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化城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化城寺 化城寺 huàchéngsì 座落於安徽青陽縣九華山。爲九華山開山寺。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建,初名九華寺。唐開元、至德間擴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改稱今名。明宣德、萬曆間曾加修葺。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重修。寺依山構築,四進院落。藏經樓内有明神宗御制藏經六千七百七十卷及一套手鈔佛經(俗稱“血經”)。参見本類“九華山”。参閱康熙《江南通志·古蹟下·池州府》、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壇廟四·池州府》。 化城寺中国古寺。位于安徽省九华山九华街,为九华山开山寺,始建于唐至德年间(757年前后),现存4进大殿:灵官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前3殿为清末修建,藏经楼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修建。大雄宝殿为递进式四合院,大雄宝殿通面阔20 m,进深20.5 m,殿正上方有大小3个藻井,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大藻井直径440 cm,深170 cm,8角部饰8条龙,与中央顶端1龙组成“九龙盘珠”。两侧小藻井直径300 cm,深170 cm。 化城寺 化城寺佛寺名。在安徽青阳县九华山中,四面有芙蓉峰、东崖、神光岭、白云山环绕如城,寺就建在九华街上。唐至德二年 (757) 建寺,此寺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唐建中二年 (781) 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历代皇帝多赐钱修葺,多次为化城寺亲题匾额。唐时新罗国王族成员金乔觉来华后即在九华山传扬佛法,潜心修行,直到唐贞元十一年 (794) 19岁时圆寂。因其肉身不坏,形像又与佛教传说中地藏菩萨相像,遂被弟子、信徒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称其为金地藏,特建月身宝殿供奉。化城寺历经兴衰,现有四进院落,依山势而建,规模恢宏,多为清代所建。惟寺后藏经楼为明宣德年建。寺内收藏有明代谕旨、明正统年间印制的大藏经,明代九华山无瑕和尚刺血配金粉,用28年功夫写成的《华严血经》,更有从印度传来的梵文贝叶经,都是极珍贵的佛教历史文物。 ☚ 普救寺 普济寺 ☛ 化城寺 化城寺位于九华山九华街中心,四山环绕如城。唐至德初(756),士民购地建寺,请新罗高僧金地藏(德号乔觉)入居。建中初(780),池州刺史张岩奏请寺额,名曰“化城”。金地藏示寂后,辟为地藏道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扩建为丛林。万历十四年(1586)、二十七年先后颁赐《藏经》。清康熙二十年(1681),池州知府喻成龙扩建,成为九华诸寺之冠,后赐额“九华圣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赐书“芬陀普教”。1981年又重修。现庙宇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前后四进。门楣、斗栱、梁柱镂雕精细,正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龙盘珠。寺前有放生池、娘娘井等。现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珍藏并展出文物1800余件,其中有明万历帝圣旨、御赐《藏经》、贝叶经、九龙方印等珍贵文物。宋王安石、明王守仁等,均有咏化城寺诗。 ☚ 祇园寺 太白书堂 ☛ 化城寺 化城寺位于九华山的九华街中心,四山环绕如城,为九华山的开山寺、总丛林。唐至德初年,士民购地建寺。新罗国(今朝鲜)来华高僧金乔觉入居,皇帝赐“化城寺”额,后为地藏道场。清代香火日盛,为九华诸寺之冠。康熙帝三次派人进香、赐银并赐额“九华圣境”;乾隆帝赐御书匾额“芬陀普教”;光绪年间重建殿宇四进。宋观文殿学士蒋之奇有《游化城寺》诗:“云端开净刹,峰顶见平田。”1981年重修。现寺庙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四进殿宇随地势逐层升高,显得古朴宏伟。门楣、斗拱、梁柱镂雕精致,正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龙盘珠。现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珍藏并展出文物1800余件,其中有明代万历皇帝的圣旨、御赐《藏经》、贝叶经、九龙方印等珍贵文物。寺前有放生池,娘娘井等景点。 ☚ 一 寺庙祠庵 祇园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