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化学物安全评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化学物安全评价

化学物安全评价

化学物安全评价是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的观察,阐明某一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以便对人类使用这化学物的安全性作出评价,并为制订预防措施特别是卫生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安全是指一种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致产生任何损害,即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亦不致对接触者(包括老、弱、病、幼和孕妇)及其后代产生潜在危害。为达到以上目的,主要根据下列三方面的资料。
(1) 化学物基本资料: 包括受检样品的成分、规格、理化特性、杂质含量、使用方式、用途、预期可能接触的途径和程度、过度接触以及滥用或误用的可能性等。化学物中存在杂质,有时可能导致错误的评价,特别对于低毒化学物,在动物实验中可因其中含有杂质而增加其毒性。有时还应了解在配制、贮存时性质有无变化,或在环境中形成哪些转化产物。例如,金属汞在环境中因微生物作用而转化为甲基汞。
(2) 动物实验资料:
❶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在对大量毒物评价时,还可应用测定大致致死量或大致半数致死量(以少量动物,测得急性毒性的剂量范围)方法,以进行比较。通过上述实验应得出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动物种属间差异,变化的可逆性,发生毒性反应的阈剂量(浓度)或“无作用”水平等。
❷皮肤、粘膜、呼吸道的局部毒性反应。
❸化学物的致癌、诱变、致畸等潜在危害。
❹毒物的吸收途径、分布、生物转化、代谢产物、排出途径、生物半减期、蓄积情况及毒物代谢酶的诱导等毒物动力学资料。此外,尚应考虑该化学物与其他化学物或物理因素的联合作用及其中毒机理。工业毒物、农药、化妆品、环境污染物等,须根据其与人体接触情况及进入途径、用量、接触对象、使用期限等分别进行实验设计。对工业毒物,一般应着重于吸入和经皮毒性实验。
(3) 对人的直接观察资料: 包括生产和使用时的现场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化妆品中的成分为例,除用动物多次或长期的经皮实验外,还应观察人体试用时的反应,确定在使用者中是否引起有害反应。必要时对志愿受试者进行斑贴试验。有时还须调查人群中使用的反应。
一个完整的安全评价,通常可分为五个阶段:
❶毒性初步估计阶段。在产品合成的设计阶段,应查明所用原料、试剂、催化剂、半成品和添加剂的毒性和危害的文献资料。如无毒性资料,可参考同系物的毒理学参数,进行分析,估计各化学物的毒性。
❷急性毒性实验阶段。对各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作出毒理学评价。
❸新产品中间试制阶段。应进行亚急性、慢性及远期毒性实验。必要时,进行生殖机能、致癌、诱变、致畸实验。
❹新产品正式投产阶段。应深入研究中毒机理、早期诊断及实验治疗。
❺化学物推广使用阶段。应进行生产现场和生活环境卫生调查及人群 (工人和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和流行病学研究,对其预防等措施作出评价,并为制订或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在获得上述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将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以作出最终评价。在评价动物实验结果时,应考虑以下各点:
❶动物与人的种属差异,存在于量和质两个方面。例如,在动物实验中无法得知自觉症状; 某些毒性反应(如骨髓的损害,白内障,某些肿瘤等)不易在动物身上表现出来。人与动物的敏感性一般相差1~10倍,但部分毒物可相差数十至数百倍,如药用生物碱,人比动物敏感100~350倍。
❷化学物在生物体中的反应可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性别、年龄、营养、健康状况、食物、遗传因素等。所以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很重要。实验设计应根据化学物而定,一种模式设计不能适用于各种化学物,如剂量的大小,观察期限的长短均可影响其毒性反应的结果。
❸有时,某些化学物在急性或亚急性或慢性实验中无明显毒作用,却可呈现很大的致癌性; 为要了解低剂量化学物的潜在危害,只能在人群中进行长期观察,这在安全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❹毒性反应为剂量和时间的函数关系,故须正确运用剂量-反应关系。
❺安全评价随毒理学和其他学科的进展而逐步深入,故须定期进行重新评价,尤其对经济价值大、涉及面广的物质,如石棉、氯乙烯、有机氯杀虫剂。
对急性毒性的评价,可根据一次经口LD50、经皮LD5及吸入LC50进行分级。目前尚无统一的毒性分级标准,现引用美国环境保护局所订按剧毒、高毒、中等毒和低毒四级进行分类。

急 性毒 性分级表

毒性指标级 别
Ⅰ剧毒Ⅱ高毒Ⅲ中等毒Ⅳ低毒
经口LD50
(mg/kg)
<5050~500500~5,000>5,000
吸入LC50
(mg/l)
<0.20.2~22~20>20
经皮LD50
(mg/kg)
<200200~2,0002,000~
20,000
>20,000
对眼的作用腐蚀、角膜
混浊(7天
内未能恢
复)
角膜混浊
(7天内恢
复),刺激持
续7天
无角膜混
浊,刺激
在7天内
恢复
无刺激
对皮肤的作用腐蚀接触72小
时,严重刺
接触72小
时中等刺
接触72小
时中等或
轻度刺激

对农药的毒性分级,世界卫生组织曾参照农药对健康的急性危害,即在短时间内一次或多次接触时对人可能发生中毒事故的机会,并考虑农药的保管和运输等因素,订出以下建议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农药危害性分级建议标准

 大鼠经口
LD50(mg/kg)
大鼠经皮
LD50(mg/kg)
固体液体固体液体
Ⅰa极度危害性
Ⅰb高度危害性
Ⅱ中度危害性
Ⅲ轻微危害性
5或<5
5~50
50~500
>500
20或<20
20~200
200~2,000
>2,000
10或<10
10~100
100~1,000
>1,000
40或<40
40~400
400~4,000
>4,000

如大鼠不适于作为某毒物的实验动物,可用更敏感的动物。如经皮毒性大于经口毒性时,可依据经皮资料分级。如某农药可使主要脏器有永久性损害,且挥发性高,蓄积明显,并经过直接观察危害较大,或对人可致变态反应,则可提高一级评定。有相反情况时,可降低一级。总之,应用毒性分级表时,应当予以综合考虑。
急性毒性分级除用LD50外,尚可按相对毒性来判断其危害性,例如对气态化学物可用该化学物20℃时的饱和蒸气浓度与LC50的比值(即C20 /LC50)估计急性吸入中毒的难易。一般其比值>100者,具有高度危害性,10~100为具有一定危害性,而<10则危害性较小。
为制订各种卫生标准,还须有下列毒性指标:
❶急性阈剂量或阈浓度(Limac),即一次染毒后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❷慢性阈剂量或阈浓度(Limch),即在慢性染毒时引起某种最轻有害反应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差异的反应)的剂量或浓度;
❸无作用水平,即未出现有害反应的剂量或浓度。此外,从急性阈浓度(剂量)到半数致死浓度间的距离,称为急性毒作用带,从慢性阈浓度(剂量)到急性阈浓度(剂量)之间的距离,称为慢性毒作用带。毒作用带的宽窄,可用比值表示,急性毒作用带愈窄(即比值愈小),则愈易进入急性中毒阶段。慢性毒作用带愈宽,说明该化合物的蓄积性大,易发生慢性中毒。近年来愈来愈注意到化学物的潜在危害,即致癌、诱变、致畸胎作用以及对生殖功能等的影响。通常可依据快速致癌试验、快速诱变试验、动物终生试验和流行病学资料对上述作用进行鉴定和分类。
☚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毒物卫生标准 ☛
000142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