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六词人的意象运用
北宋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苏轼和周邦彦六位词人在意象运用方面颇具特色,刘若愚对此作了具体分析(参见《北宋主要词人》)。他说,就单纯意象而言,晏殊笔下的意象多取自大自然,尤其是自然界中阴柔的景物,以及词人周围的建筑、摆设等等。柳永常常通过视觉来积累意象,柳词的单纯意象明显有三类“第一类取自大自然,如雾(他最喜欢用)、云、日光(尤其是落日的余辉)、月光(尤其是残月)、风、雨、山、河、树木(尤其是柳)等等。它们组成一种广阔迷茫的景色,为人生之旅提供肃穆阔大的背景。第二类取自家庭生活,如亭阁、帘幕、衾被、灯烛,借以制造令人感到亲切的家庭气氛。第三类是描写美妇的,如写她们的眼、眉、唇、手、服饰等。这三类意象一方面传达词人在人生之途上的孤寂心情,一方面透露他对幸福家庭的期盼和对女人诱惑的沉迷。
六词人的复合意象也是多姿多采的。周邦彦在《玉楼春》第四中,并置了一连串形成鲜明对照的意象。色彩的对比贯穿上下阕:红的桃花与白的秋藕、赤栏桥与黄叶路、青色的山岫与红色的夕阳。此外还有静态意象与动态意象的对比:首句暗指游子浪迹天涯而无休止,而第二句里的秋藕虽然断绝,却藕断丝连;第三句暗指词人静静等候,第四句却暗指他在独自举步寻觅着路径;下阕还有屹立不动的山与振翅飞翔的雁、风卷之云与粘地之絮两相对比。这些意象强调词人无所依归的境况,也透露了他的爱情的久长。晏词的比较意象,有些感情很强烈,如“秋露坠,滴尽楚兰红泪”(《谒金门》);有些将感情与自然景物融合起来,让人分不清究竟是谁比喻谁,如“雨条烟叶系人情”(《浣溪沙·杨柳阴中驻彩旌》)、“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柳词的比较意象变化多、结构巧。有的是两种实物的比较,如“云涛”、“火云”、“膏雨”、“月华如水”、“神京风物如锦”;有的是精神与物质、抽象与具体的比较,如“蕙质兰心”、“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西江月》)、“纵有余香,也似郎恩爱,向日夜潜消”(《西施》之三);还有的以动词代替“似”或“如”等比喻词的,颇为清新可爱,如“九枝擎烛灿繁星,百如焚香抽翠缕”(《玉楼春》之一)、“叶剪红绡,砌菊遗金粉”(《甘草子》之二)。欧词的比较意象有时和谐音双关一起使用,如“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丝”本身具有意象性,又与“思”谐音。秦观在这方面也有创新:他的名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之一),打破了以具体喻抽象、以物质喻精神的常规,令人耳目一新。他还善于化用前人的名喻,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之一)、“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八六子》),都是活用李煜的意象。如果关于某一主旨的比较意象一再出现,也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苏轼常说“世事一场大梦”、“人间如梦”、“古今如梦”、“十五年间真梦里”、“人生如寄”、“人生如逆旅”、“此身如传舍”、“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它们便集中反映了这位词人对须臾人生的看法。北宋词人运用替代意象,多流于俗套,如“秋波”代眼、“樱桃”代唇、“冰轮”代月之类。偶而亦见引人入胜的例子,如“雪浪翻空,粉裳缟夜”(周邦彦《水龙吟·梨花》)、“晕酥砌玉”(周邦彦《玉烛新·梅花》)等。柳永喜欢把两个替代意象放在一起,使其相映成趣,如“金波银汉”、“尤红𣨼翠”、“倚玉偎香”。秦观笔下的转借意象,新颖工巧,常成为脍炙人口的妙句隽语。例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满庭芳》)、“更春共斜阳俱老”(《迎春乐》)。秦词中更多的例子是转借意象与拟人法共用“《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木兰花慢》)、“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沁园春》)、“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蝶恋花》)等等。柳永设置转借意象也很新颖,如“艳杏烧林,缃桃绣野”(《木兰花慢》之二)、“金丝玉管咽春空” (《玉楼春》之三)、《残叶舞愁红”(《雪梅香》),其中有些涉及通感(synaesthesia)。
具体词作的特色、某个词人的风格均与意象运用有关。柳永的《八声甘州》用了一连串诉诸视觉的单纯意象,它们所描绘的景色、所唤起的感情,有如宋、元大家的山水画。晏殊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选取意象的方式(再加上其他因素),帮助他形成了闲雅温润的词风。周邦彦多用意象,并工于雕刻复合意象,因此周词的风格纤巧、典丽,但在表情达意方面也缺乏透明性。俗套意象 威克斯特德认为,早期词作里有很多意象是俗套的,但仍然是引人联想的。“画堂”、“兰棹”、“金井”、“残烛”、“梦魂”等等,是早期词人惯用的意象。这些意象中的一些修饰语,只是指明被描述的对象是可爱的,精致的或迷人的,如“玉楼”、“金井”、“兰棹”。他也援引了薛爱华(Edward H.Schafer)在《布冠诗章:道姑爱情诗歌》(载于《亚洲研究》第32卷)一文中的观点:
也许最好不要以为这些词语是“陈词滥调”,而应视为诗人必用的一部分技巧语言。它们向诗人的本领挑战;它们考验诗人的技巧;它们磨练诗人的想象力。措词常规以及与其相伴的语吻和基调,给诗词创作以种种限制,而诗人在这些限制下组织美辞丽句时,必须发挥最大的才能。
威氏还认为,诗人运用这些激发联想的俗套意象是早期词作流布人口的原因之一。参见威氏的《韦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