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化脓性脑膜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huanongxing naomoyan

由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其中常见者为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次有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症状:高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病情发展则出现嗜睡、谵妄、昏迷、惊厥。有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皮肤出血点多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婴幼儿起病可急可缓,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可伴有呼吸道或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或轻咳,继之嗜睡、烦躁,感觉过敏,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摇头或用手打头,前囟饱满。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脑膜炎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初可有咽炎、扁桃腺炎,继而出现高热、呕吐、皮肤出血点,24小时左右出现脑膜刺激征,可发生休克、呼吸衰竭等。治疗:
❶抗菌治疗,根据不同病菌采用不同抗菌素,如流脑用磺胺药物或与青霉素合用; 肺炎球菌首选青霉素。
❷对症治疗,退热、止惊、降颅压、抗休克等。

☚ 过敏性紫癜   癫痫 ☛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系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一大类。为颅内的严重感染之一,常为化脓性脑炎与脑脓肿并存。可为脑膜特发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亦可为全身或头部化脓性感染的并发病。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很多,如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此类脑膜炎脑膜病损或程度均较重且有化脓性改变。临床症状多较严重,脑膜刺激征明显。末梢血液中白细胞增高明显,中性核增多,有明显核左移。脑脊液压力增高、色混浊,细胞数增多明显,蛋白增多,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可查到病菌。治疗:全身大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有的可适当鞘内注射抗生素;调节全身抗病力、对症等。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为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通常不包括流行性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等症状,以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特征。抗生素普遍应用以来,虽然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已有明显改善,但对新生儿及幼婴,其病情严重程度、后遗症及病死率仍为一问题。
病因 婴幼儿期以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为常见致病菌。由大肠杆菌引起者,多见于3个月之内,尤以生后2周以内为多.新生儿期尚可由B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变形杆菌引起。当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低下时(如营养不良,各种严重慢性疾病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免疫缺陷病等) 亦可由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其他毒力较低的条件致病菌致病。
发病原理 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期由于免疫功能未成熟,血脑屏障功能较差,因此细菌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于脑脊液中繁殖。新生儿可于宫内、产时或产后得到感染。通常以血行感染较常见; 但亦可由上呼吸道、皮肤或脐部感染经血行播散而致病; 并可由邻近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或头部外伤继发感染直接侵入脑膜。细菌也可经先天性畸形部分(如脑膜或脊膜膨出,皮肤窦道)侵入。
病理 炎症遍及蛛网膜及软脑膜,初以大脑表面为著,渐延及颅底及脊髓。脑膜极度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浆液脓性分泌物,甚者可延及脑室内膜形成室管膜炎。大脑表面及脑室附近的脑实质常有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及变性,形成脑膜脑炎。脑血管炎及血管痉挛可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梗塞及水肿. 当跨越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脓毒性栓塞时可发生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广泛性炎症粘连可引起脑室各孔道阻塞或大脑表面蛛网膜颗粒萎缩而产生脑积水。颅神经亦可受损。此外全身各脏器如肝、肾等可有中毒性病变。
临床表现 各种化脑的表现大致相仿,但可因年龄而异(见下表)。新生儿及幼婴儿机体反应性低下,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如体温不升或过高,精神萎靡、嗜睡、拒食、呼吸不规则等。婴幼儿大多有发热、嗜睡、呕吐、烦躁、尖叫等,而前囟饱满是重要体征,并可有脑膜刺激征。儿童期起病较急,有高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重症可迅速出现谵妄、昏迷、惊厥甚至休克。体格检查可见中毒面容及颈项强直、克匿征等脑膜刺激征。脑实质受损时可有肢体瘫痪、颅神经麻痹、伸跖反射等,颅压明显增高时可致脑疝,出现瞳孔、呼吸及心率改变,甚至有呼吸及循环衰竭。
诊断 确诊依据脑脊液改变。凡遇下列情况,应考虑腰穿检查脑脊液,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后遗症:
❶发热伴有神经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不论有无脑膜刺激征; 婴儿出现凝视、尖叫、精神萎靡、囟门饱满,抱头哭泣或撞头等。
❷原因不明的感染中毒症症状伴呕吐、惊厥,婴儿则伴前囟饱满。若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进行腰椎穿刺必需十分慎重,可先静脉滴注甘露醇等脱水剂以降低颅压,然后用较细的腰椎穿刺针,缓慢放出少量脑脊液送验。化脑脑脊液改变如下:
(1) 常规: 脑脊液压力增高,浑浊甚至脓样,有时不易滴出,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常每微升(μl)自数百至数万,以多核白细胞为主。
(2) 生化检查: 糖量降低,蛋白质增高,常于100mg/dl以上。
(3) 涂片和培养可找到病原菌: 是目前最可靠的病原诊断依据,因此必需及早、多次反复地进行检查。细菌培养阳性者应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便指导正确用药。

各种 化 脓 性脑 膜 炎 的 临 床 特 点

病原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B组β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
发病数较 多较 少3个月以内婴儿,尤
以新生儿较多
新生儿较多
好发年龄婴儿较多3月~3岁各年龄,新生儿及年
长儿较多
各年龄
侵入途径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
染、肺炎、中耳炎、
乳突炎、脑脊膜膨出、
皮肤窦道
上呼吸道脐、皮肤及各种化脓
性病灶,经血循环
经产道感染(吞入、
皮肤破损)、脐部、
消化道、中耳、尿布
疹、脊椎裂等
经产道感染(吞咽或皮
肤破损)
机体免疫力低
下时易得,继
发于腰椎穿刺
或造影等手术
临床特点易迁延、复发,易并
发硬脑膜下积液或脑
积水
可并发硬脑膜下
积液及关节炎
有败血症状,多见猩
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
疹,有时有瘀点
未成熟儿及新生儿
拒食、呕吐等,可
型脑膜刺激征
仅有全身症状如神萎、
有前囟饱满,常缺乏典
易有后遗症
脑脊液特点脓性、粘稠、细菌多、
涂片中易于找到
涂片可见多形性
革兰阴性杆菌
较稠,涂片易找到细
有臭味,可找到大
肠杆菌
 呈黄绿色

(4) 特异性免疫学诊断: 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脑脊液细菌涂片及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且培养费时不能作出快速诊断。近年探索用免疫方法检测化脑患者脑脊液中所含游离细菌抗原,如可溶性荚膜多糖等已获可喜成就。免疫方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强,且不受抗生素治疗影响。其阳性结果可作确诊依据。但目前尚缺乏多价抗体制剂,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
❶萤光抗体染色法(FA): 用萤光抗体(如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乃多效价特异萤光抗体)来检测脑脊液中的相应抗原。此法快速、阳性率高,适用于经过治疗者,但技术操作要求较高。
❷对流免疫电泳法(CIE): 利用抗原抗体相互移动对流形成沉淀线来检测特异的细菌抗原,方法简便快速。
❸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能测出微量乙型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的荚膜抗原。此法快速。灵敏、但需复杂的设备,试剂昂贵,故目前不易推广。
❹乳胶凝染法(LA): 用结合有特异抗体的乳胶颗粒与脑脊液进行反应,若有特异抗原,可出现乳胶凝集现象。此法对诊断流行性脑膜炎、肺炎球菌脑膜炎的灵敏度与对流免疫电泳法相似,而对流感杆菌脑膜炎则胜于后者。
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可溶性抗原,灵敏度高,且可用于抗原定量。设备简单,抗体酶标记物稳定。上述各方法中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对流免疫电泳法最为迅速、简便。
(5) 其他非特异性方法: 化脑时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增高,以乳酸脱氢酶同功酶4、5型增高为主,溶菌酶及乳酸亦增加,于治疗数天后上述酶活力逐渐下降(但溶菌酶增加明显、下降缓慢),鲎珠溶解物试验(LLT)检测体内微量的内毒素。上述二法快速,简单、灵敏、假阳性少(细菌量少时才有假阳性),且很少受抗生素治疗的影响,但不能鉴别何种细菌。
(6) 由于大多数化脑系血源性,故早期作血培养亦有意义。
鉴别诊断 各种化脑的临床表现相似,不易区分,须根据脑脊液或血液的细菌及(或)免疫学检查作鉴别。附表对几种较常见的化脑略作比较。此外,尚需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急性典型病例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良性颅内压增高以及霉菌性脑膜炎等一般均容易鉴别,但未接受彻底治疗的化脑,其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难与结核性脑膜炎区别。未彻底治疗的化脑,有应用过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的病史; 婴幼儿期易并发硬脑膜下积液,反复找病原菌或作特异性免疫试验,可获阳性结果; 且可经脑脊液结核菌培养,抗酸杆菌涂片,胸部X线摄片,结核菌素试验以及结核病接触史等方面检查以确定诊断。
预后及并发症 预后与年龄、病原菌、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及治疗有关. 一般若能及早诊断并积极治疗,大多可治愈。新生儿及婴儿,由肠道菌致病,早期未进行规则治疗或暴发性起病者死亡率较高,后遗症亦较多.并发症有:
(1) 硬脑膜下积液: 若硬脑膜下积液超过2ml,蛋白质定量于40mg/dl以上则可诊断为硬脑膜下积液。多并发于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脑膜炎。婴儿多见,大多双侧,集中于顶额部。多见于起病后7~10天,发生率约10%。但若常规作硬脑膜下穿刺,发现率可能更高。若前囟已闭,必要时可作CT检查,亦可考虑钻颅穿刺取液并作充气造影以示其范围。积液多时头颅透照试验可呈阳性。重症可致硬脑膜下积脓。化脑经合理治疗4~6天,症状及脑脊液好转后出现下列情况时应作硬脑膜下穿刺以明确诊断。
❶体温持续不退或下降后再升高,
❷呕吐、惊厥、前囟隆起、头围增大或其他颅压增高症状。
(2) 脑积水: 脑膜炎症时的脓性渗出易粘连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产生脑积水,较多见于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脑膜炎。
(3) 脑脓肿: 治疗不彻底或不恰当者易有脑实质孤立性脓肿形成。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链球菌所致的脑膜炎较易引起。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及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有时脓肿可能为多发性。于感染中毒症状严重而脑脊液无明显异常,亦无硬脑膜下积液、积脓时,应疑及脑室积脓或颅底粘连,必要时可作脑室穿刺以明诊断。
(4)其他: 由于脑实质损害和粘连,可出现继发性癫痫,智能低下、颅神经麻痹、失眠、失听,及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治疗 (1) 控制感染: 抗菌素治疗必须及早开始、选药合理和长期应用,以静脉给药为主,也可适当给予鞘内注射,疗程不短于三周、抗菌素选择原则如下:
病原菌未明者: 选用
❶青霉素G+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炎症时通透性较高)需用大剂量,每天20~40万u/kg。氯霉素易透过血脑屏障,对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均有效,剂量为每日100mg/kg。
❷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由局部感染侵入引起者常为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或肠道细菌等, 于病因未明时可选用苯甲异唑青霉素每日150~300mg/kg加庆大霉素,每日4~5mg/kg。
❸二个月以下患儿以肠道细菌为较可能,可给氨苄青霉素,每日150~300mg/kg,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后二药物对肠道菌较敏感,但不易渗透血脑屏障。
已知病原菌者: 可参考药敏试验用药:
❶肺炎球菌:青霉素为较强的杀菌药,需大剂量静脉滴注,每日约40万u/kg,好转后减量或改为肌肉注射。需应用3~4周或至脑脊液完全正常后2周. 若疗效不佳可加用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
❷流感杆菌: 氯霉素为首选药物,耐药者用氨苄青霉素。重症可两药同用。必要时氨苄青霉素可增至每日400mg/kg。
❸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者选用青霉素加氯霉素,卡那霉素加红霉素或新青霉素Ⅱ。
❹大肠杆菌者选用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加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或氯霉素加链霉素。
鞘内注射药物仅限于难于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或多粘菌素。当椎管内脓液稠厚不易流出时也可考虑鞘内注射。鞘内注射抗菌素可每天或隔天一次,一般用2~4次。每次剂量为庆大霉素0.5~1mg,氨苄青霉素3~5mg,青霉素4000~10000u,卡那霉素仅用于新生儿,一般用三天,每天为0.5~1mg。一般常用鞘内注射药物为庆大霉素及氨苄青霉素。
(2) 支持及对症疗法:
❶颅内压增高: 急性脑水肿时可适当应用脱水剂以降颅压,但反复过多地应用脱水剂易致渗出液稠厚,增加粘连机会。
❷保证充分营养: 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输液,小量输血以供应能量及水分,提高机体抵抗力。
❸及时处理过高热、惊厥及呼吸循环衰竭。
❹硬脑膜下积液少量可自行吸收。一般需反复进行硬脑膜穿刺。首次穿刺放液总量不宜超过10~15ml,以后每次每侧放液不超过20ml,若双侧穿刺放液则总量不超过30ml,以免颅内压突然降低发生休克。开始可每日放液,以后隔日一次,直至积液消失。一般1~2周即愈。若经2周以上反复穿刺而积液不减,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以免脑组织受压萎缩。硬脑膜积脓时尚可局部注入抗生素。
(3)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用于急性期中毒症状严重或脑脊液稠厚,或感染基本控制而疑有脑脊液循环阻塞时,但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
☚ 脑脓肿   硬脑膜下积液 ☛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由化脓菌所致的脑膜炎症称为化脓性脑膜炎。
任何细菌对易感宿主都可引起脑膜炎,最常致病的细菌是脑膜炎双球菌; 肺炎双球菌及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其他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亦可致病,但较少见。在我国,于解放后淋球菌脑膜炎已告绝迹。脑膜炎球菌脑膜炎最常侵犯儿童,但成年人亦可发病,50岁以后则少见,流感杆菌脑膜炎好发于6岁以下幼童,12岁以上发病者罕见。成人发生此病则应想到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并发于颅脑外伤。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常合并于硬膜下脓肿、脑脓肿、海绵窦血栓形成、神经外科手术后及颅脑损伤等。肺炎球菌脑膜炎则好发于老年人及婴幼儿。大肠杆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病原菌。绿脓杆菌脑膜炎则常合并于腰椎穿刺、腰麻、脑脊液分流术后等等。
感染途径有四:
❶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病灶。
❷邻近病灶的直接侵犯:如开放性脑外伤、颅底骨折、颅骨骨髓炎、中耳乳突炎、鼻窦炎、头面部软组织感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等。
❸颅内病灶蔓延:如脑脓肿破裂。
❹医源性:颅脑手术感染、腰椎穿刺、鞘内注射药物(如造影剂、腰麻)等。
各种致病菌所致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最早期仅有软脑膜及大脑表浅血管充血、扩张,随后炎症迅速沿蛛网膜下腔扩展,大量脓性渗出物覆盖于脑表面,常沉积于脑沟及脑基底部、脑池等处,亦可见于脑室内。脓液颜色与致病菌种类有关,脑膜炎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液常为灰或黄色; 肺炎球菌脓液淡绿色; 流感杆菌则为灰色; 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脓呈灰黄色; 绿脓杆菌则为草绿色等。数周后可由于脑膜粘连而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及循环梗阻,导致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扩大。如合并脑动脉内膜炎,可引起脑缺血或脑梗塞。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硬膜下积脓。脑室积脓,脑脓肿等偶亦可见。显微镜下可见脑膜有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常可发现病原菌。血管充血,并见有血栓形成,室管膜及脉络膜丛亦常充血及有炎症浸润。脑水肿以及脑皮质浅层神经元变性亦可见。
一般爆发性或急性起病,少数病起隐袭。除由邻近病灶侵犯者有局部症状外,多表现为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并有咳嗽、流涕、咽喉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头痛突出,并常伴有呕吐、颈项强直、项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眩晕等症状。精神症状多见,早期激动不安、谵妄,以后发展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昏睡、以至昏迷。儿童常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部分成人亦可见,检查均可发现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克尼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性,婴幼儿及年老患者则此组体征常不明显,视乳头可正常或充血,但少有水肿。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尚可见瞳孔散大并固定、睑下垂、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等。面神经瘫痪不少见,耳聋及吞咽困难等亦可见,并可有偏瘫、单瘫、失语,一侧或双侧病理征等症状,颅高压常见,有时可致脑疝形成。
病程中可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化脓性关节炎、肾炎、虹膜睫状体炎等颅外疾病。亦可并发硬膜下积脓、脑脓肿、脑梗塞、静脉窦血栓形成等颅内其他化脓性感染。
急性期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占80~90%。脑脊液检查早期即有炎症改变,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甚至呈脓性,细胞数通常增高、在1000~10,000,甚至更高,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慢性期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亦常增多,常在75mg/dl以上,有高达800mg/dl者,糖量通常降低,一般在40mg/dl以下,可低至10mg/dl,甚至为 “零”,氯化物含量亦常下降。50%病例通过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可在脑脊液中找到致病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可发现IgG及IgM均明显增高,乳酸脱氢酶含量亦增高。
根据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中多形核白细胞增多为主的炎症变化,诊断不难,但需与虚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Mollaret脑膜炎鉴别。并与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病、脑肿瘤以及其他昏迷疾病鉴别。脑脊液糖量降低及乳酸脱氢酶增高可除外非细菌性脑膜炎,而细胞增多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对鉴别本病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有帮助。最近发展的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免疫对流电泳测定抗原及乳酸凝集试验等对病原诊断亦有帮助。
自磺胺,尤其是抗生素问世以后,本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目前流行性脑膜炎及流感杆菌脑膜炎死亡率已降至

病原菌


G



























(奈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
+ ++++ + 
肺炎球菌+++++  + 
嗜血流感
杆 菌
   + ++ 
葡萄球菌
(对青霉
素敏感)
++++++ + 
葡萄球菌
(对青霉
素抗药)
    +   
链球菌+++  +   
肺炎杆菌   ++  
大肠霉菌  +++  
厌氧杆菌     +  
变形杆菌     +  
沙门菌属    +  +
绿脓杆菌        
致病菌未明+   +  +


注: (+)最有效 +有效

抗生素成 人儿 童
青霉素G100万~400万单位、
肌注或静脉注射每
3~4小时一次
100万单位,肌注或
静脉注射,以后50万
单位肌注或静脉注,
每3~4小时一次
氨苄青霉素1g静注,立即、以后
每3~4小时1g肌注
或静注一次
每日100~200mg/kg
分4~6次肌注或静
脉注
甲氧苯青霉
2g静注或肌注,每4
小时一次
每日100~300mg/kg
分4~6次肌注或静注
氯霉素0.5~1g肌注或静注,
每6小时一次
每日50mg/kg分3~4
次肌注或静注
多粘菌素B每日1.5~2.5mg/kg,
分4次静注或肌注,
鞘内注射,5mg/日
每日1.5~2.5mg/kg,
分4次静注或肌注。
鞘内注射
<2岁:2mg/日
>2岁:5mg/日
10%以下,一般诊断及时,治疗恰当者预后较好,年老或新生儿患者,存在严重并发症以及神智昏迷者预后较严重,部分病人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癫痫、脑积水、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等。
诊断一经确立,即应立刻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病原菌明确者针对病原菌选用药物,如未能明确者,按一般发病规律选用药物。根据致病菌选择用药可参阅左上表。
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抗生素常用剂量见左下表。
如全身给药疗效欠佳,可结合鞘内给药。新生儿脑膜炎及脑脓肿破裂所致化脓性脑膜炎,常是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需联合用药,疗程不一律,如无脑膜外感染病灶者,在脑脊液恢复正常后3~5日可以停药。使用抗生素同时,尚需注意一般治疗,如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及治疗脑水肿等,并加强护理措施。在抗生素使用充分的情况下,可用地塞米松及氢化可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以辅助减轻控制脑水肿和减轻炎症反应。
☚ 脑病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   结核性脑膜炎 ☛
000117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