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北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北史》

《北史》

《北史》是记载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和隋朝更替、兴亡始末的一部重要史籍,为二十四史之一。起自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迄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全书100卷,无志、表,而为本纪12卷,列传88卷。《北史》为唐代李延寿私人撰修,历时16年,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进奏于朝廷,成为唐修八史之一。李延寿父李大师曾仿《吴越春秋》,准备著成南北史,但未成而卒。李延寿继承其遗志,继续编修。后入史馆参与修撰《隋书》、《五代史志》等史书,而收集到大量的有关资料,为《北史》成书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北史》主要依据魏、北齐、北周、隋等几部断代史,加以删节、增补,改编而成,其中删《魏书》为多,补《北齐书》为多。由于《北史》在编纂体例上打通北朝至隋各朝代的断限,故形成了时间上的联贯性,弥补了各断代史的局限性。特别是事增文省的编纂方法,既保留和增加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又较全面地记载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史实,因而,后人常用此书作为校勘北朝四史的参考依据。不过《北史》集四史而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全书只有纪、传,无志,故失各代典章制度及其沿革;以世族、家族立传,常追溯先世,而有附会之处;叙事中杂有鬼神迷信之说;与《南史》有重复之处,故有一人之传立于二史的现象。正因如此,后人对《北史》褒贬不一,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持否定态度,北宋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则大加称颂。《北史》完成后,曾得到唐监修国史、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的校阅,后在流传中有脱误、残缺之处,清钱大昕于《廿二史考异》中对此有所考订。《北史》流世的版本主要有明代的南、北监本,清代的武英殿本等。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百衲本《北史》,系影印元大德刊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北史》标点校勘本,集前人考据成果。为一部较好的版本。


古籍名著《北史》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北史

 纪传体断代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成书于唐显庆四年(659年)。
 李延寿,李遐龄。其生卒年月不可考,大致生活在唐高祖、太宗和高宗年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官至御吏台主簿、符玺郎兼修国史。唐太宗时,他受命参加《隋书》记传、十志和《晋书》的编写,还曾参预过编辑唐朝的“国史”并著有《太宗政典》。《北史》以及《南史》的撰著,是由李延寿之父李大师开始的。李大师,字君威,北齐和隋朝任地方佐吏,隋末在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所建立的夏政权任礼部待郎。窦建德失败后,他被唐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贞观二年。当李大师编纂《北史》、《南史》时,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齐书》、魏收的《魏书》已流传很久,魏澹的《魏书》和王劭的《齐志》也已成书。但李大师“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李大师本是依照《吴越春秋》,采用编年体,没有成书。李延寿在此基础上,改用《史记》纪传体的体裁,就《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删繁就简,改编成。其中《宋书》删削最多,《陈书》删削较少。书成之后,唐高宗李治很重视,并亲自为之作序,但这篇序到宋已失传。
 《北史》主要就《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进行删削,其中《魏书》删削较多,《北齐书》、《周书》删削较少。
 《北史》一百卷,其中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起自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终于隋义宁二年(618年),记述了北朝魏、齐(含东魏)、周(含西魏)、隋四个封建王朝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
 《北史》本纪十二卷分别是:《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帝纪按北朝魏、齐、周、隋的系统,依朝代先后,顺序编排的。其中东、西魏本纪均放在北魏之末。魏收没有为西魏立纪,李延寿根据魏澹的《魏书》,补了西魏三个帝纪,包括《西魏文帝纪》、《西魏废帝纪》、《西魏恭帝纪》。三帝纪很重要,概述了西魏一代的政治、军事大事。“孝武与高欢构难,以中军四面大都督。及从入关,拜太宰、录尚书事。”宇文泰酖杀孝武帝,于大统元年另立文帝,“皇帝即位于城西,大赦,改元。”“三年安定公宇文泰大破东魏军于沙苑,拜泰柱国大将军。”西魏的力量超过了东魏。
 列传八十八卷分别是:《后妃列传》二卷,《魏宗室列传》五卷,《齐宗室列传》二卷,《周宗室列传》二卷,《隋宗室列传》一卷,《魏诸臣列传》三十一卷,《齐诸臣列传》四卷,《周诸臣列传》十二卷,《隋诸臣列传》八卷,《外戚列传》一卷,《儒林列传》二卷,《文苑列传》一卷,《孝行列传》一卷,《节义列传》一卷,《循吏列传》一卷,《酷吏列传》一卷,《隐逸列传》一卷,《艺术列传》一卷,《列女列传》一卷,《恩倖列传》一卷,《僭伪附庸》一卷,《高丽》等列传六卷,《序传》一卷。因《魏书》未记西魏事,所以《后妃传》补入了西魏诸帝后,《宗室传》对入关元魏的宗室都增补了资料,此外还补了梁览、雷绍、毛遐、乙弗朗、魏长贤等人的专传。至于增加附传或在原来的纪传中补充了史实的地方也为数不少。有的原传文字无几,增补部分超出数倍。如《李弼传》后,对西魏、北周的军事制度有较详细的记载。传目亦有新增,如《贼臣传》前史所无,李延寿始立此目,以贬侯景等。
 《旧唐书·经籍志》以李延寿之书(即通史)一类,《新唐书·艺文志》谓之集史,郑樵《通志·艺文略》定为通史。刘知几《史通》列南北史于史记家,言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其君臣流例,纪传群分,皆以类相从”。但李延寿从事南北史的编纂并非全以抄撮了事,这点必须肯定。
 李延寿所致力者仅本纪列传,于南北典章制度,不能理而明之,故一概不录,所以《北史》未修南北史志,或由于此。北魏、北齐、北周三代史书,残缺很多,自宋以来,即以《北史》补足;如果无《北史》,则残缺部分无法弥补。当然《北史》与魏、齐、周书亦略有区别,至于基本史料仍录自魏、齐、周书,有《北史》在,保存原书十之八九,可见北史的重要地位。
 李延寿修南北史,似无轩轾,然以《北史》为正。此因隋唐出于武川,与魏周同源,故以隋承周。《南史》先成,剪裁稍密。《北史》则删削《魏书》,因仍齐、周、隋书,功力稍逊。
 研究《北史》,可参考李慈清的《北史札记》。版本参见《南史》。

《北史》

记载北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唐代李延寿撰。全书共100卷,其中魏本纪5卷、齐本纪2卷、周本纪2卷,隋本纪2卷、列传88卷。记述从公元386年(北魏登国元年)到618年(隋义宁二年)共232年的历史。

北史

183 北史

断代史史书。100卷,本纪12、列传88,唐代李延寿撰。记载北朝魏、齐 (含东魏)、周 (含西魏)和隋四代,自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迄隋恭帝义宁二年(618) 233年间史事。延寿父大师曾撰南北史书,未成而殁。延寿继承父志,以其父旧稿,参考已出宋、齐、魏诸书和已撰成尚未颁行的梁、陈、周、齐、隋诸书,历时16年,私家修成此书。该书虽取材于八代史,在史料上确有增加,且可对八代史进行考订、勘误,文字简练易读。所以,八代史虽出,该书也有流行必要。

☚ 南史   隋书 ☛
北史

北史

纪传体北朝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卷。唐李延寿(生平简介见《南史》条)撰。记事起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迄隋恭帝义宁二年(618),述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各朝兴亡,共二百三十三年历史。计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无志表。延寿撰《北史》,除用其父李太师原书稿外,主要以《魏》、《北齐》、《周》、《隋》四书为本。其总四书为一史的方法为“编次别代,共为部秩”;“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鸠聚遗逸,以广异闻”(《北史·序传·上南北史表》),即打破北朝四书的朝代界限,而以《北史》统贯之。北朝四书原有帝纪,《北史》将其连缀为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后妃》、《孝义》等传,北朝四史原有此目,《北史》亦按朝代为序将其连缀。凡祖孙父子兄弟,《北史》也采用与《南史》相同的办法传一人而其子孙皆附于传内。对这种作法,钱大昕赞谓“延寿既合四代为一书,若更有区别,则破碎非体,又必补叙家世,词益繁费。且当时重门第,类而次之,善恶自不掩,愚以甚得史记合传之体,未可轻议其失”(《潜研堂问答》第九)。北朝四书叙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原达三百十五卷之多,《北史》则浓缩为一百卷。删繁就简,事增文省,条理清晰,文字简炼确是《北史》之长。李延寿世居相州,于《北史》用力独深。《南》、《北》二史相较,《北史》更为精博。其删削北朝四书时,对《魏书》纪传删芟较多,主要是那些每代的禅让过程、檄文、诏令、表册等。《隋书》中史论多为魏徵所写,言精而意赅,故多为《北史》所采。因《北史》卷帙少,头绪明,易钞写,便周览,故面世后影响超过北朝四书。《北史》虽删节北朝四书,但亦增加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李延寿自谓“又从此八代正史外,更勘杂史于正史所无者一千余卷,皆以编入”(《北史·序传》),魏收作《魏书》,以东魏为正统而不为西魏三帝及诸后立纪传,遗漏西魏史事,实不得谓之完史。隋魏澹撰《后魏书》,“矫正收失,澹以西魏为真,东魏为伪,故文、恭列纪,孝靖称传。合纪、传、论例,总九十二篇”(《史通·古今正史》)。魏澹《后魏书》今佚。李延寿即据澹书,在《北史》本纪中补进了西魏文帝、废帝和恭帝三帝纪,在后妃传中亦补进了文帝、废帝、恭帝三帝皇后列传,又增梁览、雷绍、毛遐、乙弗朗、魏长贤、魏季景、房谟、唐永、孟信、郭道、李顺兴等人列传。这样,《北史》所记魏史,就包括了东魏和西魏,较魏收《魏书》为详,未留下大的缺漏和空白。另如《北史》所记高门大姓高乾草菅人命,劫女杀婢事,此为《北齐书》所无。在李弼等人传后,对西魏、北周的军事制度有较详记载。《苏威传》记隋统一后江南地区人民的反隋暴动很详尽,为《隋书》所不载。这些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阶级矛盾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延寿撰《北史》时广搜杂史,将大量口语材料增补入传,遂使《北史》所记人物形象生动,亦更加真实。这类资料在《东魏孝静帝纪》、《高昂传》、《斛律金传》、《李稚廉传》、《尔朱荣传》等人纪传中时可发现。《北史》之失,亦与《南史》相类。首先是删削有不当处。如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宋、魏间发生大战,历时一年多,魏太武帝曾渡过黄河,攻至长江北岸,太武帝筑行宫于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这是关于当时南北关系的重要史实,《魏书·世祖本纪》、《宋书·文帝纪》皆有详细记载,《北史》删至四百字,不少有价值的史料便被删掉了。又如北周有大臣尉迟迥,其弟为尉迟纲,“尉迟”为复姓,与“尉”全不同。《北史》为了省文,在《周武帝本纪》中书作“尉迥”、“尉纲”,改其姓氏,似为另一人。其次,李延寿好述神怪,且往往增北朝四书之所无者,如《北史·齐文宣帝纪》于《北齐书》所记高洋应做皇帝的征兆之外又增三事;《北齐书·斛律光传》并未记其死前凶兆,《北史》却一连记上八件。怪异谣谶、琐言碎事,不嫌其多。此外,如刘昶、萧宝寅、萧综、萧大圜等人,《南》、《北》二史均有传,亦系重复。
由于《北史》主要来自北朝四书,而后来北朝四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较多,《北史》遂成为校勘四书的最好依据。如今本《北齐书》三分之二已散失,其残缺部分,后人就系取《北史》的篇章补足。因此《北史》与北朝四书可相互依存,并行不悖。商务印书馆百衲本《北史》,原为较好的版本。1974年中华书局以百衲本为工作底本进行点校,以汲古阁本、武英殿本进行通校,以南、北监本和金陵书局本作为参校,择善而从,出版了《北史》标点本。为便于寻检,又新编了总目附于书中。此为目前最好的版本。

☚ 南史   史通 ☛

北史

纪传体正史。唐李延寿撰,全书一百卷,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无表、志。本书作者在其父旧稿基础上,删并北朝魏、齐、周、隋四书而成。得失与所撰《南史》同。参见《南史》本。

北史běi shǐ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5)。纪传体史书。唐·李延寿撰。成书于659年,100卷。记北朝与隋233年历史,自北魏以下,以西魏成为正统,强调唐与周、隋的继承关系。本纪仿司马迁《史记》,以朝代为次。大抵于北朝人物史迹,皆前后贯穿,通为一编,较为简洁易读。内容于北朝诸史颇有增删。惟有缺残、脱文、错编之处。

北史

一百卷。唐李延寿撰。李延寿约生活在唐高祖到高宗时期,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人,历史学家。他是继其父李大师编史之志,属私人编撰一个时期的历史。他撰史资料来源主要是以删抄八书,又收集了一千多卷杂史以增广史料。从公元643年开始撰史,经过十六年,于公元659年完成。《北史》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开始,到隋义宁二年(618)止,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等朝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计一百卷。没有志,也没有表。按北朝魏、齐、周、隋,依朝代先后顺序编排的。本纪十二,为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其中东、西魏放在北魏之末。《魏书》中,没有为西魏立纪,《北史》中,补了西魏三个帝纪。列传八十八卷的编排也是按朝代先后顺序,先宗室诸王,后是将相臣,一朝一段,类传是将几个朝代的同一类人物,按时间先后,编在一个传内。从《北史·序传》可看到李延寿一个人抄录,魏、齐、周、隋、宋、齐、梁、陈八朝正史,又杂史一千余卷,由此可见私人撰史的勤苦。本纪又依司马迁体,以次连缀的,用十六年时间。《南·北史》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又简练。《南史》、《北史》打通朝代,前后一贯,补充了许多重要史实。但是也有缺陷,南北朝原为一个历史时期,而李延寿分写成二书,各成体系,有割裂错置之处,因此在阅读时应互相参阅,参看钱大昕《辩廿二史考异》卷三十九,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史部二》。

北史

纪传体北朝史书。唐李延寿撰。100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87卷,序传1卷。延寿字遐龄,祖籍陇西(今甘肃临洮),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官至崇贤馆学士、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李大师不满南北朝断代诸史重复互牴,欲以编年体汇集诸史为一书,未竟而卒。延寿遂沿父旧稿,依《史记》纪传体例,编撮北朝魏、齐、周、隋四史及诸家野史,经16年,著成此书。撰成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记北朝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386—618)共233年历史,自北魏以下,以西魏为正统,强调唐与周、隋承继关系。是研究鲜卑拓跋氏(元氏)所建立的北魏、东西魏和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及与鲜卑有密切关系的北齐、隋历史的重要文献。此书前后贯穿,通为一编,较为简洁易读。内容删繁就简,并补充一些新史料。如根据魏澹《魏书》补了西魏三帝纪、西魏诸帝后传,对入关元魏宗室传也增补资料。并根据杂史(小说短书)对东魏孝静帝纪、高昂传、斛律金传等进行补充,使其更为生动真实。李弼等人传后,对西魏、北周的军事制度有较详细记载。《僭伪附庸传》中记述十六国时期匈奴赫连氏夏国、鲜卑慕容氏诸燕国、羌人姚氏后秦、鲜卑乞伏氏西秦、卢水胡沮渠氏北凉等之兴衰。此外,有列传6卷分别记述高丽、百济、新罗、勿吉、奚、契丹、室韦、豆莫娄、地豆干、乌洛侯、流求、倭;蛮、僚、林邑、赤土、真腊、婆利、丹丹、盘盘;氐、吐谷浑、乙弗勿敌、契翰、可兰、女王国;宕昌、邓至、赫羊、白兰、党项、附国、稽胡、西域鄯善、且末、于阗、蒲山、悉居半、权於摩、渠莎、车师、高昌、且弥、焉耆、龟兹、姑默、温宿、尉头、乌孙、疏勒、悦般、者至拔、迷密、悉万斤、忸密、破洛那、粟特、波斯、伏卢尼、色知显、伽色尼、薄知、牟知、阿弗太汗、呼似密、诺色波罗、早伽至、伽不单,者舌、伽倍、折薛莫孙等;蠕蠕(柔然)、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等;突厥、铁勒等等的情况,为研究南北朝民族史的珍贵资料。有明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百衲本等,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北史

纪传体通史。唐李延寿撰。一百卷。记述北朝北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二百三十三年(386-618)的史事。共计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无表志。本书通叙北朝历史,语言简炼,事多而文省,前后贯穿。但有一些怪诞不经的材料。

北史

书名。唐李延寿撰。纪传体北朝史。叙述北朝魏、齐、周、隋四代历史。一百卷,其中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作者据其父所编《北史》旧稿,删并北朝魏、齐、周、隋诸史中部分册文、诏令、奏议、文章等,参考吸收当时所见杂史,剔除各封建割据政权互相敌视的用语如“岛夷”之类而成。通叙北朝的历史,语言简炼,事多文省,前后贯穿,反映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要求。书成后流传甚速,压倒魏、北齐、北周三书。关于隋代部分的叙述,史料价值略逊《隋书》,但亦可参照使用。(参考图269)

北史

武官名。商代设置,亦称北吏,为驻防北土的大使,见《殷墟文字丙编》二九。参见“西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