但苏联则强调,苏联和日本之间的领土问题,“根据各有关国际协定已经解决并固定下来,”不存在领土的争议。苏联所说协定指《波茨坦宣言》第八条。即“开罗宣言无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它小岛内”。而涉及《开罗宣言》的内容是:“三国之宗旨在于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东太平洋所夺取或占领之一切岛屿。”1945年8月,苏联在日本投降后,提出整个千岛群岛应由苏军受降,日本北海道北部应属苏军受降区。随后,派兵占领了包括南千岛的国后、捧捉两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以及北海道的色丹岛和齿舞岛。并于1946年2月,苏联单方面将千岛群岛、南库页岛及齿舞、色丹两岛并入苏联版图。1956年,日苏建交时,苏联曾表示“同意把齿舞群岛、色丹移交日本”。1973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苏时,勃列日涅夫也承认北方四岛问题属日苏间未解决的问题之一。但70年代中期后,苏联矢口否认日苏之间存在领土问题,并在四岛范围内加强军事力量,构筑设施,使北方领土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为收复领土,日本人民于1981年正式把2月7日定为“北方领土日”。1986年和1988年的苏日外长会谈中,双方讨论了北方四岛问题,但分歧依旧,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期待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日时将对北方领土问题的立场有所松动。但1990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会见日本众议院议长樱内义雄时说,苏联不拥有他国领土,“我们不存在领土问题”,从而拒绝了日本在“北方领土”问题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