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炎
化脓性脑炎是指脑脓肿形成以前的局限性、化脓性脑部炎症。其病原体主要为多种化脓性细菌、霉菌、原虫等。化脓性脑炎大都发展形成脑脓肿,亦可缓解消散不形成脓肿、或迅速扩展成为弥漫性化脓性大脑炎。约1/3脑内化脓性感染来源于邻近原发性化脓病灶,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头面部化脓病灶如颅骨骨髓炎、开放性脑外伤、开颅手术合并感染等等。另约1/3来源于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肺脓肿、脓胸、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皮肤化脓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等,其余病例则病因未明。
导致化脓性脑炎的细菌种类繁多,最常见者为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厌氧性链球菌等)、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性拟杆菌属及其他细球菌等。肺炎球菌已不如以往常见。细菌自邻近化脓病灶蔓延入脑者,常为混合感染,病灶中可有几种细菌; 而自远隔病灶血行入脑者,则致病菌常较单一。由邻近化脓病灶直接蔓延入脑的化脓性脑炎,病灶常在颅外原发病附近,多为单发。血行传播者病灶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常多发。早期病变部位呈渗出性炎症反应,脑组织水肿、软化、坏死,并有多形核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血管周围亦有袖套状炎症细胞浸润,病灶大小不定,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界限不清楚。以后化脓性炎症如继续发展,炎症中心区组织呈液化坏死,渐渐形成脓液,病灶外周逐渐有肉芽组织围绕,淋巴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来自血管及脑膜的结缔组织亦增生,最后形成包膜包裹病灶,内为脓腔,即形成脑脓肿。如病菌毒力较弱,机体抗病情况较好,治疗及时并有效,则化脓性脑炎可缓解消散而获治愈,不至形成脓肿。相反,局限性化脓性脑炎亦可扩展成弥漫性化脓性大脑炎。
化脓性脑炎最常见症状是头痛。同时伴有不规则发热、头晕、全身倦怠、嗜睡、肌肉疼痛及食欲不振等全身感染症状,有时尚有意识混浊及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和癫痫发作等。周围血象白细胞数增多,可达30,000,中性白细胞增多,血沉率加快。脑脊液常呈炎症改变,细胞数可达数千,以多形核细胞占多数,蛋白定量可达200~300mg/dl,糖含量下降不明显。
部分病例虽有局限性化脓性脑炎而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其全身感染症状可被原发病灶的症状所掩盖,亦可因治疗原发的化脓感染使用了抗生素,致使化脓性炎症症状很快消失,直至脑脓肿形成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时才被注意。化脓性脑炎未能局限成脑脓肿而发展为弥漫性化脓性脑炎时,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呼吸及脉搏加快,甚至谵妄、昏迷,其预后严重。
本病患者往往有化脓病灶或有化脓感染病史,继而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炎症性改变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病应与其他颅内化脓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硬膜外或硬膜下积脓以及病毒性脑炎、静脉窦血栓形成相鉴别,必要时通过颈动脉造影,脑室造影作鉴别。CT扫描对于确定局限性脑炎的病灶和性质,均有重要意义。
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有可能确定细菌种类则应根据其药敏情况选药,但不应等待细菌检查结果才用药。青霉素及氯霉素能较好通过血脑屏障,故常作为首选药。青霉素1200万~2400万单位静脉滴注或氯霉素4~6g静脉滴注。如致病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对青霉素有抗药性细菌,可应用头孢霉素、氨苄青霉素、新型青霉素。治疗最少4~6周。此外,为减轻脑水肿反应可给予氟美松每日5~10mg,或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则应警惕脑脓肿正在发展形成中或已经形成。此时需进一步检查确诊,以免延误手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