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化学药物抗菌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化学药物抗菌法

化学药物抗菌法

杀灭致病微生物或抑制其增殖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抗菌剂,多可用于活组织或有生命的物体。理想的消毒抗菌剂应能杀死所有的细菌、芽胞、霉菌、滴虫以及一切能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而不损害身体的正常组织和细胞。现有的消毒抗菌剂种类很多,但各种药物的抗菌谱都有一定的限度,而且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将其分为二种: 一种称消毒剂,能杀灭致病微生物,但对组织损害较大,用于消毒器皿等非活组织或非生命的物体。另一种称抗菌剂,又称防腐剂。防腐剂也是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或杀死微生物的药物,但作用能力较小,对组织的损害也较小,用于皮肤、粘膜及伤口的灭菌。严格地说两者并无明确界限,消毒剂在低浓度时也有抑菌作用,而抗菌剂在高浓度时也可能有杀菌作用。常用的有:苯酚及其衍生物: 苯酚即石炭酸,是最早使用的抗菌剂,由于毒性高及杀菌力相对较弱,并有特异的臭气,对皮肤也有刺激,并可产生色素沉着。作为皮肤消毒药已为较安全的新药所取代,但也仍有用以消毒阑尾切除后的残端和肠切除残端,此外很少单独用于人体。苯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腐蚀组织,能杀死大多数细菌,但对结核杆菌、芽胞的杀菌力较差。临床上主要用于器械消毒,配制器械消毒液、生物制品的防腐及沾染粪便排泄物的消毒。本品性质稳定,2~3%的溶液不受有机物影响,为此用以消毒便器。
煤酚(甲酚): 为o-,m-,与p-甲酚的混合物,杀菌力较苯酚强,但较不易溶于水(1:50)。溶于皂水即为来苏儿,用于地面及器物的消毒,有与酚相同的腐蚀性和毒性。
六氯酚: 是双酚类,为白色结晶,不溶于水,溶于醇、丙酮、乙醚、氯仿等溶液中。可以配制在肥皂中,也可与软膏、粉、浓缩的洗涤悬浮液合用仍保持抗菌效果。其3 %溶液有成药用于医院预防细菌的交叉感染,也可用作外科洗手灭菌和消毒手术区。用于外科洗手只需3分钟。但本品灭菌效果并不绝对可靠,有人所带菌对本品有抗药性。有时还可引起全身性中毒,其使用已受一定限制。六氯酚可阻止皮肤上细菌的代谢,特别对革兰阳性细菌有效,对革兰阴性细菌及霉菌的作用微弱。
酒精(乙醇): 无色易燃液体,有芳香味,纯品在空气中很快吸收水分。能使蛋白质沉淀,杀菌作用迅速,是较好的杀菌剂,但对细菌芽胞无效。酒精可溶解皮肤上的分泌物和一些化学物质,常用作皮肤和手术者手的消毒。其70%(按重量计算)溶液穿透力最强,杀菌力最高,高浓度时凝固细胞周围原生质,反而阻止酒精向菌体内部的渗透,降低了杀菌作用。按重量计算的70%酒精不易保持稳定的浓度,故应经常测定酒精的比重和温度,据以查出此温度下70%酒精应有的比重,然后加入95%酒精或蒸馏水予以调整。
汞剂: 高浓度的汞剂有杀菌效果,但汞类消毒剂有持久毒性,生产和使用都有废液的处理问题,国内对其中毒性较强的升汞也在逐步废止,但红汞和硫柳汞仍在使用。
去污剂: 又称表面活性剂。能吸附于细菌的细胞壁,改变其通透性使细菌死亡。去污剂包括许多化合物的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较对革兰阴性菌更为有效。对霉菌、抗酸菌和芽胞的作用微弱,对病毒无效。有有机物存在时,抗菌作用大为降低。主要分为阳离子去污剂,(如洁尔灭、新洁尔灭、洗必泰、苄乙铵等)和阴离子去污剂,如十四烷硫酸醋钠、十二烷硫酸酯钠和肥皂等。阳离子和阴离子去污剂不能同时应用,否则杀菌作用相应抵消。肥皂是最常用的阴离子去污剂、消毒作用弱。阳离子去污剂都为季铵盐类。药物易为纺织品本身所吸收。如1:1000溶液内浸泡入纱布后溶液可变为1:1500或1:2000,故主张适当提高溶液浓度。
碘: 不易溶于水,溶于冰醋酸、酒精、苯、四氯化碳、氯仿、甘油、乙醚中。碘是有效杀菌剂之一,抗菌谱广,能杀死普通皮肤上常见的需氧菌及耐药性致病菌。也能杀死厌氧菌,产生芽胞的细菌以及许多霉菌。碘的杀菌作用可能由于对细菌原生质的碘化作用和氧化作用。其最大缺点是杀菌力与浓度成正比,而高浓度碘溶液对身体组织有刺激和烧灼性,有些人对碘还有过敏性,故一般不主张用太高的浓度。现代碘酊配方: 2%碘,2.4%碘化钾,44~50%酒精,是较安全有效的皮肤消毒剂。也有主张用1~2%碘,加碘化钾等量,以70% (以重量计算) 酒精配制,认为杀菌效果良好。碘也是有效的水消毒剂,一滴2%碘酊加一升水可杀死水中细菌。2%酊剂用于一般消毒,5%用于手术前皮肤消毒。
碘仿(三碘代甲烷): 黄色粉末或结晶,有臭味,溶于酒精、氯仿、乙醚、甘油、二硫化碳、油类,易溶于苯和丙酮。本身无杀菌作用。用于创口因光线、空气、分泌物等作用而析出的微量游离碘有杀菌作用。
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用于消毒皮肤和粘膜,效力较碘酊略小,但刺激性小,毒性低,作用持久,无过敏现象。0.5%用作喷雾; 0.75%作消毒皮肤用,也用于治疗烧伤。
氯: 为刺激性气体,可加压液化置于钢筒中,用以制成次氯酸盐、氯胺和其他能释出氯的氧化剂。化合物遇水即成次氯酸和次氯酸盐。一般认为其杀菌作用是抑制胞浆内的酶系统从而干扰细菌的蛋白代谢。本品杀菌谱广,有除臭作用,在一定浓度内对人体无害,也不会发生残留毒性的累积而致慢性中毒。最大的用途是用以消毒水(含有效氯0.2~0.4ppm),也可用于器皿物、地板的表面消毒(含有效氯200~250ppm)。气态氯有强烈刺激性,吸入时有烧灼和窒息感,高浓度氯吸入可立即昏厥死亡。
漂白粉: 是灰白色粉状固体,有氯臭,在空气中易潮解,大部分能溶于水和酒精中。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徐徐放出游离氯而起杀菌作用,用于消毒水和病人排泄物。
甲醛: 常用水溶液,浓度37%,加入10~15%甲醇以防甲醛聚合,无色、味臭、其蒸气对粘膜有强烈刺激。甲醛是强烈的杀菌剂,可使蛋白沉淀,对细菌、霉菌、芽胞和病毒都有效。20%本品和50%酒精的混合溶液更为有效。
β-丙内酯: 有刺激性液体,浓溶液能灼伤皮肤。溶于水、酒精,能杀灭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杀菌力比甲醛约大25倍,比环氧乙烷约大4000倍。杀菌条件要求相对湿度75%,温度在25℃以上效果最好。用于食品、疫苗、血清、血浆、羊肠线、人造血管、瓣膜、人造皮及建筑物的消毒。
过氧乙酸: 无色透明液体,具弱酸性,有刺激性气味,对皮肤有腐蚀性、易挥发,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本品在贮存时会逐步分解,分解急剧时可发生爆炸。如以不混杂质的水溶液或酒精溶液在室温下贮存则无爆炸危险。对细菌芽胞、真菌、病毒都有杀菌效果,也不要严格的杀菌条件,常温下或低温下都有杀菌作用。本品毒性低,无公害。浓度高至0.2%时对人体也无害,用于浸泡、喷雾或熏蒸消毒。常用浓度0.01~0.2%。但杀灭细菌芽胞要求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浓溶液可腐蚀金属,损坏棉织品、木材、橡胶(失去弹性),浓度>45%时有爆炸可能性。浸泡消毒用0.04~0.2%溶液,房间、器具的喷雾消毒通常用0.04~0.4%或更浓,熏蒸消毒用20%的成品在室温中自然挥发,每立方米用本药1~3g,密闭1~2小时,或用3~5%溶液加热熏蒸,相对温度以60~80%为佳。也用于医院污水消毒,用0.01%,作用1小时效果较好。
乳酸: 无色或淡黄色糖浆状液体,易潮,与水、酒精,可任意混合。为消毒防腐药,1%溶液用于阴道冲洗以治疗白带,熏蒸蒸汽亦用于手术室的空气消毒,每100m3用12ml加20ml水,加热蒸发,消毒30分钟。
环氧乙烷: 是一种中性杂环类化合物,化学性能非常活泼,分子式为C2H4O,分子量为44.6,其沸点为10.7℃,比重0.887,低于沸点时呈无色液体,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比空气重,略有醚与氯仿的气味,有轻度毒性。液体环氧乙烷有相对稳定性,气态时易燃烧,现场操作必须严格控制火源、火花。并应与其他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相混使用 (环氧乙烷10%,CO290%)。气态环氧乙烷有极强的穿透性,且极易扩散,能迅速穿透布层,纸张、人造革、精密仪器的内部。环氧乙烷在常温下能迅速同许多有机物包括氨基酸、蛋白质、核蛋白起化学反应,其杀菌机制即是与菌体的蛋白结合,使细菌的酶的代谢受到障碍。灭菌效果与药物浓度、温度、湿度以及密闭时间有关,药物浓度不可<450mg/L容积,常用量为600~700mg/L,温度40~54℃,相对湿度30~50%,灭菌时间16~20小时。环氧乙烷灭菌需用细菌芽胞作培养鉴定,否则不能肯定其灭菌效果。另一缺点是消毒物品上残留环氧乙烷,需十数小时才能挥发完毕。且因药物化学性活泼与许多物质起反应。

☚ 紫外线照射灭菌法   外科洗手和抗菌法 ☛
000148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