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宋末叶以降词的变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宋末叶以降词的变化 北宋末叶以降词的变化台湾学者徐信义认为,北宋末叶以降词的创作有下列种种变化:一、不刻意讲究合于管弦、合于音律。李清照说:“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但一般词人,不懂音乐的居多,不大可能注意到这些与音乐相关的格律。晁补之说苏轼词,“人多谓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这正是他不讲究合于管弦的缘故。二、不刻意讲究词调的声情。每首词的音乐,各有其所要表现的感情,即声情,词的文字须配合声情。有些人也不知此理,只是依照前人作品的平仄谱去填。也就是说,他们把词当作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依格律去作。三、精于熔裁锻炼。词本来供演唱,文字力求平浅通俗。而宋代诗人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填词时也使出了作诗的功夫,使词带上了浓厚的诗味。因此,宋代就有人注解宋人词,以指明典实与词语的出处。姜夔虽知晓音律。但姜词的语句如“波心荡、冷月无声”、“千树压、西湖寒碧”,比唐五代的作品精练得多,直是诗人语了。四、不避典故成语。诗人作词,由于“余习所牵”,往往用成语典故增加典雅的气氛。如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句,典出李斯,辛弃疾“寂寞,家山何在?”本于宋徽宗“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句。五、风格雅正。诗化的词讲究雅正,极力避免俚俗。沈义文、张炎均主张填词下字要雅正。(出处见《词的诗化》条。) ☚ 晚唐词的变化 北宋后期词人群体概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