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元史书对元室北徙后的称呼。始见于郑麟趾(1359—1468)著《高丽史·恭愍王世家》(1451年成书)。洪武元年(1368)明将徐达攻克大都(北京),元亡。元顺帝妥懽贴睦尔(1320—1370)率元室北走开平、应昌,拟依靠太尉纳哈出(?—1388) 在辽东的二十万蒙古军以及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在陕西、甘肃的十万蒙古军恢复对中原的统治。嗣后又历*爱猷识理达腊、*脱古思帖木儿、恩克卓里克图(1359-1392)、额勒伯克(1361-1399)、*坤帖木儿五汗,仍称元朝,史称北元。自鬼力赤称汗,去国号,明人称之为“鞑靼”。史学界也有将其下限划至明末后金吞并察哈尔部为止的。 北元史学界对元室北迁后的称呼。始见于郑麟趾(1359—1468)著《高丽史·恭愍王世家》(1451年成书),沿用至今。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明将徐达、常遇春(回族)等北取中原,会师元大都(今北京),元惠宗(顺帝)※妥懽帖睦尔率元室北走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元亡明兴,但惠宗及其后嗣在中国北方仍自称“大元”,故史称北元。洪武二年(1369),上都被常遇春攻克,惠宗退守应昌(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西岸),拟依辽东的太尉纳哈出、陕甘地区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等所率数十万蒙古军恢复对全中国的统治。三年,惠宗卒,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称必力克图汗,于翌年改年号宣光,屡拒明太祖的招降。同年,应昌失守,退居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五年(宣光二年,1372),在和林附近击败徐达的明军中路,驱骑南下,占据兴和(今河北张北)等地。十一年(宣光八年,1378),爱猷识理达腊卒,弟※脱古思帖木儿继位,称乌萨哈尔汗。次年改年号天元,仍以恢复元朝自任,与明军屡战失利。二十一年(天元九年,1388),被明将蓝玉(回族)等大败于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突围后复被蒙古别部首领※也速迭儿(阿里不哥后裔)捕杀。此后,北元势衰,大汗权威低落,异宗领主崛起,权臣擅政,操废立生杀之权,其中以西蒙古瓦剌的势力最强,伺机与大汗分庭抗礼。二十二年,脱古思帖木儿子恩克卓里克图继位,在位四年卒,无嗣,其弟额勒伯克于二十六年(1393)继位。该汗重用瓦剌佞臣浩海达裕,致兄弟相残,建文元年(1399)被瓦剌大领主乌格齐哈什哈所杀。二年,其长子坤帖木儿继位。四年,被杀,无嗣,非元裔的鬼力赤称汗,史称“篡立”。自此,明人称东蒙古为“鞑靼”,称西蒙古为“瓦剌”。此后,瓦剌的也先、鞑靼的达延汗和俺答汗等仍自称“大元”,蒙文史书亦称明代蒙古汗统为“大元”,故史界或将其下限划至明末后金征服察哈尔部为止。因蒙汉文及波斯文史料对北元前期诸汗世系记载不一,尚待进一步研究。附:北元诸汗世系 附:北元诸汗世系 北元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次年七月元顺帝弃大都(北京)北逃,元亡。洪武元年(1368)明军平定山西、陕西后,又回师北上,元顺帝再向北逃,二年四月死于应昌,其子爱猷识礼达腊继位,携残部退至塞外和林一带,史称北元。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平定纳哈出后,又北上“肃清沙漠”。蒙古势力日趋衰微。五传至坤贴木儿,为鬼力赤所杀,去北元国号,称鞑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