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包干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包干制bāo gānzhì原指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施行的一种关于干部生活待遇的制度。新又指对一定范围的工作采取包揽负责的制度。例如:“有许多地方的干部和积极分子采取了包干制的宣传办法。”(《光明日报》1951.8.10) 包干制bāo gān zhìсистéма подряда包干制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实行的由供给制向工资制过渡的一种消费品分配制度。包干费包括伙食费、服装费、津贴费三项,其余如保育、妇女卫生、老年优待、女保姆等费用均不包括在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职工生活多样化的要求,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小包干,按供给制标准,以一定数量的实物和货币包干发给个人,由个人调剂使用。1952年3月和7月,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供给制标准作了两次提高,并将小包干改为大包干,即伙食费仍分大、中、小灶,津贴标准按职务划分等级,每一职务占用一个或几个津贴标准,且将高级干部的津贴标准作了较大的提高。1954年6月,原政务院颁发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包干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规定》,除了把个人生活部分予以提高外,并把伙食、服装、津贴三项改为包干费。同时,废除灶别规定,为全部实行工资制奠定了基础。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规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1955年7月起全部实行工资制。从此供给制和包干制都改为工资制,结束了两种待遇制度并存的局面。 包干制 包干制Overall Rationing System我国解放初期对党、政、军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实行的由供给制逐步向工资制过渡的一种分配制度,即国家发给上述人员一定数量的实物或货币,由个人自由支配。1950年,实行所谓 “小包干” 制度将部分供给实物折米包干供给,分大、中、小灶三个标准。1952年提高了供给制工作人员的津贴标准,差别和包干范围有所扩大。1954年改成供给标准稍高的包干制,从此供给制完全改为包干制。到1955年,包干制被工资制所取代。包干制不符合按劳取酬和同工同酬原则,但在当时客观情况下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 供给制 所得税 ☛ 包干制 包干制建国初期,在供给制逐步过渡到工资制阶段中一种分配制度。即将原来供给制的实物标准中的服装、伙食稍为提高一些折成货币,连同生活津贴等作为现金支付,由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调剂购卖消费品。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自1952年起各大行政区逐步将包干制改为工资制,至195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废止了包干制,实行工资制。 ☚ 平均工资指数 生活费指数 ☛ 包干制 包干制将个人消费分为若干方面,不同方面按不同的分配标准来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分配制度。包干费包括伙食费、服装费、津贴费三项,不包括保育、保姆、妇女卫生、老年优待等费用。后者,按标准只发给需要 (应当享受) 这些消费的职工。分大包干和小包干两种。实行小包干,即按照供给制标准,伙食费分大、中、小灶,津贴和服装费不分职务高低,以一定数量的实物和货币包于发给个人,由个人调剂使用。小包干改为大包干后,伙食费仍分大、中、小灶,津贴 (包括服装费在内) 按照职务划分等级,实行一职数级,上下交错。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从此,包干制改为工资制。工作人员本人及其家属的一切生活费用均由职工个人负担。 ☚ 工资分制 大锅饭 ☛ 包干制overall rationing system; scheme of payment partly in kind and partly in cas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