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包待制陈州粜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包待制陈州粜米 包待制陈州粜米未见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咏传奇名〔鹊踏枝〕有“包待制上陈州粜米”。剧本已佚。元无名氏有同名杂剧。明成化本说唱词话中亦有《包龙图陈州粜米记》。莆仙戏存有抄本《陈州粜米》。 ☚ 包待制判断盆儿鬼 冯京三元记 ☛ 包待制陈州粜米【幺篇】谢圣人肯把黎民救,这剑也到陈州怎肯干休?敢着你吃一会家生人肉。哎!看那个无知禽兽,我只待先斩了逆臣头。 【耍孩儿】你积攒的金银过北斗,你指望待天长地久,看你那于家为国下场头。出言语不识娘羞,我须是笔尖上挣䦷来的千钟禄,你可甚剑锋头博换来的万户侯!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 陈州亢旱三年,圣旨开仓粜米放赈。刘衙内举荐儿子刘得中、女婿杨金吾去陈州救灾。刘得中、杨金吾到陈州后,不思济民,只想中饱私囊,肆意将米价从每石五两抬高到十两, 并掺入泥土糠秕, 还用小斗大秤, 从中作弊。百姓张𢠳古与之争论, 被刘得中用御赐紫金锤打死。其子小𢠳古赴京告状, 遇包拯, 包因此得知陈州事。朝廷也已知陈州不法情形,于是派包拯去陈州粜米,并赐 “势剑金牌”。包乔装改扮,在途中遇到与刘、杨二人厮混的妓女王粉莲,侦知实情。到陈州后包公不顾刘衙内曾托他救儿子、 女婿, 依法杀了杨金吾, 还让小𢠳古用紫金锤打死刘得中,为父报仇。 这是个很著名的剧作,对后世影响较大。作品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虽然是个涉及社会重大事件的严肃题材,却不乏幽默轻松的喜剧因素。这是个 “末本”,由正末扮演张𢠳古、 包拯。 就张𢠳古这条线来说,是个为民请命而牺牲的悲剧,在 “一合米关着八九个人的命”的大灾年份,张不畏强权,敢于大义凛然斥责贪官,实是难能可贵。为他申冤实质上就是为陈州百姓主持公道,这个重大问题需要包公去解决。然而,包公在解决陈州问题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喜剧因素,这正是这个不知名的剧作家不平凡、不落俗套的地方。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后来的戏剧中,他的形象,包括形体设计,都有固定的模式。但在这一剧作中,他却是个机智幽默、老于世故的人,甚至还会发发牢骚,这反而给人以亲切感。第二折刚出场,他就满腹牢骚,说道: “……待不要钱呵,怕违了众情,待要钱呵,又不是咱本谋。只这月俸钱做咱每人情不够。我和那权豪每结下些山海也似冤仇。” 这些肺腑之言,大概不会在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包公嘴里听到。他在微服私访的时候,替妓女牵驴,还被贪官吊了起来,还发现他的随从背着他时也会借他的名头做歹事。凡此种种,制造了不少笑料。在以上选的第二折中三曲,包拯也有不少机智的语言。 包拯接了小𢠳古的状, 到议事厅, 说话间忘了此事——毕竟他是七十多岁的老人, 记性不好。 出来一见小𢠳古, 重又进去, 问陈州的事。 范学士说正要再派个人去,并顺水推舟,请他去。包公见他缺少诚意,假意推辞。果然,范学士对刘衙内说,: “你让待制一遭,他若不去你便去。” 谁知刘衙内再次假意儿请包去陈州时,包立即痛快地答应了。他唱 【小梁州】 道: “我一点心怀社稷愁,则今日便上陈州。” 他已是 “心去意难留”,却发觉朝廷中官官相护——“他们都穿连透”。因此怕 “关节儿枉生受”。于是回过头来请了 “势剑金牌”,可以先斩后闻。他这才放心了,在 【幺篇】 中,他先谢了皇帝救黎民的好意,然后发狠说,必定让剑吃一会生人肉——要斩 “逆臣头”。包拯不愧是经验老到的大臣,深知朝廷中复杂的关系。他刚回京,刚进议事厅,刚接触到陈州的案子,就已经把其中奥妙揣测清楚。他的行动、言语,一收一放,一张一弛,恰到好处,稳稳地拿到任命,接过势剑金牌,到陈州粜米。 刘衙内见此架势慌了神,向包拯求情。包一面看着剑,一面说 “我在这上头看觑他”。衙内自然明白其中意思,威胁道,在官职、家产上都比得包拯。这句话惹得包拯大怒,【耍孩儿】 就从这两方面斥责他。“金银过北斗” 形容豪富。元剧中常用此喻富。如石君宝 《曲江池》 第三折: “虽不曾把黄金堆到北斗杓儿柄”,其意义最为明确,便是说财产多得能堆积到天上去,这应是元代百姓常用的比喻。富人积财不仅为己,还希望子子孙孙永远家财万贯,刘衙内 “指望待天长地久”,因此贪得无厌。包拯则尖锐地指出他不会有好下场。“我须是” 句说自己官职不论大小是自己奋斗来的。“你可甚” 句虽没有明说,其意义明眼人一见就明白,刘并无尺寸之功,也不是凭本事考中的功名。称之为 “衙内”,自然是靠父辈的势力。这两句话揭了刘衙内的疮疤,暴露了官场弊端,挖出刘氏父子仗势欺人,贪佞成性的根源。这支曲虽只寥寥数句,却铿锵有力,针对这两个方面,斥责得句句中的。最后一句“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 是包拯的不可动摇的决心,也是他向权豪们的宣战。 《陈州粜米》 是优秀的场上之曲,唱、念、做都很精彩。如果结合道白来看,就更精彩。单从曲文而言,至少有两大优点: 其一,它为表演留出很大空间,如“他们都穿连透”、“这剑也到陈州怎肯甘休” 以下几句……边唱边演,大有看头。其二,语言本色易懂,却很精炼,句句有力,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包待制陈州粜米【隔尾】 听说罢气的我心头颤,好着我半晌家气堵抵口内言。直将那仓库里皇粮痛作践,他便也不怜。我须为百姓每可怜,似肥汉相博我着他只落的一声儿喘。 包拯到了陈州地面,让随从张千先行进城,自己扮作庄稼老汉,私行察访。路遇妓女王粉莲正追那逃跑的驴子。包拯为她笼住驴子,向她打听消息,尽知刘得中、杨金吾在陈州抬高粮价,大秤进、小斗出等坑害百姓的勾当,以及嫖娼宿妓等胡作非为。王粉莲还要他牵着驴,送她到刘、杨二人处赴宴。为了多打探些情况,包拯只好同意为她牵驴。听到刘、杨二人的恶行,包拯非常生气,同时又为自己居然替妓女牵驴,感到十分尴尬。【牧羊关】 写他十分无奈、很有顾忌的心理活动。首二句为对偶句,“豹尾班” 对“狗腿湾”,“多时分” 对 “行近远”。“豹尾” 应指豹尾车,天子出巡,最后一车饰有豹尾,称 “豹尾车”,豹尾班指跟在天子仪仗后的一班大臣们。“狗腿湾” 是陈州的一个地名,王粉莲的住处,包拯正在那里遇见了她。这两处地方真是天差地别,用以对比,产生一种喜剧效果。第三句 “避甚的马前驴后”,说他为妓女卖力,跑前跑后。“避甚的” 三字,是包拯的自我调侃,更让人会心一笑——铁面包公居然为妓女牵驴,真是荒谬绝伦。在平时,王粉莲反过来为包拯牵驴,那也是万万办不到的。但为了办案,包公只好委屈了。“我则怕” 以下几句写他的心理活动,他很怕在这个时候遇见同僚,造成误解。“按察司” 和 “御史台” 都是负责监察的衙门,要是让他们撞见了,还以为龙图阁学士与一个烟月妓女厮混,不但丢脸,还犯下了风流罪过,说不定稀里糊涂给罚了俸钱。在狗腿湾当然不可能撞见按察司或御史台的官员,这只是包拯的一个假定,仍然是对自己目前尴尬处境的调侃。这支曲写了包拯的内心活动,同时也勾画出他诙谐幽默的性格。 包拯为王粉莲牵驴,是为了看刘得中与杨金吾押在王粉莲那里的御赐紫金锤,当王说跟着她就能看到时,包拯禁不住怒从心头起。【隔尾】 第一二句写他的怒气。他气得心头发颤,一口气堵住嗓子眼,说不出话来。形容真切,生动地写出老年人气极时,一时张嘴说不出话的样子。他气的是贪官们为私利糟蹋国家仓中粮食,气的是他们不顾百姓们的死活,趁灾害发不义之财,使百姓的灾难雪上加霜。他决心要为百姓出这口恶气。“似肥汉相博我着他只落的一声儿喘” 是说包公要处罚贪官,要他们失去一切,两手空空,“只落的一声喘”。这一比喻很生动,两个肥胖的汉子相博,会累得气喘吁吁,却未必很快分出输赢,“只落得一声喘” 就会是相搏的结果。用此比喻包公将给贪官们的一个两手空空的下场头,很令人解气。贪官们不是为了财吗?不是为了财可以丧尽天良吗?如今叫你什么都得不到! 同时,“一声喘”也与第一二句呼应: 前者描写包公气得说不出话,后者叫贪官们只落得一声喘气,都在一个 “气” 字上做文章,如此前后照应,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陈州粜米》 多角度地刻画了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清官形象,而这个形象又是如此丰满,如此有光彩,绝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除了写他具有清官的公正廉明、疾恶如仇的品质外,还写了他丰富的内心活动,和他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感到他其实是个可亲可近的老人。这两支曲是他的心中感情的吐露,语言生动又谐趣,情感的曲折起伏很有逻辑性,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包待制陈州粜米即《陈州粜米》全称。 包待制陈州粜米 《包待制陈州粜米》baodaizhi chenzhou tiaomi元代杂剧作品。作者佚名。这是元杂剧中公案戏的代表作。剧中写“陈州亢旱三年,六料不收,黎民苦楚,几至相食。”刘衙内保举自己的儿子小衙内刘得中、女婿杨金吾去陈州粜米。他们提高米价,在米里掺泥土糠秕,并用小斗量米,大秤收银,克扣百姓。灾民张𢠳古同他们辩理,被小衙内用御赐紫金锤打死。后来小𢠳古到包拯处告状,包公运用智谋斩了杨金吾,又让小𢠳古用紫金锤打死了小衙内,并巧计赦免了小𢠳古。作品揭露了元代官府的腐败,歌颂了为民除害的包公。 ☚ 西厢记 杂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